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孤城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44:34
  • 《寂落孤城的哀鸣高一作文250字》
  • 寂落孤城的哀鸣高一作文250字

    我是谁,为何会存在于此?

    你是谁,为何要在此哭泣?

    这个世界怎么了,为什么会如此枯寂?

    谁能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伫立,在这条破碎的'路上,

    身后,是血与泪留下的伤,

    手中的断剑,残破的蔷薇,

    彼岸的牵引,亡灵的哭喊,

    这个世界,难道坏掉了吗?

    一切都是如此孤寂,

    凌冬将至,

    破碎的城市,

    也变得越来越迷离,

    那残破的楼房,

    使人心慌,

    独自回房,

    一片空荡……

    黑暗缠绕在我身上,

    想要去挣脱、

    去寻找——

    那遥不可及的光。

    你们在哪里?高贵的天使!

    谁能带我离开这里!

    你们有在听吗?天使!

    一个可怜人最后的祷告!

    【寂落孤城的哀鸣高一作文250字】

  • 《喋血孤城的观后感》
  • 喋血孤城的观后感范文

    导语: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喋血孤城观后感。欢迎阅读!

    篇一:喋血孤城观后感

    12月11日,学院的全体学生党员和老师到电影院看《喋血孤城》这部电影,《喋血孤城》观后感。这是一部真实而又震憾人心的电影,是守城将领悲情抵抗的故事,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生死承诺。观看这部电影是为了喜迎即将到来的建党90周年的庆典活动,也是为了培养我们学生党员的爱国情操。观看红色经典电影,让我们学习革命先烈的革命信念和革命情操,领略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在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就先查阅了《喋血孤城》的简介。《喋血孤城》主要讲述的是65年前举世震惊的常德战役,以1943年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驻守湖南常德的国军第五十七师八千余名号为"虎贲"的将士,与三万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保卫孤城常德的血泪故事。中国军队第10军在湖南衡阳以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军抗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顽强苦战整整47天,给敌以重大伤亡,写下了抗战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虽然衡阳最后还是失陷了,但这丝毫不能抹杀第10军坚守衡阳的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业绩。

    电影放映了,一开始就给了我很强烈的震撼,暗灰色的背景,空旷的大地上架着不可计数的架子,悲凉的音乐更衬托出战争带给我们的悲伤。战争是灾难的代名词,带给人们的只能是苦难,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喜欢战争。

    自古以来,战争对于被侵略者来说,就像是一个恶梦,总希望恶梦快点结束;对于受难的老百姓来说,就像是一个疟疾,避而远之;对于侵略者来说,就像是一朵罂花,看看都会上瘾。因为战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担惊受怕;多少人要以身殉国,战死沙场,流离失所,"舍小家,顾大家";又有多少人在灾难的面前本性暴露无遗,又有多少国家和地区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又有多少国家受人欺凌,割地赔款,损害百姓利益。战争简直就是一个恶魔,野蛮而且霸道。

    在影片中,连长冯葆华与美丽的未婚妻婉清在新婚之夜过后便生生分离,冯连长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不受侵犯,为了驱逐侵华日军,葆华决定参军奔赴战场,致死追随爱人的婉清也到后方做了一名战地护士。做了护士,婉清总会看到很血腥的场面,为了冯连长,她没有退宿,也许是因为爱的力量支撑着她。每一次只要有前线的伤兵抬回来,她总会急切地问道"有没见到冯连长","是不是171团2营5连的"。当听到冯连长还活着的消息时,她总会感到安慰,似乎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般。智勇双全的冯葆华坚守要塞,一次次化险为夷,可是天不怜人,在一次战争中,他把自己的身躯献给了祖国和爱他的人民,那是在二虎的姐姐被枪杀之后的事情,没想到那一次他和婉清的见面竟变成了永别,那熟悉高大的背影,不管是留给婉清还是留给观众,都是唯美的。他在战场上还说过一句话,"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这是在战场需要及时作出的决定,也表明了他果断的思维和非凡的军事才能,观后感《《喋血孤城》观后感》。他和婉清演绎了感天动地的战地生死恋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广阔的联想空间,也表明了在国恨家仇面前,儿女情长可以暂时放一边。

