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夜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1:21:34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原文和翻译》
  •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

    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诗题下有注: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西江: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斯人:指谢尚。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挂帆:扬帆。

    落:一作“正”。

    译文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蔚蓝的天空中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地怀想起东晋谢尚将军。

    我也能够吟哦袁宏的咏史诗,可惜没有那识贤的将军倾听。

    明早我将挂起船帆离开牛渚,这里只有满天枫叶飘落纷纷。

    赏析

    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这种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枫桥夜泊作文550字》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名篇《枫桥夜泊》而闻名于世,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引来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因此而出名。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张继被迫客游江南,途经苏州,夜泊于枫桥,写下了这首诗。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整首诗透漏着一个“愁”字,作者寄情于景。

    诗人愁绪万千,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那么他为何夜泊于此,而且愁绪万千呢?跟着书本去旅行,带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枫桥原名封桥,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代时在此设卡,封锁河道,因而得名。诗人到此,已是半夜,城里实行宵禁,因此没能找到地方住宿,又或许是盘缠不够,最后只能睡在船上。仰望天空,月亮渐渐西沉,天地之间一片朦胧,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映衬着星星点点的渔火,霜气寒冷袭人、听到声声乌啼凄厉。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索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与寂寞。

    诗人因仕途不幸和国家日渐衰败,一股愁绪涌上心头,他忧国忧民,将自身与国家命运连为一体,这首诗因伴随着一个诗人的夜半愁绪而被后人传颂。

  • 《枫桥夜泊作文1000字》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其实我在很久以前就已学过,当初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只隐约知道这是一个落了榜的酸溜溜的文人张继写的。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苏州,来到了枫桥,在导游地解说下,我默默地注视着它。在无数目光地注视下,它安详地立着,似乎自己仍是一千多年前那一座普普通通的桥。 《枫桥夜泊》这首诗,它塑造了枫桥的名气。我想,诗人张继写诗前一定十分的忧郁吧,残月西沉,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霜华满天,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迷惘。

    在一个落榜的日子,张继愁思未断,他来到了枫桥,夜里,张继独自一人躺在船上,难以入眠。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结,更令他倍感凄凉。张继站起身来,船漂泊在江湖上,有如置身广漠无边的黑暗,他感到了孤独,他无助,茫然无从,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灵的阴影,一颗疲惫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漂泊。这一声又一声的乌啼回荡在清凄寂寒的天空,惊醒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美梦,敲碎了诗人流浪的心。

    远处岸边,夜色朦胧,枫影沉沉,近在江中,雾气茫茫,渔火点点。渔火勾起了周围昏暗迷蒙背景中的一抹亮色,一缕温暖,尽管他不可能照亮黑夜,驱散寒冷,但他毕竟可以给处于沉沉黑夜的张继一丝希望,一丝安慰。

    今夜枫桥无影,月没云中,看不到月影与桥影的交映。今夜枫桥无声,月亮扯上了黑幕,带来了枫桥的沉默。今夜的霜天给了枫桥的冷峻,今夜的冷峻挂满了枫桥昨日斑驳的桥身。霜夜下的枫桥,枫桥旁的江水,江水上的渔船,渔船中的诗人,伴着渔火,烧酒,默默……

    诗人举杯步出船舱,眼前是渔火摇曳对枫桥地呼唤,耳边是江水对枫桥的拍打。“呀”,一声乌啼,打破了枫桥的沉默,诗人回首,只有鸦声远去。诗人举杯欲饮杯中酒,"铛",一钟声打破了乌啼涟漪。

    诗人仰首,无语问苍天,他知道这飘来的是寒山寺的钟声。钟声阵阵,诗人默数,一声,二声,三声……许久,许久。钟声早已远去,诗人心中的声音却不曾远去。声音是枫桥今夜的唯一。……张继将酒喝下,浑身一颤,好冷。他想,枫桥的感觉也应该是这样吧。冷冷的他,冷冷的枫桥。流去的江水拍打着他的心,逝去如江水,今夜不回头。

    过去多少枫桥流水,过去多少诗人哀愁,不复返矣,不复返矣……夜中,两行清泪暗流。为多少春秋风雨,为多少崎岖,为这天未白,为这水无影,为这月无踪,为这枫桥,为这流水,为这孤鸦,为这寒山钟声。一声长叹——枫桥今夜无故事。今夜,有诗为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枫桥夜泊作文700字》
  • 枫桥不遇娄江安,青巷自深见伽蓝。半夏孤高携洒傲,夜泊姑苏忘寒山。——题记

    苏州古称姑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有着千五百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你们去过寒山寺吗?你们听过张继的枫桥夜泊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今天,我随张继的脚步《跟着书本去旅行》知道了这首诗的秘密。

    原来这首诗是在描绘初秋时寒山寺的景象,这首诗创造为“安史之乱”与爆发后,诗人客游江南,途经苏州,夜泊于苏州古城外的枫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来到京杭大运河,有人说这条河是隋炀帝开凿的,传说隋炀帝为了去扬州看琼花、专门开凿了一条京杭大运河。但实际上,古运河的开凿早在看秋时期就开始了。

    诗人为何夜宿江边而不入城?可能是作者的盘缠不够了,他们实行宵禁制度。晚上七八点时城门关闭,大街上不许走无关行人。也有可能是作者半夜才到城,不让进了。这两种可能性都很大。枫桥原名:封桥,因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唐代时在此设卡,封锁河道,故而得名。始建年代,已经无法考证,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它显得并不那么抢眼,却因为千年前陪伴了一个诗人的夜半愁绪,而被人们记住。

    中唐时还有两位诗人白居易,和他最好的朋友元稹,有一次白居易被贬官,也坐在船上。他的好朋友元稹写了一封信来安慰他,收到信时也在船上,他当夜变打开元稹写来的信和诗看,一直从半夜看到第二天天快亮时,他把非常昏暗的灯光掐灭,听着逆风吹浪打船的声音想着自己当时很失意的命运,想着好朋友千里之外送来的这份温暖与安慰。这可以说明在那个时候文人诗人在船上过夜长途行船是非常常见的“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台声。”

    晚上他们听着夜半的钟声,可在我心里却蕴含了一种诗意,与难舍难分。

  • 《枫桥夜泊的诗意》
  • 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一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译文二

    如霜的月光照落在乌啼镇的上空,江边的枫树和渔火相对难眠。

    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应该能够听到码头半夜敲响的钟声。

    译文三

    深秋的夜色,漫天遍野都是白白的霜,月亮在西边的天际落下去了,偶尔听到几声乌鸦的惨叫,更加感到凄凉。松江岸边枫树下,停泊着几只渔船,劳苦了一天疲惫不堪的渔夫们和衣而眠。生活的愁苦挂在脸上,他们相视无言。他们进入睡乡时,瑟瑟的秋风掠过,有没有惊醒他们,打断梦中的香甜?从不远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了深沉的夜半钟声。枫桥江边的码头,又迎来了趁夜而来的客船。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