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饮鸩止渴
【拼音】
yǐn zhèn zhǐ kě
【释义】
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解释: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喝毒酒呢?如果这样的话,东西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
【近义词】
牵萝补屋 扬汤止沸 剜肉补疮 急功近利 揠苗助长 剜肉医疮 饥不择食 涸泽而渔 杀鸡取卵
【反义词】
高瞻远瞩 从长计议
【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霍谞的人,他自幼发奋读书,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纪轻轻便精通四书五经,并通过了明经科的考试。他在当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长大以后,曾为河南尹,后做过廷尉。
霍谞有个在郡里当官的舅舅,叫宋光。由于他为人正直、秉公执法,所以成了一些权贵的眼中钉。后来,权贵们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篡改诏书,皇帝信以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阳,关进了监狱。此时,霍谞才十五岁。
霍谞不相信舅舅会篡改诏书。宋光入狱以后,霍谞十分着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后,他决定给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申冤。
他在信中说: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稳顺利,现已位居地方首长的高位。他为人正直、秉公守法,从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私下更改诏书?这样的行为好比是一个人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而去饮鸩 (“鸩”的羽毛泡过的毒J。这样的话,食物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可能会有人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霍谞说得很有道理,又听说他只有十五岁,对他的胆识颇为赞赏。后来,梁商不仅重审此案,还亲自到皇帝那里替宋光辩白。案件终于真相大白,宋光也被无罪释放。从此以后,霍谞的名声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后人于是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造句举例】
在一次投标中,各类人物粉墨登场,其中有些人的罪恶罄竹难书,但他们依旧冒险一试,简直是饮鸩止渴。
依靠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活像饮鸩止渴,这样对身体伤害太大了,你还是想想别的法子吧!
“饮鸩止渴”的“鸩〔zhèn〕”,本是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据说这种鸟的羽毛,呈紫绿色,把它浸入酒里,酒就成毒酒。所谓“饮鸩”就是喝毒酒的意思。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暂时救急而不顾严重的后患。
《左传·闵公元年》就有“鸩毒”一词;《国语•晋语》也有“置鸩于酒”的说法。《汉书》中,《齐悼惠王传》有吕太后一怒而给齐王刘肥喝“鸩酒”的事;《萧望之传》也有大臣萧望之因遭宦官弘恭等排挤打击,被迫“饮鸩自杀”的记载。但“饮鸩止渴”这句成语,却是《后汉书》才开始 出现其雏型的。
《后汉书•霍谞〔xǔ〕传》载;霍谞的舅父宋光被人向大将军梁商诬告,说宋光擅改朝廷法令。宋光因此被捕入狱。那时霍谞才十五岁,他写信给梁商,为舅父声辩,要求免予治罪信中据实论理而外,还有这样的话:“譬如,肚子饿了却以附子充饥,嘴巴干了却用鸩酒止渴,还没咽进肠胃,喉咙里就已断了气了,难道谁能这么干的吗!”这段话的原文是:
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附子”,药名,叶茎皆有毒,块根含毒更剧。“止渴于鸩毒”,后稍变而为成语“饮鸩止渴”。
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杨昌嗣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
百鸟朝凤、饮鸩止渴、
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有凤来仪、惊弓之鸟、
一石二鸟、天罗地网、
笨鸟先飞、乔迁之喜、
明察秋毫、雏鹰展翅、
飞禽走兽、鸟语花香、
浮想联翩、乱点鸳鸯、
展翅高飞、小鸟依人、
秋毫无犯、莺歌燕舞、麟角凤嘴、远走高飞、
不如归去、鸟尽弓藏、南蛮鴃舌、凫趋雀跃、
鸟枪换炮、雕虫小技、自投罗网、一饮一啄、
覆巢无完卵、乌鸟私情、孤雌寡鹤、望帝啼鹃、
沙鸥翔集、鸟兽散、笼中之鸟、长颈鸟喙、
随珠弹雀、隋珠弹雀、社燕秋鸿、鹑衣百结、
凤翥龙翔、伤弓之鸟、穷鸟入怀、倦鸟知还、
秋毫不犯、如鸟兽散、洞察秋毫、群雌粥粥、
鹰鼻鹞眼、飞鸟惊蛇、青鸟殷勤、鹤唳风声、
秋毫之末、返哺之恩、飞鹰走马、不甘雌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