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来到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想起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是在广东揭开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无数民族英雄的斗争事迹历历在目。啊,广州是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城市,以镇海楼前的古炮作为见证。
镇海楼又叫五层楼,建于一三八O年,至今已五百年了,解放后,经人民政府加以修葺,被辟为广州博物馆。登楼远眺,偌大的广州城尽收眼底。但是,镇海楼最吸引我的是楼前陈列的古炮。
这里并列着十门古炮,除了三门德国制造的以外,其余七门均为佛山铸造的。最老的一门,铸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其次铸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嘉庆十四年(1809年)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最重的达五千斤。洋炮相传是林则徐为抗击英军购置的,最大的一门近一万六千斤,小的也有四千多斤。炮膛内有来复线,能保证弹丸射得既远又准,比起斑驳祖糙的佛山炮,战斗效率自然要高许多。
的确,当时中国的武器选比西方国家落后,西方国家用钠做炮,我们却用生铁铸炮。铁炮又重又笨,转动不灵活,可是,凭着这一类近乎原始的武器,当年守卫在虎门炮台的英勇将士,曾把英国侵略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些简陋的铁炮,后来被人们称为“功劳炮”。制造这些功劳炮的佛山,当时铸造业为全国之冠,据《广东新语·货语》记载:“铁莫良于广铁。”当然.这些生铁炮不论怎样“良”,威力也是有限的。六千斤重大炮,每发填火药十五斤,只能将三十二斤一枚的炮弹推出一千公尺之遥。镇海楼的四楼,还陈列着这种炮弹,是在虎门大角炮台出土的。它是一只只圆铁球,就跟我们现在田径比赛中的铅球一样,其杀份力确实微乎其微。而且,每放一炮,炮身便炽热异常,要用很多水冷却,这样每小时只能放三炮。当时虎门几个炮台,竞有各种大小炮五百多门(其中二百门洋炮是林则徐向外国购买的)。镇海楼前的古炮,当年都曾在虎门显过威风,如雷吼,如火焚,无情地惩罚过入侵的外敌。然而由于清政府腐败,将林则徐等抗战派将领革职,派来琦善、奕山等卖国贼,虎门炮台遂为侵略者攻占,铁炮也为侵略者所占。这些炮或毁或弃,解放后,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在虎门修建营房时,从土中发现,运到广州。这些铁炮的炮身虽已锈蚀,但上面镌刻的炮重、铸炮工匠和当时都督、将领、巡抚的名字,还大致可以辨认。这些经历了虎门飞腾战火的古炮,如今象一位沉默寡言、不尚虚饰、忠诚而专注的武士肃立在那里。看到它,对尽忠为国的英勇将士的敬意,在我心底里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