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解释是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日振》:“ 李涛 , 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那么脍炙人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欢迎阅读。
成语性质
褒义词
出处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2、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八:“ 贺方回 、 柳耆卿 为文甚多,皆不传於世,独以乐章脍炙人口。”
3、宋费衮《梁溪漫志·元城了翁表章》:“今时士大夫论四六多喜其用事精当,下字工巧,以为脍炙人口。”
4、元 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三》:“集中诗如此者尚多,今姑采其脍炙人口者録之。”
5、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五:“ 邹容 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革命,他那犀利沉痛的文章,一时脍炙人口,起了很大的鼓动作用。”
解释
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用法
复杂式;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
喜闻乐见、爱不释手、交口称誉、妇孺皆知、人人皆知
反义词
平淡无味、鲜为人知
脍炙人口造句
1、《西游记》真是部脍炙人口的中国名著。
2、从古至今,许多诗人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3、因为李白的《静夜诗》通俗易懂,所以它早就脍炙人口。
4、雷锋的故事真是脍炙人口,无论老人还是小孩都听过这个故事,因此被人们传诵至今。
5、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一道脍炙人口的美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那就是红烧肉。
6、我很喜欢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脍炙人口的诗句。
7、音乐会上,既有雅俗共赏的流行音乐,又有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
8、李白的诗歌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9、唐代诗人李白与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人传诵。
10、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哪一首不是脍炙人口,哪一首不是流传百世……唉,我看我只有佩服他的分了!
11、这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小说
12、在学校举行的“经典诵读”会上,看着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读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台下很多同学都跟着读了起来,真令人陶醉!
13、著名的唐代诗圣李白先生,他创作的诗总是脍炙人口。
14、古代诗人叶绍翁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
15、这位老作家宝刀不老,写出来的打油诗依然脍炙人口,人人欣赏。
16、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还仍被人传诵。使读者回味无穷、终生难忘啊,有机会可要看哦!
1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千古名句,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18、我们班的一些"小诗人"把古人的诗改头换面,却改得那么脍炙人口,颇受大家欢迎。
19、这部脍炙人口的古代长篇小说是作者手写的,其笔迹笔走龙蛇,真是世间少有。
20、我很喜欢看《老夫子》,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很多事物,如脍炙人口的经典对子。
21、作文是我的弱项。但我真想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
22、哈代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其中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
23、《三字经》文字虽简,却寓意深刻,脍炙人口,令人百读不厌,得益不浅。
24、记忆中荡漾在耳边的,是曲曲脍炙人口的童谣。
25、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总是深受人们的喜爱,连我们小学生也能哼上几句。
26、《红楼梦》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7、奶茶,与众不同,口味绝佳,必会令您脍炙人口,回味无穷。
28、曹雪芹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红楼梦。
【脍炙人口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成语】: 脍炙人口
【拼音】: kuài zhì rén kǒu
【解释】: 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一年一度的枫亭元宵游灯素来脍炙人口。正月十五那天,夜幕刚刚降临,枫亭街上就已经华灯齐上,大街小巷挤满了观灯的人群,省电视台的录像人员正紧张地校准镜头。“砰!砰!砰,”雷鸣般的三通炮响,揭开了游灯的序幕。首先出现在街头的是用五颜六色的灯泡镶成的“兰中全会”·“富民政策”、“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横匾,一块块光彩闪闪,耀人眼目。这正是元宵游灯的主题。顿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人们欢呼起来一一啊,小镇沸腾啦!紧跟在横匾后面的二十架大型“娱蛤灯”,多么迷人啊,那扁平的“娱蛤灯”长有五米,宽有一米多,四周围着大红绸布,头部对称挂着八对美丽的彩灯:跑马灯、琉璃灯、塑料灯、彩绸灯,一盏盏玲珑剔透,典雅美观。“娱蛤”躯体两旁整齐地悬挂着上百盏燃点蜡烛的玻璃灯,火光通明,灿若星汉。
灯光映照着那高擎“娱蚁灯”的小伙子的自紊神情,也映职着两旁观众的甜美笑容。一位中年人激动地说:“这二十架‘娱蛤灯’象征着枫亭二十个村庄的人民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建设四化的壮志雄心。冲-这时,一串排绝J彩斑斓的塔灯涌过来了。塔灯外形似.浑身挂满金光闪闪的玻璃灯‘。塔斗山是枫亭的标志,而塔灯又是塔斗山的象征。人们肩扛塔灯游行,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宋代蔡襄倡建洛阳桥,更重要的是为了表明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上创建最新最美的通天大桥。枫亭游灯的品种也真够多了。你看,塔灯后又有“花灯”、“鱼灯”、“藕节连丝灯”、“花开富贵灯”,有身着节日盛装的小孩们挑的“花篮灯”,还有装在彩车四周的“架灯”,有奔跑的灯、舞蹈的灯,还有飞翔的灯、游动的灯。