    在常德战役中,国军74军57师代号"虎贲"奉命守城。师长余程万心知这是一场无路可退的战斗,手握"与城共存亡"的密令,在明知弹尽、援绝、城已被弃的情况下,带领八千"虎贲"坚守孤城常德,以一轮接一轮的牺牲,拼死抵抗三万精锐日军的猛烈进攻。在战役中,他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他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运筹帷幄之中,无不体现出他的睿智。在得知援兵不能及时到达时,他流泪了,那是辛酸的泪,是对战友牺牲的痛苦,是对现在弹尽粮绝的担忧,就像冯连长所说,"人没吃没喝可以,这东西不给它吃喝,就变成了火棍。"在危急关头,面对选择坚守还是撤退的问题,他考虑甚多,选择坚守则杀身成仁的律令不近人情,选择撤退则必将背负苟且偷生的骂名。两难抉择下,余程万手书绝笔,披挂整齐,率众突围,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时刻遵守党的命令,即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仍不忘给上级司令发电文,汇报战况,"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二虎也是一个爱国将士,也许他是因为父母被日军杀害而投身革命,但是他勇于牺牲和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更感人的是,当冯连长不要他当兵的时候,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冯连长的信任,二虎在冯连长牺牲后,在死人堆里大声重复着冯葆华的话,那种凄婉,那种哀恸,那种革命情怀,是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到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人为了革命牺牲了,在影片中让我感到辛酸和流泪的一个场景是在余程万和受伤的战士握手的时候,他走到一个战士的身边伸出自己的右手,那个战士犹豫了片刻,伸出了他的右手,可是他的手没了,于是余师长脱下自己左手的手套,伸出手,战士也伸出左手,我们震惊了,他的左手和右手一样,余师长再一次哭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悲痛。他们为了国家实在牺牲了很多,但是他们没有一句怨言,这就是高尚的革命情怀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卑不亢、不轻易低头的民族。在日寇占领常德的时候,战地医院的医生和受伤的战士面对日军要那他们的国旗时,他们拒绝了,因为这是耻辱,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等待他们的只是被枪杀。毛泽东曾经说过,"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宁愿为国家而死,也不愿屈辱的活着,死得其所。

    常德战役是八年抗战中锥心泣血的一战,敌我兵力对比最为悬殊,伤亡交换比最大,以寡敌众,守城8000将士仅生还80人,余程万却险些因此被送上断头台,困守孤城衡阳47天,以悲壮开始,以饮恨告终。虽然常德失守了,可是我们会永远铭记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牺牲的革命先烈,每一个牺牲都有一座纪念碑,瑕瑜之间光荣生辉,你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激烈后代的中华儿女,你们的革命情怀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有对日寇的痛恨,有对国军的崇敬,更有对现在生活的反思。在今天的中国,似乎战争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历史也成为了过去,可是当初日寇惨无人性的行为实在是人神共愤,我们永远都有不会忘记这段屈辱而又悲惨的历史。时光可以逝去,鲜花可以凋谢,万物可以重生,可是留在中华民族上的伤疤却不会痊愈,我们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力量,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昌盛寄托在一批有一批的中华儿女身上,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更应该好好学习,增强才干,增强竞争力,将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只能是痛苦,只能是不幸。我们深深明白战争的危害,虽然日本侵略了我们,残害了我们大批的子民,曾经和我们结下深仇大恨,他们的冷酷,他们的.无情,至今让人不寒而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喜爱战争的民族,也不会是一个软弱的民族,我们渴望和平,我们渴望尊重,我们渴望平等,只有你们不再侵犯我们的国家,我们都愿意和平共处,我们愿意和你们缔结友谊之花,这是我们的人民的心声,也是我们的希冀。

    篇二:喋血孤城观后感

    1943年,侵华日军为了挽救必然失败的命运,挥军进犯湘西北军事重镇常德,喋血孤城观后感。驻守当地的国军第74军57师临危受命,八千代号虎贲的将士在师长余程万(吕良伟饰)带领下,准备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

    战云密布的前夜,连长冯宝华(袁文康饰)推迟了与未婚妻婉清(安以轩饰)的婚事以全力备战,同日军有国仇家恨的当地苗族青年黄二虎(谢孟伟饰)踊跃参军,敌兵未至,常德军民斗志已燃!然而在日军的优势火力迫压下,德山与河伏先后失守,常德成为一座孤城。余程万下令全师与城共存亡,虎贲将士在毒气与炮火中与日军展开一寸寸土地的争夺。最终57师用覆亡的代价谱写下抗战史中不朽的一页。

