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龚自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15:38:35
  • 《《咏史》龚自珍原文和翻译》
  • 咏史

    【清】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古 诗

    【注释】

    金粉:古代妇女化妆用的铅粉。这里指景象繁华。十五州: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万重”句:指“名流”在声色和名利场中彼此猜忌争夺,恩怨重重。恩怨:指情侣夫妻间的恩爱悲怨之情。属(zhǔ):表结交。名流:知名之士。这里指当时社会上沽名钓誉的头面人物。

    “牢盆”两句:意谓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得操胜算,全很得意。牢盆:古代煮盐器具。这里借指盐商。狎(xiá)客:权贵豪富豢养的亲近的清客。团扇:圆扇,古代宫妃、歌妓常手执白绢团扇。才人:宫中女官。团扇才人:是对轻薄文人的贬称。踞上游:指占居高位。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为表示恭敬或畏惧离席而起。文字狱:指清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故意在作者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康熙、雍正、乾隆几代文字狱尤为厉害。

    为稻粱谋:为生活打算。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原指鸟类寻觅食物,转指人们为衣食奔走。

    列侯:爵位名。汉制,王子封侯,称诸侯;异姓功臣受封,称列侯。

    【译文】

    在那繁华绮丽的江南富庶之地,无限的恩宠和肆意报怨齐集于名流士林。

    权贵、幕僚把持着全部大权,内宫佞臣窃据了朝廷要津。

    书生离席畏惧文字狱,著作只为谋食保安宁。

    田横壮士今在何处?难道都已封官拜爵、归顺大汉朝廷?

    【赏析】

    题为《咏史》,实则伤时,感慨当时江南名士慑服于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庸俗苟安之状。他们或依附权门,窃踞要职,或明哲保身,埋头著书。结句才接触史事,以田横抗汉的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诱骗知识分子的用心。借古讽今,含意深邃,深刻而又辛辣地把对“名流”的揭露提高到对清王朝统治的批判上,鞭挞了当时整个现实社会的腐朽没落。

    首联写在繁华的东南地区,那些依附权贵、沽名钓誉的所谓“名流”,都是从个人利害出发互相勾结和倾轧,造成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作者客居昆山,俯仰东南士风,感慨颇多,所以在诗中着重讽刺了江南一带“社会名流”争名逐利的卑劣品行以及官场为小人所把持的现状。

    颔联中说“名流”中之官场,既有手柄大权、铜气熏天之“牢盆狎客”,亦多团扇麈尾、高谈阔论而百无一能之贵介子弟,那些在盐商家帮闲的清客和那些轻薄文人——即所谓的“名流”,在当时的社会操纵全局、窃据高位。诗句中虽未具体揭示“名流”们祸国殃民的罪恶,也没直接描写老百姓遭受欺压的苦难;但整个社会被这样一批狐群狗党所统治,不难想见这表面上繁华绮丽的金粉世界是怎样的乌烟瘴气,二者共同酿就的恶浊之风深为作者所厌憎。一“操”字、一“踞”字本无褒贬,此处却写得极富动感、极冷峻,鞭挞之意鲜明自见。

    颈联反映了士人在文字狱高压政策下的处境和苟安态度。诗句中既表现了诗人对清政府利用文字狱镇压士人的愤恨,也对那些不顾国家利益、只醉心于个人名利的士人表示了不满和慨叹,对现实的另一端、与官场相对照的“士林”心态予以揭皮见骨的描摹,痛下针砭。表示了作者对高压下的知识群体的柔媚、怯懦充满愤懑与同情,从而引出结尾两句。

    尾联作者锋芒所向是玩弄士人于股掌之间的最高统治层。从刘邦假惺惺的不可能兑现的封侯许诺,到李世民“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矣”的洋洋得意,再到朱元璋“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即“自外其教”,应“诛其身而没其家”的酷法,再到清初以来不绝如缕的文字狱案,谙熟史事的龚自珍深悉底里,于是借田横的故事告诫世人不要轻信清政府的怀柔政策。借这一历史故事,揭露了清政府对士人采取的思想压制和笼络政策的欺骗性。他们才是造就这些“黑幕”的总后台。作者真正可贵的思考蕴藏在最后这一问中。

    这首诗的特点在于一是表现为吟咏历史与讽喻现实的统一;二是表现为政治思想与艺术概括的统一;三是全诗层次清晰,笔锋犀利,用典贴切,叙议结合,增强了诗歌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造语凝重端方,属对严谨工整,音调铿锵悦耳,读来有骨力铮铮之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道光五年(1825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昆山时所作。作者当时因母丧离官后寓居昆山,目睹东南富庶地区,治黑暗,而不少知识分子在清廷高压政策的钳制和恐怖下,又养成了苟安自保的风习;所谓“名流”,热衷于勾心斗角,争名逐利。作者在诗中对此表达了他的愤慨和讽刺。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原文和翻译》
  •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古 诗

    【注释】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吟鞭:诗人的马鞭。

    东指:东方故里。

    即:到。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花:比喻国家。

    【译文】

    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主旨:抒发了自己辞官司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全诗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创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回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原文和翻译》
  •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古 诗

    【注释】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喑(yīn),沉默,不说话。

    天公:造物主。抖擞:振作,奋发。

    降:降生,降临。

    【译文】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表痛心,急切地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整首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是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才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寓意深刻,气势不凡。

    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以讽荐,表达了作者心中对国家未来命途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具有很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创作背景】

    龚自珍所处时代是封建主义腐朽没落的时代。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公元1839年(道光十九年己亥)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即是其中一首。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盦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 《音乐中的身影作文650字》
  • 诗人龚自珍曾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这句话说的不正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邓小岚吗?

