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窄的双肩,背着沉重的书包,水汪汪的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胖嘟嘟的小手,总是捧着一本厚厚的书---这就是我,一个典型的书迷。
作为一个资深书迷,我有烦恼,也有快乐。为什么呢?
一次,我看书看得正津津有味,妈妈叫我去盛饭。当我把碗端出来的时候,妈妈哭笑不得地说:“你的饭呢?”我连忙看了看,发现自己把饭盛到桌子上了。结果呢?我当然被训斥了一顿!
俗话说“书是最好的老师”,我读的书多懂得知识也多。在一次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青铜器。爸爸问我:“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我说,“这是一件稀罕时期的牛纹铜鼓。铜鼓在古代常用于战争中指挥军队的进退,也常用于宴会、乐舞中。这件牛纹铜鼓是云南省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的其中之一。我在书上看到过。”
我在书海中不仅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享受了人生的乐趣。读书将成为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近日,我看了爆款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首观之,被感动;再观之,彻为惊奇;又观之,受益良多。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道出了这流失海外的百年文物的血泪与辛酸,更是中国近代屈辱史上的具象总结。在这之中,我看到的不仅有哭泣的瑰宝,亦有中华民族的海外游子舍己身为大义的浩然正气和堪国家振兴大任为己责的凡间火星。
纵观我党百年历史,会发现这方是一部“刑天舞干戚”般不屈的斗争史。而我们,不在崛起中长大,不在斗争中长大,不在小康复兴路上长大,却在这“兴”中长大。我们早已忘了,怎样在苦里找到甜,只记得这美好的万千盛世,无垠江山。
在这璀璨华章中,许多独立又普通的个体却认为过去的荣辱与己无关,只求活在当下的盛世里。是,天一旦塌下去会有高个子顶着,但长得高的人又何谈不会倒下?作为矮个子的我们,终有一日也总要直面深渊,从前人的手上,接下并扛起他们难承的宿命与责任。
梁启超先生认为,人生中的最乐便是一切责任皆已卸去之时。但即便是我辈少年,也有着沉重的责任难卸。而从《逃离大英博物馆》中,我便看到了当代青年的匹夫之责。一句“等我”让两名up主远渡重洋。就同鲁迅说的般“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逃离大英博物馆》中,我便看到了那些勇于且有能力揽下复兴责任的匹夫们。
在我们生命中闪烁着的或微弱或明艳的责任之光,代表着我们的一份小小使命、必担责任。萤火微光若之遂有皓月之辉;匹夫责任若集之,遂有无限之威!
父亲叹了一口气,背过身去。
双肩下垂,微屈着背,单薄的衣服间可以见出骨头的走向。虽然看不见他的面庞,但我能想象出他的神情――眉头紧皱,嘴唇内抿,岁月留下深谷的额头,还有,那失望的眼神。
曾几何时,我也看到过这背影。
那一天,父亲送我去上学,与平常不同的是,那天是中考。一路上,我们都没有说话,在这静谧的环境中,时间仿佛变慢了。我坐在后排,看着父亲那瘦弱的身躯,凸起的肩头,紧攥方向盘的手。父亲载着我,仿佛又在载着这沉重的生活。不知过了多久,车子终于停了下来,我刚走出车门,他叫住我,又对我说了一遍鼓励,我点了点头,进了学校。
……
“考的怎么样?”
“挺不错的……”
我突然听不见周围的讨论声,眼中只剩下了那张苍白的试卷,只是几个小小的数字,却给我心灵的震撼。我不记得那天的我如何走出的学校,但我记得,那天的雨,很大,很大。
……
回到家中,我不敢面对父亲,他看见我的样子,便也知道大概了,我们在沙发上坐了很久。终于,他率先打破了平静,开始问我考试的情况,我一五一十的汇报给了他,当我打算接受批评时,他却转过身去,他的背影收入我的眼中,一样微屈的背,下垂的双手,骨头林立的肩头。
我知道,藏在这道背影之后的,是和从前一样的失望,一样的沮丧,一样的隐而不发。
窗外已渐渐亮起了灯,远处的车灯,忽明忽暗,时隐时现。我仰面,又瞥见这瘦弱沉重的背影,突然意识到,我不再是巢中的雏鸟,在未来的某一天,我终将要展翅高飞,不在他的庇佑之下。我将铭记这背影。
评语:学完了朱自清的《背影》,我让学生也写写父亲的背影。黄锬同学的这一篇,和原文一样,以其细致的观察力,多次的再现背影,将几次背影叠加在一块,生动的呈现了一位辛苦谋生,望子成龙却又心疼儿子,不忍心责骂儿子的父亲形象,真实而感人。
鞭影里
一头隆起双肩的牛
拖着一辆负载的车
一步一喘
不在乎重荷
不在乎喝斥
—它老了
爷爷把草叶倒进柑里
老牛不吃
忘却了疲倦
忘却了生存
它知道
这不过是轮回的间隙
脖子间或一扭
铜铃沉闷地响着
爷爷抹了把泪
没吱声
老牛被牵走了
老屋里多了一对牛角
爷爷病倒了
那牛角……
是老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