    其中"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这是二虎站在牺牲的将士堆里不停地大声重复连长冯葆华的话。"还有活着的吗?还有活着的吗?"一声声撕心裂肺呐喊,就是听不见一个人的回应。二虎自己依然坚持战斗…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第七十四军万岁…"这是陆军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市长余程万发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最后电文,曾经在一个抗日名将的语录帖中读过这段话,看完《喋血孤城》后再次读起,想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焦土上的尸骨,那些在胸腔中涌动过的热血,我能做的仅仅只是把对他们的敬意付诸笔端,观后感《喋血孤城观后感》。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他们万古流芳。这就是真实的抗日战争,三百多万国军将士以血肉之躯扛起的历史,他们曾经差点被遗忘,但这个时代还有人记得他们,除了常德,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记忆,从上海滩到腾冲,绵延大半个中国的抗战是这个民族在上个世纪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前进和发展,都寄托在我们这些慢慢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身上。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好自己的一切,才能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强大。

    篇三:喋血孤城观后感

    历史的画面犹如还在昨天,老弱妇孺在大声的啼哭着,呼啸的日军飞机在常德的古城上空穿梭来往,到处是断壁残垣,在中华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日军肆无忌惮,百姓任其屠戮,整个电影犹如封存已久的油画,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场异常惨烈的中日大战,中国军队以低劣的装备与三万精锐日军展开生死对决,以命相搏,在弹尽粮绝的艰苦环境下,为守卫常德这座古城,献出了自己最后一滴鲜血。“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影片中这句普通的电影台词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相信在八年抗战中,有千千万万和“虎贲军”一样有名或无名的英雄们为国尽忠,也许他们在此之前只是一位士兵,甚至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也许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国?为什么要爱国?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倭寇的残忍侵略,血雨腥风,舍身成仁,用鲜血为华夏民族赢得一条崭新的道路,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战争的残酷让结局并不美好,古城常德被日军占领,余程万率军突围,八千将士化为八千英烈。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支撑他们的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一种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支撑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保家卫国;支撑着中华民族繁衍至今,屹立世界千年而不倒,文化源远流长。

    如今从前的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城市,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历史已经过去但绝不会忘记,今天活着的所有中国人和他们的后代子孙将永远铭记这些英雄,你们的鲜血不会白流,你们努力不会白费,我相信,总有一天富士山头扬汉旗!

    最后向在抗战中为国捐躯的国军官兵致以最崇高敬意!

    【喋血孤城的观后感范文】

  • 《孤城换泪《孤城闭》读后感300字》
  • 那紧闭的孤城,锁着世间所有的悲凉。

    帝后本是夫妻,却在孤城中相互猜忌。看似嚣张的贵妃只是想顺随心意,做她自己,却被这高高的城墙锁住了心。公主有多次获得幸福的机会,却被所谓的规矩灭了所有的希望。崔白与秋和因画结情,却被这紧闭的城门断了缘分。张、梁两位先生温润如玉,守着心中的月光,可从他们净身入城的那一刻起,即使再简单的愿望,也注定会像身体一样残缺……

    孤城之内,是权力,是斗争,是人情的冷漠和一生的悲剧,可有些人却奋力地想要进入;孤城之外,是自由,是平淡,是人间的美景和一世的欢喜,可有的人却不得不留下……

    城中最是富贵,城中的人却也最是贫穷。而这些种种,又怎能怪这座孤城?若要怪,只能怪那些观赏城门的人。

  • 《孤城作文500字》
  • 古迹之城,万人瞩目,敬仰,只为攀登高峰。千年后,回首注城,已不复当年辉煌。

    拾荒者来之。古城已雕栏不堪,城墙皆有破洞,鼠之早已安洞驻扎,横梁在“吱呀”得响。城中已失去应属宝物,一片荒芜。拾荒者望向,抚摸着墙,喃喃自语:“我回来了城”。鸟悲鸣叹唉,城无声无息,遥望远方。

    抚摸的城排斥着拾荒者,拾荒者默默叹息

    独自悲哀:“城,你遗忘我了”。城眺望着,空中无多言语,他并忘之,只在怀念,所想。拾荒老者回想起,小时,只要有人欺负自己就会往老城中躲。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一放学就会在城中倾诉烦恼,城变成朋友了。

    长大后的自己,却忘记了城。那时,城在

    在看望,静等。等待他的归来,城已失去千年光影,早已学会了寂寞,知道了人类的勾心斗角以及欲望。但,他是第一个把城自己当做朋友的人,只有他们一起的时光是柔的,互相诉说,互相依赖彼此;互相谈吐烦恼。虽然城只在聆听,但他可以感受到人的寂寞。

    城一直在盼望,他并不知道孩已长大。时光转眼之间,他搬家了。时间的遗忘,拾荒者早已忘却了吧!可城却不知,城宛如一个单纯的孩子,什么都不知!

