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上海党的“一大”旧址是参观者的“热点”,去年有数十万人参观。参观不仅需要预约,而且得有一副好身体,否则,受不了拥挤之苦。 对照那里热闹的场面,我不禁要对我们这里的史公祠“冷落”的情景有点惋叹。扬州固然有出名的商城、平山堂、瘦西湖、个园等新老景点,但具有历史意义的史公祠也是不错的。可惜本地人、外来客对它常常忽视或错过。 有人说史公祠太“文”了,不火爆,这也是事实。它当然不能像商业街那样繁华,更不会如流行歌曲以至卡拉OK那样使人“发烧”,它是要人们带着庄严的心情去瞻仰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点爱国激情,没有一种精神追求,那大约对史公祠是不会有太大的兴趣的。 在国外,青少年经历的缺乏,是靠教育来弥补的。美国青少年一听到国歌便会立正,手伏胸口,一起和唱,没人走动。
我们唱国歌时又如何呢?态度似乎不如人家。面对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淡薄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不应充分利用这一扬州特有的作为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的史公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吗? 我们再也不能“拿金饭碗讨饭了”。史公祠是扬州人的骄傲。如何更全面地了解史公的高风亮节,如何把史公精神发扬光大,如何用史公精神指导自己行动,要做的事,很多,很多,何必舍近而求远,一到清明就对外地“心驰神往”呢? 现在扬州市委宣传部、教育局、文化局联合举办了“颂扬史公,爱我家乡”的征文比赛,为充分利用史公祠这一德育教育基地开了个好头。目前祠内已人头攒动,观者络绎不绝,此情景真令人激动。 但愿明年春游活动不再是“郊外走走,公园溜溜,扁舟游游”的老花样,历史纪念馆史公祠应当成为青少年争相走访参观的热点。
史公祠是“清水单位”(不是衙门)做不起整版广告,借此给他作一次义务广告:敬请光临。 又是下雨天。我拿着一叠资料从办公室里出来,望着密密的雨幕发愁。没带伞怎么回家? 我走到教室门口,班里吵得像一锅煮开了的水。我靠在门口,发现同学们正在传一把放在教室里无人认领的旧伞。 卢超铭举着伞叫道:“不要吵日尔们看看这伞该给谁?” 给我!我几乎要叫出来了。我完全够资格用它,因为我家是全班最远的。 “李晓辉,你家不近,给你。” 李晓辉撇撇嘴,说:“我是骑车的,要伞干嘛?难道你想让我出车祸?’ 笨蛋!我心里暗骂,有伞总比没有好。我虽然这样想,可又不好叫大家把伞让给我。伞只有一把,可有那么多同学需要。我仍然一声不吭地靠在门口。 “周艺诗,王健!你们几个一路,合用吧。’ “不要,我们家近,还是留给其他人吧。”
同学们你推我让,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出个不用伞的理由。我似乎有点明白了,大家都彼此关心,彼此爱护,都不愿意自己的同学淋雨。 伞在同学们的手里传了一圈,又传到卢超铭手里。 李晓辉站起来说:“我们男生都不要。女士优先嘛。”他的话赢来男生们的掌声支持。 “我们也不要,一点点雨,挺得住!’周艺诗不服气。“没错!” 女生们声援。 “这伞该给谁?’ “班长!”终于有人发现了站在门口的我。我被叫声吓了一跳,不得不以沉思中醒来。 “不错,该给她。她家最远。’ 0洲门怎么忘了呢?” 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我的心特别难受。我觉得像我,有那么自私的想法的人,是不该接受这伞的。 “拿着吧,你用是最适合的了。”卢绍铭把伞递了过来。
现在,我如愿以偿了,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人与人之间贵在以诚相待,互相关心,永远把别人放在第州立。 我羞愧极了,接过伞声地说:怕寸大家。可这伞我用不适之、,〔大家莫名其妙,齐声问:“那该谁用?, 我微微一笑,答道:“该用它的人在会议室。’ 大家笑了。 我把伞放到老师的桌面上,心里一阵轻松,我整整衣领,与大家一起冲进雨幕中。雨打在我身上,生活给我的教育却敲在我的心上。它启迪了我,鼓励着我前进。
相当普通的日子,我去学校旧址。
当我一下车站,首先引起我注意的似乎是那烘热的阳光,尔后随即映人我眼帘的是大群的环卫工作者,手持工具刀,在七宝广场的花坛内锄草浇水。滚烫的汗珠从他们的额上流下,饱含着种植前的憧憬、种植时的辛劳和收获后的成功喜悦。
此时此刻,再多的言语也是苍白无力的。
然而我的心灵却震了一下。同在“阳光下”,我才深深感受到他们默默地奉献着。
正是他们,托起城市的绿色。
相当平凡的日子,我去学校新址。
骑车而行,向我示意的仍是那滚烫的太阳。自觉已疲惫不堪,向着目的地,一路“阳光灿烂”而去。当我看到路边一群头戴大帽、身穿粗布长衫裤的人在抽放污水时,我禁不住停了下来。四五米的水管在他们手中特别的沉重…
顶着赤日,淌着汗水。
一身草绿色的装束伴随着他们的敬业精神,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路人向他们投去满是赞许的目光,而他们依然工作,依然奉献,更重要的是,每时每刻都在为人民服务。
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人,如“站着是根柱,躺着是根梁”的邹建龄、“辛苦我一家.方便千万家”的徐虎,还有公举东、孔繁森等等,他们虽然渺小,只是沧海一粟,但没有他们,又怎来万家欢乐?
朋友,请记住他们,在你喝每一滴水时,在你看到每一片绿叶时,在你拥有民族自豪感时,在你生活在和平中时……
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花草树木,妮紫嫣红。上海—这座作为现代化文明标志的大都市,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朝新世纪迈进。有多少事要谈,有多少人要说,可歌可泣,群星灿烂,然而小作者偏偏将笔触指向路边的凡人小事,只见“滚烫的汗珠”顺额而下,又见“一群头戴大帽、身穿粗布长衫裤的人在抽放污水”。一个个“平凡”,一件件“普通”,确是“沧海一粟”,然而,正是这“平凡”与“普通”,才造就了如今大上海的流光滋彩。讴歌城市的建设者、美容师—本文主旨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