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众人皆知的人物,此公可谓是“知足者”的典型,自以为姓赵——尽管赵太爷不许——也自可以洋洋得意。挨了打,只要说声“儿子打老子”,便一切忧愁都烟消云散了。……具有如此非凡的精神胜利法,何来不乐之事呢?知足常乐啊!
鲁迅先生说过,阿Q并不曾断子绝孙。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有阿Q的后代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信条不正是精神胜利法的延续?知足本是乐事嘛。
如此想来。商秧身居高官,享其厚禄;秋瑾“安分守己”,保其富贵,何乐而不为?何必要进行变法,参加革命,最后落得个车裂和枪决的结局呢?
然而,没有变法者和改革家,社会政治如何安定,国力如何强盛?没有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何以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我们的人民仍然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压迫,这难道是乐事吗?不,不是!“知足”并不“常乐”,阿Q最后不也在枪声中不乐了吗?
那么,怎样才能‘常乐”,呢?我认为“不知足”才能“常乐”。此“不知足”是指“不安于现状,力求发展”,而不是指不择手段地满足个人的欲望。
我们当前正处于改革的时刻,不知足的改革者们正努力完善我们的制度。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这一代青年岂能袖手旁观?我们不是阿Q、也决非他的后代,不应乐于“知足”。
诚然,改革是当前一大难题,大家都应关心,都要付出行动。我们学生也应投人这一变革中,改革自己的学习。诸如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论调是不应出现在我们学生中的,我们应当改进学习方法,向科学高峰挺进,在追求胜利中的奋斗是最幸福的事。
我希望那些“知足长乐”的人尽快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跟上时代的潮流,迈开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