    拾荒者饿死了。城还在伫立,历史在继续,也许城会等到下一个知音。可历史的渊源,谁会知晓?

  • 《孤城作文500字》
  • 古迹之城,万人瞩目,敬仰,只为攀登高峰。千年后,回首注城,已不复当年辉煌。

    拾荒者来之。古城已雕栏不堪,城墙皆有破洞,鼠之早已安洞驻扎,横梁在“吱呀”得响。城中已失去应属宝物,一片荒芜。拾荒者望向,抚摸着墙,喃喃自语:“我回来了城”。鸟悲鸣叹唉,城无声无息,遥望远方。

    抚摸的城排斥着拾荒者,拾荒者默默叹息

    独自悲哀:“城,你遗忘我了”。城眺望着,空中无多言语,他并忘之,只在怀念,所想。拾荒老者回想起,小时,只要有人欺负自己就会往老城中躲。久而久之,便成为习惯,一放学就会在城中倾诉烦恼,城变成朋友了。

    长大后的自己,却忘记了城。那时,城在

    在看望,静等。等待他的归来,城已失去千年光影,早已学会了寂寞,知道了人类的勾心斗角以及欲望。但,他是第一个把城自己当做朋友的人,只有他们一起的时光是柔的,互相诉说,互相依赖彼此;互相谈吐烦恼。虽然城只在聆听,但他可以感受到人的寂寞。

    城一直在盼望,他并不知道孩已长大。时光转眼之间,他搬家了。时间的遗忘,拾荒者早已忘却了吧!可城却不知,城宛如一个单纯的孩子,什么都不知!

    拾荒者饿死了。城还在伫立,历史在继续,也许城会等到下一个知音。可历史的渊源,谁会知晓?

  • 《荀灌孤城被围》
  • 人物介绍

    荀灌是西晋末年的一位少年女英雄。有一年,她父亲荀崧(sōng)驻守的宛城(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宛yuān)被叛军围住,形势危急。荀灌带着几十名勇士,冒死突围,搬来援兵,解了宛城之围。

    故事一

    孤城被围

    西晋末年,朝廷腐败,皇族之间为了争权,连年打仗,天下大乱。有一个叫杜曾的人,也趁机起兵,很快就占据了荆州(在现在湖北省)。不久,他就向北发兵,攻打宛城。

    宛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谁要得到宛城,就能控制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因此,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驻守宛城的是老将荀崧。他率领守城的官兵拼死抵抗。无奈杜曾人多势众,荀崧只好退守孤城。连日来,杜曾天天督军攻城,荀崧日日登城坚守。城上城下一片杀声,城里城外战云翻滚。杜曾见宛城城墙坚固,一时很难攻下,就在城外安营扎寨,把城团团围住,只等城里粮绝箭尽,再一鼓作气,拿下宛城。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眼看着城里的粮食越来越少,将士们的情绪也越来越低,荀崧心中焦急万分。这一天,他召集部将商议对策。荀崧焦虑地说:“现在的局势十分危急,必须赶紧派兵求援。再这样僵持下去,过不了几天,宛城就会不攻自破了。”

    “荀大人言之有理,只是到哪里去搬请援兵呢?”一个年轻的将领问道。

    “我的老部下石览,现在襄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做太守。他和我相交很深。只要我派人去请,他一定会出兵相助的。”

    “可是,这宛城被杜曾围得水泄不通,连只鸟都很难飞出去,又怎么能派人出城送信呢!”一个年老的将领说。

    荀崧叹了口气,说:“我也正是为这个犯愁,才把大伙儿找来,商量对策。”

    众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谁也想不出好的主意来,大厅里一片寂静。正在这时候,忽然门外响起清脆的声音:“爹爹,孩儿愿去搬兵求援。”

    大家顺着声音望去,只见门口站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别看她年纪不大,眉宇间却透出一股英气。这个姑娘正是荀崧的小女儿——荀灌。

    荀灌生在将门之家,自幼随父亲练习武艺。她生就一副倔犟好胜的性格,练起武来,从来不叫苦。渐渐地,练出了一身好武艺。自从宛城被围城以后,她见父亲整日眉头不展,心中也十分忧虑,今天见父亲召集众将商议军事,就站在门外听着。刚才父亲和众将的一番对话,她全都听得清清楚楚。

    荀崧一见女儿,不禁皱起了眉头:“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快快退下。”

    谁知,荀灌不但没听,反而大步走到父亲的跟前,高声说道:“父帅在上,小女荀灌请求单骑突围,出城求援!”

