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雎鸠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6 18:32:56
  • 《迷人的你,痴情的我作文600字》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琴瑟,这钟鼓,这弹唱。全是因为你的迷人,我的痴情。

    初相逢,小镇烟雨惹情思

    犹记那年,那小桥流水人家之江南小镇,你像一缕清风溜进我的生活,似那天青色的小镇烟雨惹了我的眼。你的美似那绵绵的溪水淌进了我的心。从此以后,我的生活似乎不能没有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细雨朦胧,远处小屋的缕缕炊烟更是为你我的相遇勾勒出一幅别致和谐的图画。那年初相逢,江南小镇的烟雨惹起了我对你的几分情思。

    再回首,末路穷途终成恨

    渐渐地,我发现你总带给我一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怨,我开始讨厌你了,甚至埋怨你不能带给我物质上的需求。我开始讥笑,笑你一无是处,只会在那里似有若无地讲着无聊的道理。直至,我彻底觉得不再需要你了,将你孤独地扔在偏僻的角落里,而我,独自闯天涯。

    可是,我发现少了你,成绩一落千丈,对事物的理解总存在疑惑。于是,当我再回首往事时,我才知道穷途末路终将只能成为未来的我对现今的所作所为的怨恨。

    重相聚,不离不弃与君携

    在一次次狂风暴雨的洗礼中,我意识到了我不该离开你。没有你的生活,我仿佛失去了灵魂,整天浑浑噩噩,像极了一具没心没肺的行尸走肉。所幸,你不会因为我曾经抛弃了你而怨恨,不理我。你的笑容依然像春天的花朵那般迷人,你的知识如同天际那般神秘。重相聚,不离不弃与君携。

    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指引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灯塔。你,书籍,你永远迷人,我也会一直做一个痴情的人与你携手共进。迷人的你,痴情的我,将会一起谱写一幅不一样的人生画卷。

  • 《《关雎》:写出声音的穿透力》
  • 《诗经·关雎》开篇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究竟美在何处?在我看来,美在写出了声音,写出了声音的穿透力。“关关”是雎鸠鸟和鸣声,诗句将“关关”之声置于发生主体“雎鸠”之前,犹言先听到和美的鸟鸣声,再循声望去,才发现是雎鸠鸟在鸣叫,再细听去才发现那声音是河洲那边传来的。这样写既符合人们先闻其声,再寻其迹的感知过程,又有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首句“关关”,则通篇都抓住声音来写,都笼在雎鸠和鸣的声音之中了,后面写男唱女和、琴瑟之音、钟鼓之乐,无非是雎鸠和鸣的变式罢了。因为声音无须与所写的人、景或物过于接近,隔空隔物就能听到,具有与形象、色彩完全不同的独特的穿透力,所以高明的作者总是抓住人、景、物的声音先写一笔,以达到未见其人(景、物),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最典型的莫如《小石潭记》中的描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未见小潭,先闻其声,如鸣珮环,当然心向往之,才会去伐竹取道。由水声寻到小潭,这样写不仅符合审美发现的情景要求,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产生了审美期待和情感联想,这也正是先声夺人带来的特殊效果。同样的写法还有《醉翁亭记》里的句子:“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写潺潺水声妙,更妙在“渐闻”,其神秘感、期待感、幽深感都从这个声音里写出来了。这样的写法在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里更见高明也更显奇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写“山行”者惬于野趣,醉于峰峦,迷于幽径。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重峦叠嶂、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略带焦急地自问:“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望云闻鸡的喜悦心情与神态跃然可见。全诗妙在前面尽情写山写水,写树写林,写鹿写熊,有全景有特写,有远景有近景,空明幽深,充满野趣,这一切都从视觉写来,一番游历玩赏之后大约想找处人家稍歇,此处若用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则了无趣味,这个“人家”虽然也在白云之中,却是看得见的,显不出藏之深山的妙绝;若如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却还是从视觉写出,纵然隔着水仍是看得见人,显不出世外野趣;若此处实没有人家,则又了无人间烟火气,亦无趣味。此时“云外一声鸡”,真神来之笔!利用声音的穿透力,写出有“人家”却不见“人家”,那一声鸡啼穿过丛林,越过山峰,透过白云,那样渺远又那样切近,给人带来确定的信心却还罩着神秘的面纱,给人带来惊喜却又余味无穷!这就是声音的独特魅力!值得注意的是:句首、句尾是一篇作品最特别的位置,是作者创作时特别重视的信息聚焦点,也是读者阅读时停顿时间较长的位置。句首写声则先声夺人,放之句尾则有余音绕梁的效果。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写声音的典范,全篇回响着隆隆的鼓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在整个世界出奇的寂静之后,突然来了一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给人带来无限遐思和无穷的趣味!

