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石出” 一语,见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一段描写变化多姿的四季风光,有这样的几句:“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髙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春有野花清香,夏有绿树浓荫,秋则风髙霜洁,冬则水落石出。这是山中四季的不同景色。)
同是北宋文学家的苏轼,在他的《后赤壁赋》中,描写冬夜江岸的景色时,也用过“水落石出”之语。原文有这样几句:“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髙月小,水落石出。”(长江的波涛洶洶作响,两岸的峭壁巍巍耸立;山势髙竣,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礁石露出水面了。)
从以上两例,可见“水落石出”原是用作描写冬季自然风景的,但是,后来人们常借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
不过,若要查找这个成语的根源,还该追溯到一首汉乐府《古艳歌行》,见南朝陈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兹摘录《古艳歌行》的主要部分如下:
……兄弟两三人,流荡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zhàn〕?赖得贤主人,揽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miàn〕。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兄弟几人,流浪他乡。旧衣破了有谁补?想做新衣有谁缝?靠一位好心的女主人,旧衣新衣全给我们补好缝好。她丈夫从外面回来,见妻子为别的男人缝衣,引起猜疑,歪身倚在门柱上,斜眼看她。女主人问心无愧,坦然告诉丈夫:“您不必斜眼看我,浑水总有澄淸的时候,那时,水中坚贞的石头您会看得很分明的。”
这首乐府诗中的“水清石自见”,与后来的成语“水落石出”的含义不是完全一样吗?
出处宋·苏轼《后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匕水落石出。
释义 江水下落,水下的石头自然露了出来。
比喻事情经过调查 研究和对证,终将真相大白。
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 书画家。他生性豪放,学识渊博,极富文采。在被贬嫡黄州时,曾两次 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了两篇传世之作《前赤壁赋》和《后赤壁 赋》。
当时,十月夜晚的月光分外皎洁明媚。苏轼和他的两个朋友沐 浴着和煦的秋风,兴致勃勃地一起在城外散步。月白风清的美丽夜 景,使他们诗兴大发,和朋友相聚,畅叙友情,更使他们忘记了一切 烦恼,他们和歌吟诗,畅所欲言,欢乐之至,无以形容。 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他急忙赶回家中,询问妻子家中是否有酒。 妻子笑了,拿出一罐藏了很久的酒,说这就是供给他临时需用的。
苏 轼大喜过望,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中间,来到赤壁下的长江 岸边,登上小舟,泛舟游玩。
这时,只听见东流的江水发出潺潺的声响,在万籁寂静的夜晚 显得特别清脆,岸边千尺陡壁,峻峭如削。一座座高大的山峰屹立, 悬在山峰间的月亮显得小了;江水下落,沉在江水之下的石头,露了 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