琳琅满目的灯接踵而至,汇成了灯的海洋,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灯光里,也透出了民间艺人的独运匠心。那品莹雪白的是什么灯?近前一看,原来是枫亭传统灯灼精粹之--·一一“萝卜雕灯”。这种灯是用新鲜自萝卜雕成。每个大萝卜雕一种图案,有“武松打虎”、“岳母刺字”、“自卫还击”、“展望.}OGU年”、“孔雀开屏”、“南国牡丹”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造型,都被精心地串级在用桃花枝编成的绿屏上,红绿相间,白绿互映,雅致异常,令人悦昌赏心。看着这些精雕细琢的民间艺术品重放异彩,人们不禁由衷地赞叹那些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艰辛劳动。游灯队伍在一片“啧啧”赞美声中继续向前,宛若一条灯的长蛇在大街上蜿蜒游动。队伍中·辆洲人注同的汽车_上载着一位威武少年乘龙而来。那少年右手紧按龙首,左手高托着一颗大龙珠。
龙珠里是一盏夜明珠似的自炽灯,透过玻璃外壳,玫射出万丈光芒。巨龙的f}陡睛就象一对探照灯,两道光柱扫射着万里一长空。那架鹜巨龙浑身鳞片熠熠生辉,瞧邓张牙舞爪的神态,好象立刻就要腾空而起,‘冲上云天。、我深情地凝视着渐渐远去的巨龙,忽然我觉得,它似乎真的腾飞起来。时钟不知不觉地敲响了十一下,游灯活动也进入了高潮。-伴随着游灯,许多人不约而同地燃放起焰火。仰望苍弯,只见万里长空,五彩缤纷,那“满天星”、“天女散花”、“魔术弹”等形形色色的节日礼花争妍斗艳,异常美观,犹如节日的天安门广场的夜空。刹那间,天上人间,融成一体。啊,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夭”!电视台摄像组的人员不肯轻易放过任何一个镜头。那擎灯的人们和来自莆田、仙游、惠安、泉州的观众,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他们正满怀激情地准备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朝。
阅读提示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篇,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普法战争后,作为战败国的法兰西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作品塑造了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郝臾等人物形象。尽管他们的身份、年龄、性格和对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热爱祖国,仇恨敌人,这种共同的强烈的爱憎感情又是通过各自独有的个性和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阅读时可从以下几个问题人手。
1。小说的开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社会场景是: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为什么会有外国军队在操练?
故事发生在普法战争后,普法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兰西两国统治者为了称霸西欧而进行的一场非正义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法国大败,法国不仅给了普鲁士五十亿法郎的赔款,而且还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等一部分国土,于是便出现了小说开篇的一幕。
2。小说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从事了四十年教育工作的老教师,他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亡国,不仅意味着要当亡国奴,而且还要与祖国语言诀别,因此,他心情尤为悲痛。课文主要是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刻画的。,如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特意穿戴上了“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礼服和“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又如,在最后一课的最后一刻,他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字之后,“话也不说”。表现了他悲愤到了极点。
小弗郎士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子,课文主要通过内心活动的变化来表现他对亡国的悲愤心情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而这些内心活动与小弗郎士的身份、年龄又十分吻合,如开头写他不爱学习,对侵略军在自己的国土上操练竟觉得“有趣”,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也由不谙世事走向成熟了。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联系社会实际,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读后感。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放学途中”为题,续写课文,字数500字以上。
写作提示
写读后感,首先要细读原文,弄懂原文的意义所在;其次要把握感点,确定中心;再次要联系实际。
课文主人公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结束时,深深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美好,但就在他有了这种感受时,他已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可见,人往往在失去某种东西时才会真切地感受到它存在的可贵。写作时,可以从这个角度作些思考,体悟出比较深刻的人生道理,或者也可以探讨一下如何避免小弗郎士这种悲剧的产生。
续写必须以原文提供的时、地、人、事、景物等内容为依据,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写作,且不能改变人称。
课文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写,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来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而这种爱憎之情又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来的。写作时,可以设想小弗郎士上完最后一课,在放学的途中再次见到上学时的场景又将有什么样的感受,并学会用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
写作时,也可以对小弗郎士作心理刻画,即对照课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出现的心理进行刻画:小弗郎士天真幼稚一疑惑和诧异一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对侵略者的仇恨。小弗郎士在放学路上的心理活动必然是复杂的,有懊悔、自责;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与怜悯;有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作时,必须仔细研读课文,反复揣摩小弗郎士这种心理活动变化的延续性和承接性,做到有根有据,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心理描写的方法很多,如内心独白,景物折射对人物的表情,动作描写间接地提示人物心理等,可灵活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