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昭公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2:41:25
  • 《欲盖弥彰的成语故事、意思》
  • 欲盖弥彰的成语故事、意思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邾zhū〕的大夫黑肱〔gōng〕,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在今山东滕县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就是它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孔子编修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它写道:“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亊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是很严谨而恰合分寸的。就以上面这段只有几个字的记载为例,据说其中也大有道理。《左传》阐述《春秋》的这段记载时说:黑肱并不是什么高贵的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他,更不必写出他的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的作者接着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惩不义也’。”

    “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抒杀太史,将以益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崔抒,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抒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事情愈闹愈大,罪行也愈加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抒这两个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有罪的人为例子,说他们要想“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这和上述的“欲盖而名彰”的意思是一样的。

    《申鉴•时事》也有与此类似的一句话,说:“或欲显而不得,或欲隐而名彰。”

    这句话,后来一般都说作“欲盖弥彰”。弥〔mí〕,更加的意思。彰,显著的意思。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了。

  • 《天经地义的故事》
  •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释义 “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 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

    故事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 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 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 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

    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 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 乐大心等。

    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

    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 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 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

    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 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 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 ,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 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 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 《如释重负的故事》
  • 出处《毅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

    释义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

    故事公元542年,鲁襄公病死,公子调继位,史称鲁昭公。当时, 鲁国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季孙宿、叔孙豹和孟孙三个卿手里,其中以 季孙宿的权力最大,昭公不过是个傀儡。昭公这个国君也不争气,只 知游乐,不理国政。生母去世后,他在丧葬期间面无愁容,谈笑自若, 还外出打猎取乐。这样,就使他更在国内失去民心。 大夫子;家羁见昭公越来越不像样,非常担心,几次当面向昭公 进谏,希望他巩固王室的力量,免得被外人夺了政权。但是,昭公不 听他的劝告,照样我行我素。 日子久了,昭公终于觉察到,季孙宿等三卿在不断壮大势力,对 自己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他在大臣中暗暗物色反对三卿 的大臣,寻找机会打击三卿。 不久,季孙宿死去,他的孙子意如继续执政。大夫公若、邱孙、藏 孙与季孙意如有矛盾,打算除掉季孙氏,便约昭公的长子公为密谈 这件事。公为当然赞成。 公为回宫和两个弟弟商量后,认为父亲昭公肯定怨恨季孙氏专 权,因此劝说昭公除掉季孙氏。昭公听说郧孙、藏孙等大夫与季孙氏 有矛盾,心里很高兴,就秘密把他们两人召进宫内,要他们一起来诛 灭季孙氏。接着,又把子家属召来,告诉了他这一密谋。不料,子家羁 反对说: “这可千万使不得!如果这是进谗者利用大王去侥幸行事,万一 事情失败,大王就要留下无法洗刷的罪名。” 昭公见他坚决反对,喝令他离去。但子家羁表示,现在他已经知 道了这件事的内幕,就不能高官了,否则泄露出去,就不能摆脱责 任。于是,他就在宫中住了下来。 这年的秋天,三卿之一的叔孙豹因故离开都城,把府里的事情 托给家臣翩戾掌管。昭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没有人会去支援季孙 氏,便使孙、藏孙率军包围了季孙氏的府第。季孙意如来不及调集军 队反击,又不能得到叔孙豹的救援,只好固守府第。他向昭公请求, 愿意辞去卿的职务回封地去,或者流亡到国外去。子羁勇建议昭公 答应季孙意如的请求,但是,后孙坚持非把他杀掉不可。昭公觉得后 孙的意见对,就听从他的。 再说叔孙豹的家臣翩戾得知季孙氏被围的消息,和部下商量后 认为,如果季孙氏被消灭,那末接下来会轮到叔孙氏,所以马上调集 军队救援季孙氏。昭公的军队没有什么战斗力,见叔孙氏的军队冲 过来,马上四散逃走。三卿中还有一家孟孙,见叔孙氏家已经出兵救 援季孙氏,也马上派兵前往。路上,正好遇到逃退过来的后孙,便把 他抓住杀死。 昭公见三卿的军队已经联合起来,知道大势己去,只好和藏孙 一起出奔齐国避难。由于昭公早就失去了民众,所以百姓对他的出 奔并不表示同情;倒反觉得减轻了他们身上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