    刘成章先生是深得“鸡啼”三昧的!他在《鸡鸣在耳》一文中写道:“那鸡啼中涵蕴的美好、象征着希望的信念,是先人们代代播撒的种子,是一直深藏于我的潜意识中的。”最早写鸡鸣的句子大约是《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汉代《毛诗序》从中开掘出“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的内涵,此后,人们常用“风雨如晦”比喻社会黑暗、前途艰难,“鸡鸣不已”则比喻在这样的环境中,总有一些君子不堕其志,不改其节,敢于挺身而出,发出救亡的呐喊。由此,“鸡鸣”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就有了特定的含义。流沙河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个“心态”“耳朵”就是这个声音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所指向的特定情绪。要写出声音的穿透力,就得挖掘出、抓得住这个特定的意涵。再比如,在古典诗文中,写到“虎啸猿啼”,必抒“去国怀乡”之情,如郦道元《三峡》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明代诗人林鸿《巫峡啼猿歌送丘少府归四明》:“巫山巫峡连三巴,猿啼三声客思家。”再有如“燕语莺歌”“流水落花”“西风猎猎”“夜雨蕉桐”“钟鼓琴瑟”“管弦丝竹”“老骥嘶风”“林风天籁”……这些声音都是有特定的心绪和内涵的。

    我们总是用“绘声绘色”来形容文学作品中的描写,“色”是视觉形象,“声”是听觉形象,写色不易,写声更难。大致来说,有三种方法:

    一是拟声拟态直接描写。用“拟声词”来摹绘“声音”,是描写“声音”中运用最广泛最常见的方法。本篇所论“关关雎鸠”即是拟声的典例。再如清代林嗣环《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在这些片段中,有拟态的描写,如“惊觉欠伸”“ 儿含乳啼”“ 拍而呜之”,还有“遥闻”“ 深巷”这些细微的描写,俱皆精微妙绝!更有拟声摹写,如“力拉崩倒”“ 呼呼风声”“ 许许声”等,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又如鲁彦的《听潮》,先用“汩汩”拟其声,又用“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拟其态,后面更有“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这些拟态的句子。最后,海潮涨潮达到极点,声音的描绘也到了极点,“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通过一连串的比喻和拟声,把海潮声音具体化,让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是运用比喻以声写声。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错杂铿锵的琵琶声仿佛一粒粒的珍珠滴落玉盘,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描写了不同声调不同节奏的琵琶声,生动表现了琵琶女演奏的高超技艺。同样的手法还见于陆定一的《老山界》:“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用比喻写声音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声音去形容不熟悉的声音,触发人们用联想想象还原特定的场景和声音。

    三是运用通感以形写声。人的感觉器官是相通的,在文学创作中,将人的各种感觉相互联通描写,就是通感。声音本属于听觉,可以转化为触觉、视觉或者嗅觉来写,这样写更为传神、更为新颖别致。黎简《春游寄正夫》:“鸟抛软语丸丸落。”鸟的叫声是“软”的,还像珠丸一样一颗颗抛落下来,从触觉和视觉写来,清新别致又如在目前。李贺《雁门太守行》:“霜重鼓寒声不起。”将“寒”这样的触觉词语用来形容“鼓声”,给人带来别样的情绪和美感。贾唯存《登螺峰四顾亭》诗句“风来花底鸟声香”,以嗅觉写声音,贾岛《客思》诗句“促织声尖尖似针”,以视觉写声音,更觉新鲜贴切!再如《老残游记》中写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的句子:“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尔后写白妞越唱越高,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之声:“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抓住舒坦畅快、高而尖细的特点,从触觉、视觉角度写来,给人一种仅通过听觉无法感受到的真切与新奇,精妙之极!

  • 《圆月是一名女子》
  •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以为,这八月十五的圆月,称得上天空中的“窈窕淑女”。

    圆月是阴柔的女子。炎夏,是烈日泛滥的时候,那灼灼阳光令人害怕不已,这火光四射的泛情,便是所谓的“阳刚”吧。然而圆月不是。她害羞,怕臊,直等透着一股雄浑之气的太阳离开之后,才轻轻悄悄地穿行在白莲般的云朵里。如果不是经常躲在深闺里的女孩子,哪一个有她这般娇羞?

    圆月是清高的女子。秋天,是一个清高的季节。清高的陶渊明惟独喜菊花。我想,菊花不肯在春天绽放,定是因为它不肯与世俗处在一块儿,于是它选择了秋天。圆月亦如此。所以便有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诗句。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尽管他后面列举的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日美景,但是又有谁能说,刘禹锡的爱秋情结中不包含他对秋夜的企盼呢?不包含他对清高的“女子”——圆月的欣赏呢?要不然,哪来流传千古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呢?

    圆月是神秘的女子。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叹到,“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百尺楼高水接天”的广寒宫中,一个柔弱的女子,又怎么能够抵御得了寒风呢?更何况还要翩翩起舞,只着一件薄薄的纱衣,跳动在暗淡的高空之上。她承受得住吗?难道真是李商隐所说的“青女素娥俱耐冷”吗?

    圆月又是充满爱意的女子。每逢八月十五,圆月高高挂在天空之时,人们都喜欢抬起头来看着皎洁的月轮。离别的人儿,更是对着月亮伤感不止。今夜,对月流珠;今夜,对月倾诉,让这圆满的月亮能够传给自己久别的家人。如此这般,人们便看得越细,希望能从月亮里面看出亲人对自己的爱。

    圆月还是博学的女子。关于这圆圆的月亮,人们赋予她无数的思想,或者说,人们明白月亮太多的思维。“嫦娥奔月”是她的传说;“明月几时有?”是她给人的疑惑;“玉兔”、“婵娟”是她给自己所取的别字、雅号;“月饼”是她供给人们的幻想。因为有她的博学,人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情趣。

    圆月原是一名女子。她是多愁善感的,又是温文尔雅、至高无上的。

    这月果真是一名多变的女子呵!怪不得苏轼说“月有阴晴圆缺”,这不同的形象就是不同表情的展示。好一个生动活泼的娇女子!

    她就是她,一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一名天上的奇女子,凡间者只可仰望——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