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文章写好,就作文谈作文可能是不灵的。文内有功,文外更有功。思维、观察、体验、阅读都是文外功,这还远远不够。除了学习,做人也很重要,要把文做好,首先就得把人做好。因为,主题的正确、立意的高远、勤奋感的培养、材料的获得、语言的过关等等,都与
做人有关。成绩好,学历高,未必一定能把文章写好。因此,“社会大学毕业生”鲁迅、高尔基、沈从文能够成为大文豪,革命战士奥斯特洛夫斯基和高玉宝、吴运铎能够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半夜鸡叫》、《把一切献给党》,就不奇怪了,这和文凭高低没有任何关系,是由一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学作文,也要学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这个方法灵不灵,前提是我们有没有学会构思,如果构思得不严密,谈何一气呵成。有关如何构思,这里只想提一下打腹稿的事。我们在写每一篇文章前,都让学生集中精力构思一下,就像唐代大才子王勃那样先打好腹稿。然后。提笔一挥而就。这打腹稿,我想应该像打仗一样,做到从“三不知”到二三知”。据《左传》记载,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率师围郑,荀文子认为未了解敌情。不可挺而走险,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难乎?”荀瑶终因不听劝阻而失败。我们写一篇记叙文,如果连开始、经过、结局都没想好,就不可能做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中间势必思维多次被打断,句子不连贯,甚至条理不清,详略不当。这时候我们应该像个大将军,来个排兵布阵,开头调集哪些兵马,中间分儿个梯队,压阵的是何许人也......一一想清之后,儿个词代表一层,儿句话代表一段,飞快拟好提纲,而决不打草稿。细心之人,还对提纲进行精心修改,仿佛最终定出作战计划,再下笔写作,就有了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这与我们平常注意养成善于构思的习惯也很有关系。如果都能像王勃打腹稿或像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那样惯于“属思”就更好了。欧阳修平日作文沉溺于“三上属思”。即在马上、床上、厕上都不忘记构思文章,这样的用心写作,何愁不能成功。 构思之后就得快速行文,二三十分钟写五六百字,同学们一开始哭爹叫娘,但不这样逼怎么行?有的家长反映,平常让孩子写一篇作文可难了。家长不在家,孩子刚写上几笔,就分神去吃、去玩或看电视,双休日中,一天下来,还没写上儿行。晚上家长发了火,第二天再让他接着往下写,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内容,最后只有草草收笔。这样,越写越慢,越写越难,越写越怕写,形成恶性循环。
即使是文学大家,最怕的也是中途思维被打断,不能一气呵成。很难设想,苏东坡吟上一句:“大江东去”之际,夹起一块东坡肉,美美嚼上儿嚼,又吟起:“浪淘尽”,再喝上儿杯老酒,那“千古风流人物”已不知哪里去了。宋代黄州诗人潘大临才华横溢却因家境贫寒之极,创作激情每每被严酷的现实生活扑灭。他尝够了不能一气呵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他身无分文,饥肠辘辘地躺在床上苦挨,听到破窗外秋风瑟瑟,雨打树叶,他不禁诗兴大发。于是披衣下床。提笔一挥,来了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下一句刚到嘴边,忽然敲门声大起,原来是催租讨债的家伙来了。对付这些人用了好半天,打发走他们后,再提笔继续写下去。
却一个字都写不出来了。这一句诗。现在只留下了“满城风雨”被人引用为成语,从此再没有下文。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就没有了二潘大临式”的烦恼,相信你在写作时。更加能够做到“思维不断一气呵成”。
同学们通过实践迅速掌握了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下笔不停,思维不断“一气呵成”的方法后,普遍反映,不仅写作速度加快了,而且还真的被逼出了内容,他们开始养成习惯,将这一方法贯穿于学写作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