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再拜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9:31:28
  • 《《与陈给事书》韩愈原文和翻译》
  • 与陈给事书

    【唐】韩愈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注释】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

    贤者:此处指陈给事。

    进谒:前去拜见。

    闵:同“悯”,怜恤,哀伤。

    妻子:指妻子和儿子。

    邈: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

    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

    诛:责备。

    遂:就,立刻。

    疏:分条陈述。

    标轴:古代用纸或帛做成卷子,中心有轴,故一卷叫一轴。标轴是卷轴上所作的标记。

    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韩愈的朋友。

    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分熟纸与生纸,生纸用于丧事,或作草稿用。

    揩:涂抹。

    注:添加。上述用生纸写信,不加装饰,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和歉意。

    俟(sì):等待。

    恐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译文】

    韩愈再拜:

    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后来由于我贫贱,为了生计而奔波,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此后,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地位越来越尊贵,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品德方面不完善,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文章越来越有名,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去年春天,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您面色温和,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谈话连续不断,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告辞回来,非常高兴,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此后,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等我回来后,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您表情冷漠,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沉默寡言,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告辞回来,心中恐惧,不敢再登门拜见。

    现在我恍然大悟,非常懊悔,心里想:您那种冷漠的表情,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谈话很少,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我是无法逃避的。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卷有标签和轴。《送孟郊序》一文,用生纸写成,没有装饰,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我诚惶诚恐,再拜。

    【赏析】

    韩氏论文素以整饬、谨严、生动形象著称于世。此篇《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年成歉收,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因此得罪了权贵,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此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典,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而且祖宗灵位的排列,以及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可谓宦海扬帆,春风得意。而韩愈却因爱民而被贬,极为苦闷,茫然若失。但他对仕途仍充满了幻想,希望能有人荐举,重返朝廷做官。所以他对这位备受皇帝欣赏的新迁给事中陈京,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其实此信中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要同陈给事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好像通幽曲径,峰回路转;如柳暗花明,若断若续。信中处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

    【创作背景】

    本文为韩愈给陈京的一封信。信中述写了与陈京旧时曾有过交往和后来疏远的原因,婉言表述了对陈给事的不满。同时也表示疑虑消除,希望陈京重新了解自己,恢复友谊。

    作者简介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 《再拜中华山》
  • 我约王寨中学老校长彭孝志同拜中华山约了好久,终于在今日抽出了一个闲暇,也凑巧了一个好天气。久雨过后的朝阳温和柔软地洒落在整个山上,心情亦自然愉快。老校长已年过古稀,我过而立,老与少巧合地有了共同的好,不得不说是一种缘分。

    最早来到中华山是三年前那个三月的既望,接待我的是一位老支书卢祖杰,他精神抖擞地向我介绍了中华山的历史以及他从老前辈那里听来的诸多神话般的故事与传说。遗憾的是三年后再次上山,老支书却与世长辞了,幸好的是我对他的讲解记忆犹新,也一并文字记录了下来。

    这一次,我除了急于听老校长对中华山的介绍外,更是对整个中华山所蕴含的佛教文化和一些至今难以破解的疑问充满好奇。

    为了近观石刻“万古徽猷”,我们穿过茂密林,左臂紧贴崖脚的石壁爬动,见一崖仓,仓约半人高两丈长,有碳黑色字迹,形似“1案、2卜”,不知道是否人为。往前行并仰望,“万古徽猷”就在头顶,老校长的激情与我的好奇心鼓舞着我,欲攀岩而上探个究竟,于是细观攀岩路径,见石壁不规则地呈现出梯状,一棵树木碗口一般粗,一拇指大岩藤顺岩石往上伸展,我一手抓藤,左脚正想踩上树枝,又见一石块骑于树杈,因怕石块滚落而惊扰禅林,不禁冒出一身冷汗,立即招呼老校长避让。我只好另辟蹊径,幸好不远处一根手腕粗的藤蔓依崖生长,我正好可以抓藤而上,上至丈许才发现“万古徽猷”永远“高高在上”,加之前方再也没有去路,我也不禁头昏目眩,只好顺藤而下,真正体味到后退比前进更艰难的哲理。在往回走的过程中,我决定绕侧山攀爬,校长叮嘱“注意安全”,一步一树根,一步一藤,我是靠抓牢树根和藤草前进的,艰难地爬过了一个大湾时,就只能听到校长越来越远的招呼了,最后我能到达和敢于到达的就是一坐山岗口,只是衣服已被汗水湿透。我的左面依然是高高石壁,右面是两丈高的巨石形成的叠峰,正前方就是悬崖,只能斜看山谷,无法也不敢垂直观看下方,“万古徽猷”也不知道具体处于那一个位置。因此,最终另寻一条路径返回到了校长身边,并详细向老校长讲述了沿途情况

    至此 老校长提议,在山脚邀请一位退休的张天诚老师上山,张老师带领我们观望了仓坝子、长五间、赛马坪、石人峰、美女梳头峰、中营和后山营。在中营和后山营,那些大堆的坚硬又青黑的瓦片被我们挖了出来,一口被毁坏的石钟留给我们无比的惋惜,那些古老而朴素的城墙和山坑,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勤劳,更留给我们无比的感叹,而最让人遗憾的是我们无法读懂它到底是何许朝代、何许人物、又是因何遭遇了浩劫? 最后,张老师提议找一找那个传说中的“凤凰嘴”石,周旋一周却未找到,莫非被修路的工人打碎铺路了或是掩埋了?由于历史变迁,社会前行,无意识的流失是大有可能的,只能让一行三人理解又遗憾,但有“好个凤凰嘴,单缺下嘴壳”故事,两位老教师流利地传颂着。

    天色渐晚,老校长更是就有家人催促,迎着夕阳我们满带疑问下到了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