    邓小岚从小热爱音乐,后来她大学毕业,一直练习音乐,退休以后,她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可她发现这里的孩子都不会唱歌,甚至发音都不好。于是,邓小岚便想让这些孩子们学会唱,可只有几个孩子来上课,但邓小岚并不灰心,用心教着那几个孩子,最终,从几个孩子变到了二十多个,又从二十多个变到了几百个。上邓小岚音乐课的孩子越来越多,这让邓小岚很开心。

    邓小岚住在北京,她离家乡有1000多公里,可即便是这样,邓小岚还是会坐几个小时的飞机,然后转到大巴车,再走三十分钟的山路,到乡村教孩子们学唱歌,她每天都是这样,因为她知道,孩子们一定会学好音乐。

    为了教孩子们音乐,邓小岚几乎每天都在忙碌。终于,在2022年的冬奥会赛场上,孩子们在那里唱出了冬奥会之歌。这是孩子们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场面,所以非常激动,但激动没过多久,就接到了噩耗。

    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邓小岚在赶来冬奥会赛场时,突发脑梗,不幸身亡。事后,大家把她安葬在了她家乡的烈士碑旁边,因为邓小岚的爸爸曾经是这里的一个地方官,可当时敌人入侵,这里的村民为保护邓小岚的爸爸,当了志愿者,掩护了邓小岚的爸爸,而自己却牺牲了,因此,邓小岚很喜欢这个村里的人,很喜欢和他们交流。

    2022年的春节,邓小岚被选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虽然奖是邓小岚女儿领的,可那份热心是邓小岚的。邓小岚曾教过的学生是善良的,为邓小岚唱了首歌,纪念她。

    邓小岚,是音乐中的身影,也是音乐中最美的身影。

  • 《龚自珍描写秋天的诗句》
  • 秋心三首

    作者: 龚自珍

    其一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

    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其二

    忽筮一官来阙下,众中俯仰不材身。

    新知触眼春云过,老辈填胸夜雨沦。

    天问有灵难置对,阴符无效勿虚陈。

    晓来客籍差夸富,无数湘南剑外民。

    其三

    我所思兮在何所,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又此坟。

    某水某山埋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逆旅题壁,次周伯恬原韵

    名场阅历莽无涯,心史纵横自一家。

    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

    东邻嫠老难为妾,古木根深不似花。

    何日冥鸿踪迹遂,美人经卷葬年华。

  • 《有关逞能的作文》
  •     龚自珍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伯乐之识千里马,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才要有人去发现、去识别。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天公毕竟是不存在的,而“伯乐”也毕竟太“寥寥”,只凭“伯乐”是不足以适应当今之社会发展的。所以,我想还要学会“逞能”自荐

        某企业连年亏损,有人挺身而出去扭转危局:某单位派性盘结,有人自告奋勇去整顿班子:某公司面临倒闭,又有人自荐当经理去挑起担——于是乎非议者有之,不屑一顾者亦有之,皆曰:“逞能!”

        然而,“逞能”一词,并非全是贬意?相反,它是一种赞语。且看:《韩非子·说林下》:“惠子曰:‘置猿柙中,则于豚同。’故势不变,非所以逞能也。”意思是说,把猿放在木笼中,就和猪一样了,原来的优势没变,只是没有施展才能的条件了。又,曹植《求自试表》:“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

        不难看出,韩非、曹植之“逞能”、“逞其才力”都无贬意,而且赞赏与自矜之情溢于言表。

        我曾访一位事业上颇有成就的经理。于她的事业成功,我从来就是“五体投地”的,于是我便问及:“秘诀何在?”

        她扬了扬眉,习惯地把双臂抱在胸前,说:“我有种‘逞能’不够的脾气!”一言既出,语惊四座!

        当时,乍一听及此言,我尚不大明白,但事后一想——的确,人应该实事求是,除非无能,只要有能,我们大可以去“逞一逞”而不必顾虑那么多非议的。

        或者有人会说:我也想自荐,可我又没那胆量,因为这世上毕竟有非议者或不屑者在。这使我想起但丁一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罢!

        说到这,或者又有人问:自荐固好,可我怕荐上后又因能力有限而失败呵,到时候,此世岂无我立足之地?我想:此育差矣.其实每一件事,无失败者存必无成功者在。古语里不是曾有——失败乃成功之母吗?仅以此,“失败论”者自不必日“无立足之地”矣。

        最后一言:但愿于我们这人才济济、人才开发的时代,有更多的“逞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