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演义小说。这本书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生在乱世的人民的痛苦。看《三国演义》我看到了忠义和背叛,仁慈和残暴,往往的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没有永远,战争中没有绝对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盟友,哪怕昨天还在一起喝酒谈天的朋友,明天就刀剑相向,也不足以为怪。真不由让人感到人心的可怕,人性的复杂。
在乱世各路英雄纷纷起,作者笔下刻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仁义宽厚,张飞的心直口快,关羽的忠义两全,赵云的一身是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
这是我在书中最为崇敬的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此印象颇深,这便是诸葛亮很鲜明的形象。
诸葛亮,字孔明。书中他以智见长,鲁迅先生评价他“多智而近妖”。
诚然,诸葛亮隆中对策,天下三分,蜀成一霸。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孙。此诸葛亮功不可没。为忠臣,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鞠躬尽瘁,一心为汉,毫无私心。为智者,他穷尽一生智谋,为刘氏江山,为天下太平,大汉归刘,吴魏参拜于殿前,为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得以归隐。刘备死时,诸葛亮叩头流血,“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此后诸葛亮更加勤勤恳恳,兴汉室社稷。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刘备“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为“绝代奇才”的他有着卧龙之才,通世之明何尝不知后主刘禅并非能君,不能继承发扬事业呢?可先帝待他恩重十七年,临终托他之重,让他何敢有一丝松懈,存一丝反心?
诸葛亮半百之年,回乡已无望,唯有一愿:北定中原,攘凶除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六出祁山,却无奈积劳成疾。残烛之年,弥留之际,他上书谏言,劝君 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将国家大事挂于心中,病重不忘出谋画策,使大军全身而退,留下了“死诸葛吓死活司马”、“锦囊妙计扫内乱”等传奇佳话。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一生力图平定中原,最终却也之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不让人感到“泪满襟?”
三国鼎立由诸葛亮而起,如今丞相归天,三国也随之落幕。诸葛亮于蜀国而言,如鱼得水,如今水已枯,鱼儿还能活多久?蜀汉 命数已定,回天乏术了。吴蜀唇齿相依,蜀亡,“唇亡则齿寒,”吴国也日趋没落。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千百年后,葛然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千古良臣,病逝五丈原,必留千万番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