    荀崧这下有些火了,大声呵斥道:“胡闹!这是军机大事,哪里开得了半点儿玩笑,赶快退下!”荀灌眼睛里闪着泪光,慷慨激昂地说:“父帅,众位叔叔、伯伯们!宛城已危在旦夕,唯一的出路是搬兵救援。我荀灌拼着性命,也要保住宛城!”

    荀崧听了女儿的话,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众将也都深为感动。有一个叫纪岚的年轻将领,跨前一步,说:“荀大人,我愿同小姐一起去襄城搬请救兵!”

    荀崧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下令挑选三十名精壮武士,准备晚上突围。

    每日小练

    1. 荀灌是什么时候的少年女英雄?

    2. 荀灌的性格是怎样的?

    上期答案

    1. 你要读书。书中会告诉你做人的道理的。

    2. 文武双全。

  • 《读《李清照集》有感》
  • 孤城冷月,晚巷微凉。江上谁人着青衣倚栏箫歌,搅得清风凄然。独自推开木窗,月白露光便好似梨花簌簌而落般遗落,映得书上清婉的词文更显寒凉。细想易安独守空房,“东篱把酒黄昏后”,又可似那畔边执箫人这般孤独?

    独上兰舟,初尝相思愁

    相比众多文采出众的女子,李清照许是最幸运的。远的如蔡文姬,谢道韫,朱淑真;近的如张爱玲,萧红,或遇人不淑,或如木偶一般任命运玩弄。在大宋王朝还未与铁蹄金戈扯上关系的欢歌里,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长她三年的赵明诚,曾享受过一段把酒言欢,锦衣玉食的安乐。那时的李清照虽常有深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怨,却自由且坚定,无畏而投入。婚后不久赵明诚进入仕途,但夫妇仍十分俭朴。二人琴瑟和弦,典衣当物,共赏《牡丹》,互斗词章,日子清贫,却高雅。今想如此天造地设的知己式恋人,又该引多少人艳羡妒恨?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可许是天公不作美,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北宋王朝分崩离析,“靖康之变”的长戟利刃终把属于李清照的安乐与平和彻底抛向了深渊。兵荒马乱里,她颠沛流离,四处漂泊,从前婉约清秀的词句已然绝迹,取而代之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气与悲壮,可只恨赵构一味言和苟安,陷中原大陆于水火之中而不顾!就在此时,赵明诚也染疾撒手人寰,永远离她而去。国破,家亡,夫死,易安独自一人在黑暗,无助,绝望里,无依无靠,一无所有,就像冬雪里一场瓢泼冷雨从上到下将她全身湿透。容若有一词《浣溪沙》,其中“被酒莫惊春睡重,赌酒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尽世间丧偶之人之凄苦,之悲凉。当时只认为寻常的小事,如今却成了奢望。易安之后的《声声慢》一词,更是字字为血,句句为泪。易安将所有的悲伤都倾泻于此,好比推开一扇天窗,任倾盆冷雨灌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愁苦,许只有子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能与之相比。

    风住尘香花已尽,欲语泪先流

    虽“物是人非事事休”,可已步中年的易安并未由此消沉,反作词热情愈加高涨。她恨南宋庸君不思抗金、狭隘卑劣,“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又无奈收复祖国故地已然无望,作《题八咏楼》,叹宋氏不振,哀“江山留与后人愁”。千古绝唱之音,今又有几人为之惋叹,为之泪流?在对亲人思念的漫天愁绪里,在对国家的无限失望与悲恨里,易安悄然离世,孤苦,无寄。

    忆华年,今朝海棠可依旧

    纵赏李易安一生,不张扬,不轰烈,却似一盏清酒清洌;虽在浮生乱世的兵铠相接里宛若蜉蝣,黯然成殇,却清雅如涓涓细流,还淌有残花于上,染千世华年。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之婉秀,也有“不肯过江东”透出一身英骨。只惜艳骨风流不留香丘,却埋秽土。问今如此不屈之魂,可有几人?

    缨戎不尽,长戟破青天

    执箫人曲罢归去,独留秋雨湿楼阙。轻合书页,月光清澈,凉了双手。想易安之傲骨,之英华,之才气,我默默决定了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就像手握长枪,身着重铠,跳上马鞍那样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