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从这扇门里望去,只见那美丽的脸庞和桃花彼此相互映衬的绯红。
今日再来此地,那丽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下片则是说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首即兴的诗,它给人看到的似乎只是两个简单的画面——桃花相映着的人面,人面去后的桃花。但是,由于人物的活动贯串其间,由于画面与画面、画面里(桃花)与画面外(诗人)的对比、映衬,便巧妙地显示了人物感情的发生、发展和起伏跌宕的变化,诸如初遇的脉脉含情,别后的相思,深情的重访,未遇的失望等等,都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了。全诗自然浑成,犹如从心底一涌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不尽。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创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唐人孟棨《本事诗》和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一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这段记载颇具传奇小说色彩,其真实性难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证。
作者简介
崔护(772年—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唐代诗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曾经,玩伴和我对山上那一片桃花林大为痴迷。说来也奇怪,每当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山上那桃花林才像刚醒来一样,颤颤巍巍的,吐出今年的第一颗花骨朵。
但我们痴迷的并不是桃花的氤氲,而是一个传说——“相传在山上的桃花林里,住了个神仙。在早春每一颗树上第一朵花苞盛开时完整地说出自己的心愿,仙人就会帮你实现你的心愿。而桃花之所以在四月始盛开,就是因为神仙将春光转入此中来。”
于是,在三月半。孩子们便早早地雀跃跑去桃花林。山林间的鸟儿受了惊吓,扑棱着飞上了天,搅碎了森林的一池宁静。
在桃叶慢慢抽出时,孩子们就开始三五成群认定属于自己的桃树了。桃花林里满是孩子,每一颗桃树下都围着一群叽叽喳喳想飞翔的小雀儿。
到了桃树满是嫩叶,吐出小花苞时,孩子们就更加迫不及待了。允得了家长的同意,支起小帐篷,带上便当,在桃树下望眼欲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等待。春风掠过,桃树枝摇啊摇啊,孩子们也的目光也随着桃枝摇啊摇啊。
终于,桃花颤抖着舒展开第一片花瓣了。桃树底下瞬间就炸了锅:“我想考试时,题,题目可以……”“才不,我想要以后,以后的时间可以……”“我还要家人能,能更加……”可说来说去,没有一个孩子能完整地说出愿望。总是心急如焚地看着桃花一点一点绽放,越想说快一点,话就越结巴。
桃花林里的桃花灼灼开了一片了,孩子们无心欣赏如仙般的美景,垂着头,三三两两回了家。到了家里,总要在家人面前懊恼一番,又听家长再说一遍桃花林的传说,又要伴着唐寅的诗坠入桃花香的梦了。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桃花林重归宁静,灼灼桃花开得更甜了,是沾上了孩子们甜甜的梦吧?桃花笑盈盈的,不回答。
到了现在,也知道传说终归只是传说,也会因为这些事而啼笑皆非,但也无可避免地怀念童年的时光。
那朵世间最美好的桃花,梦想为泥,心血滋养。永远不会枯萎,永远在如诗般的仙境中盛开。
而传说中的桃花仙,我坚信,她永远住在我心里。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实现自己愿望的神仙。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出自《题都城南庄》是唐代诗人崔护的作品。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开头两句追忆去年今日的情景,先点出时间和地点,接着描写佳人,以“桃花”的红艳烘托“人面”之美;结尾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与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桃花依旧,人面不见。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全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⑴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今”。
⑷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的今天,正是在长安南庄的这户人家门口,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已不知去了哪里,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唐德宗贞元初年,博陵才子崔护科举落第,便在长安找个住处继续攻读。清明节的一天,崔护去城南领略大自然的景色。在一户农家小院前想讨碗水喝,农家出来一位美丽的姑娘端来一碗水,崔护被姑娘的美貌深深打动了,不禁产生了爱慕之情。第二年清明节的一天,他又来到这个农家前,但大门上了锁,于是他在院门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姑娘。
这首诗中,诗人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无限怅惘。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本事,唐孟棨《本事诗·情感》有记载。是否真有此“本事”,颇可怀疑。也许竟是先有了诗,然后据以敷演成上述“本事”的。但有两点似可肯定:一、这诗是有情节性的;二、上述“本事”对理解这首诗是有帮助的。
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如果我们真的相信有那么一回事,就应该承认诗人确实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通过这最动人的一幕,可以激发起读者对前后情事的许多美丽想象。这一点,孟棨的《本事诗》可能正是这样做的,后来的戏曲(如《人面桃花》)则作了更多的发挥。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柯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柯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除了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那天读高中的儿子对我说,明天将有女孩向他表白。我问他咋知道,他说女孩的线人已经送了消息过来。莞尔之余不禁感叹,这世界变化好快,现在的女孩善于精心布巧,更敢于抛却羞怯直言爱。
回想二十年前,我的学生时代,总记得那是初夏的校园,榕树花开,树下两个说悄悄话的女生在窃窃私语,粉红的花,粉红的脸。这是人面挑花相映红的青春时代留在我记忆中最美的画面。
恰似千年以前的你,“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你长大了,青春的花开在脸上,隐约心事藏在心里,那欲盖弥彰的娇羞模样越过千年仍是那样的鲜活清亮,。千年娇美从未改,“眼波才动被人猜”,女儿心事,我懂的。
相关推荐:
露是珍珠月是弓
以时尚为话题的作文
与读书有关的作文
在虚实相生、实虚相映、感事而发的同时,乐府也充满了浪漫的情韵。
在浪漫的情调里,南朝乐府有隅唱情话,有儿女的柔媚与绮思,有青春的礼赞,有爱的沉醉,有商旅的别绪,如“奈何天,天下人何限,谦谦只为汝”,如“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而北朝乐府却充满侠武之气、野性的呼声,有英雄儿女的豪放不拘的形象,有坦率无遮掩的情爱表白,如“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如“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无论是柔弱的儿女情长,还是奔放的有口无心,都把各具特色的情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你沉醉其中,深有感悟;读来,让你飘风云端,体味情之美,情之深;读来,让你灵犀忽动,豁然开朗。何谓情诗,观此止也。
除却情思之缠绵,乐府也慷慨激昂地道出了悲壮豪迈的爱国之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以身许国的忠贞让人感动,死亡的杀气、冰寒的刁斗让人胆战心惊,边塞的险绝奇观让人休惕、心悸。爱国情,传统的美德,让人心存默契;又一次的提醒,使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之爱,人之本也。
杜甫的诗是“史诗”,而我想说乐府也是“史诗”。它描写了生活的琐事,人际的情爱,自然的美景,理性的名言。让人们从史诗中了解到古人的习惯、社会的场景,让人们更加真切地体味到什么是生活。
乐府的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歌,吟来,声声悦耳。
乐府的语言有韵律有节奏,其语调或高或低或长或短,参差变化,形成极大的感染力。谐音让诗歌变得新鲜、活泼,如“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重叠使诗的节奏变得统一连贯,如“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我一身,飘然旷野……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顶真让诗变得回旋圆润,连续而相生,如“不知何年少,夹毅问君家。君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韵脚使诗的节奏流畅、旋律柔和优美,如“今年花似去年好,去年人到今年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读着首首富有音韵美的乐府,总让人感叹古人的神思妙想。是谁创造了诗,又是谁把诗与音乐连接起来,让这最具美的事物为人类生活增光添彩。不由地感叹:诗人最伟大。乐府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是文学不竭的源泉。文已到了尾声,还是再来让我们欣赏乐府的美妙吧: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