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就是喜,“戚”就是忧。“休戚相关”就是忧喜祸福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同甘共苦,关系密切。这句成语,出自《国语•周语》,说的是春秋时晋悼公的一段故事。
晋悼公名周(或称周子),是晋襄公的曾孙。少年时代,因受在位的晋厉公的排挤,他不住在晋国,而在当时的京城洛邑(即今洛阳)周王的卿士单襄公〔单shàn〕家里当一名家臣。他虽然年纪还只有十来岁,一言一动却都很有规矩,单襄公因此没把他当作一般的家臣来看待。而且,他虽然离开了晋国,对于晋国的消息却总是非常关心。据说,他是“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听得晋国有不好的消息,没有一次不感到悲伤的;听得晋国有可喜的事情,没有一次不感到高兴的。)
单襄公病得很严重的时候,把儿子(即后来的单顷公)叫到床前,郑重地嘱咐他道:“一定要好好对待周子,他是一个有为的青年。他能为晋休戚,不忘其本,热爱他的祖国,将来很有可能回国去接任国君。你看晋国,最近几代国君,道德修养都很差,目前的晋厉公更是糟糕,公族中又很少优秀的后代,唯一合适的继承人,就是这位周子了,你一定要好好待他啊!”
单顷公表示一定谨记父亲的嘱咐,爱护周子。后来,晋国上卿栾书杀死了晋厉公,果然派人来把周子接回去,并拥立他为国君,即晋悼公,那时他才十四岁。
由于《国语》所记晋悼公的上述故事及其原文中的“休戚”一词,后来产生了“休戚相关”这句成语。或作“休戚与共”。
《晋书•王导传》:“庾亮以望重地逼,出镇于外。南蛮校尉陶称间说亮当举兵内向,或劝导密为之防。导曰:‘吾与元规(庾亮)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元石君宝《曲江池》第四折:“岂可委之荒野,任凭暴露,全无一点休戚相关之意。”
出处《国语·周语下》
“晋国有忧,未尝不成,有庆,未尝不恰……为晋休戚,不背本 也。”
释义“休”,喜“戚”,忧。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 相连。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淖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 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 世卿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 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 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 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 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 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到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 情时就非常高兴。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 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 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 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 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