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依据:《扬州慢》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篇目”。
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本学期诗歌鉴赏单元学习与训练,学生初步了解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意象的概念,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调动积极性与想象力,初步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
1. 把握词的节奏、韵律,在诵读过程中体味词的悲伤意味。
2. 通过对古典诗词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味“清冷”意境及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
学习重点、难点:
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播放音乐《成都》)同学们,熟悉这段旋律吗?来,轻轻跟着唱吧!
因为喜欢一座城,所以为它写下一首歌。有一座城自古就有很多诗歌名篇歌颂它,它就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请同学回忆自己学过的诗句谈谈你所认识的扬州。(学生自由回答)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徐凝《忆扬州》中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扬州,那么在南宋词人姜夔眼里它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扬州慢》。
二、 检查预习
相信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认识了作者姜夔,并对这首词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首词有小序,老师有两个问题需要你们解决,也检测一下你们的预习效果。
PPT出示问题:(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小序交代了词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缘由和千岩老人的评价。
补充“黍离之悲”出处:
《诗经•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释意: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远的苍天啊,这是什么人啊?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达故国之思。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三、 互动课堂
(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过渡:苏轼有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来试着读读这首词,感受它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词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1.请两个学生朗读。
2.老师配乐范读。
3.朗读指导: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4. 学生齐读,鼓励学生读出情感。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过渡:同学们,还记得老师说过的诗词鉴赏三步曲吗?(抓意象——品意境——析情感)
1.阅读词的上下阕思考,词人进入扬州城后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词人想借此表达什么?
明确:看到——荠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
听到——清角吹寒
想到——杜郎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红药年年生发,却无人来赏。
词人想借此表达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黍离之悲。
2.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接下来让我们置身诗境,感受词的意境美,说说这首词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或者哪个词?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鉴赏,通过“炼字”、“赏句”,体悟诗歌的情感美和艺术技巧)
学生可能会谈到的词语:
(1)“空城”:破败荒凉。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2)“重到须惊”: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学生可能会谈到的句子: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明确:用典、对比。这是写进城后的所见所想。唐代诗人杜牧用“春风十里扬州路”象征昔日的繁华,而今日却变成“荠麦青青”,如此萧条冷落。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补充: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犹厌言兵”的“厌”字,写得极其传神,意谓扬州遭兵火后,荒废的池沼、尚存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论战事。“犹厌言兵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有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意味。“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总结炼字和赏句的基本方法。
3.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请你解释一下这个结论。
预设:
杜牧笔下的扬州——繁盛 富丽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玉人吹箫
姜夔眼前的扬州——衰败 萧条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无人欣赏
追问: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明确:状写扬州之繁华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在对比中表达出作者的“黍离之悲”。
想象情境:
想象是创作和鉴赏必不可少的能力。在这首词中词人只是设想了一下杜牧的“重到须惊”,现在我们再往前一步,来一次穿越,如果南宋的姜夔在扬州城里遇见了唐朝的杜牧,他会对杜牧说什么呢?(同桌之间情景对话,3分钟后请一组同学上台展示)
4.师生试归纳主旨: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四、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miǎo】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五、课堂小结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姜夔的这份忧伤穿越840年的风霜,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就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他那深沉的家国情怀吧!
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词中描写道:“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引起了我对扬州无尽的遐思。二十四桥下波荡的明月与烁烁的红芍药,常常将我的思绪牵进那无尽的神往之中。扬州当是一位从流水和花瓣的意境中走出的淡妆美人,无须过多的装扮,只鬓边的一朵琼花,就令人心驰神往。今年,我们全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览了瘦西湖公园。
瘦西湖位于扬州城区的西北,六朝以来即为风景胜地。正是柳条青青的好时节,长堤沿湖一带,无数株柳树宜泄出一派春的情致。如烟如梦的绿笼罩在枝头树梢,柔顺绵长的枝条在春风中微微舞动,掠起了一湖的涟漪。十里湖
光中,大虹桥、长堤春柳、小金山、白塔等著名景点逶迤相接,宛若夕一幅山水长卷。白塔是清代乾隆年间按北京的白塔仿造的,坐落在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地带。蓝天白云下,水环树绕,典雅壮观。
湖水清凌凌的,氤氤氲氲的水汽浮着一层淡淡的绿色,整片湖水像一池透明的液体翡翠,在阳光下反射着诱人的绿光。
我们来到了五亭桥。五亭桥横卧在瘦西湖的清波之上。在拱形石桥的桥面上,五座桥亭翘檐攒尖,宛如五朵莲花亭亭玉立。在春风和艳阳中远远望去,如梦如诗,恍如仙境。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成为扬州城的标志。我们从五亭桥坐船去二十四桥。小船在水面上轻轻滑行着,两岸的景色向后缓缓退去。我用手拨动着水,遥遥地想一些什么,一时间竟不知身在何处。还是绿,一种清凌凌的绿,似乎有几分虚幻,又似乎有几分真实,那么近地在你眼前,在你手中,在你身下,令你情不自禁地想去握住它。
新建的二十四桥是一座石砌的国孔桥,因两边的石阶都是24级,与“二十四桥”的桥名相应。它轻巧地跨过一段窄窄的湖水,色的桥身与绿色的湖水辉映出一份雅意。它是如此之精巧,如此之细致,令人想到摆放在绿缎上的工艺品。南宋姜夔笔下的二十四桥是那么萧索凄凉,寄托了他对惨遭金兵破坏的扬州的无限伤感;而现在,这儿风光旖旎,游人如织,一派歌吹沸天的景象。
与杭州西湖相比,瘦西湖虽没有西湖的丰腆与雍容,却更具有清丽与幽雅。那种风韵与神采,涤荡着人们的心灵,竟也渐渐生出了一分空灵感,使游人的万种柔情一味地沉浸在楼阁掩映、岸柳依依的一湖清水中。扬州皮西湖的风致与情怀,恐怕是我再也无法抛却的、再也走不出的尘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