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日渐逼近,使人不得不想起我老家礼泉的烙面。
老家的人每年春节格守着一个传统,“八摊九蒸十煮”。每年腊月二十八,家家起灶,摊烙面,从早上起一直摊到天黑,二十九开始蒸各种礼模,从太阳东升一直忙到夕阳西下,大年三十这一天,则家家飘出喷喷发香的肉味。经过这“八摊九蒸十煮”,从大年初一起.老家人除了包饺子做菜外,不再做摸摊面,这三天所做的东西,可一直吃到元宵节。老家人蒸礼摸、煮肉的习俗在关中各地并不少见,而腊月二十八摊的烙面却鲜为外地人所知,烙面可能是老家礼泉独有的一种风味小吃。
烙面的做法与山东人用来卷葱的大饼貌有些相似,但实有本质的不同,烙面的做法要复杂讲究得多。首先是和面,老家人叫调面,调面一般在摊烙面的前一天晚上,调面是男人们的天下。我老家的男人们都会调面,能否调面在我老家成了检验一个男人是否可以当家的标准。几年前,父亲手把手庄严地教会了我调面,才忽然明白自己已长大成人。调二三十斤面不花个把时辰,不出几身汗是万万不行的。调好的面放在大瓷盆中静置一个晚上,第二天往里略兑点水,舀出一勺倒在一种特制的平底锅上,用一小木板把面糊沿锅底拨开,在锅下面加一把麦秸火,二三分钟以后,一个圆形大饼就做成了,老家人管它叫煎饼。与山东大饼不同的是,这种饼要摊得尽量薄,煎饼能否摊得薄如纸,是家乡人品评年轻媳妇厨房手艺的一个标准,待煎饼放凉后遂把其折成三寸宽二尺长的条条,在案板上一个挨一个,砌墙似的垒起来,所有的煎饼垒完以后,在其上压一面板压它个几个时辰,然后再把煎饼条条一刀一刀切成面条状,要切得尽量的细,这就是烙面,切好的烙面整齐地放在筛子中或大瓷盆中储存,吃个十天、半个月的也不会坏,吃时只需烧一锅汤,放上各式各样的调料及肉躁子,切碎了的白菜心,切成小方块的豆腐,待汤烧得滚烫之后,抓一把烙面放在碗里。舀几勺汤浇到上面,几秒钟以后,一碗美味佳肴便呈现在你面前。那烙面软而不弄,筋而不硬,让你吃得满嘴喷香,浑身舒畅,浇面的汤最好是肉汤。肉最好是猪腰肋间的肉,因为腰肋间板油最多,煮肉要用硬柴慢慢地烧,以便把肉上的板油全溶在汤里。吃烙面的讲究很多,汤要烧滚,躁子要旺,烙面要稀,稀到何种程度?像我辈这种短小而不精悍之人吃它个十碗八碗,绝没人说多。我们老家流传这样一个笑话,某个大年初一早饭后,甲乙两友相碰,甲问乙:“吃了几碗?”乙摸摸嘴巴答曰:“吃了十八碗以后再没数。”外地客人尝了烙面后说:“如方便面一样简单,味道却鲜美其百倍……”由此看来,礼泉的烙面很可能就是今天方便面的鼻祖。
烙面吃来鲜美可口,做来也不复杂,然其为何没走出礼泉而得以推广普及,个中原因关键是水的问题,只有礼泉地方的井水和的面才能做出筋而不硬、软而不弄经得住汤泡的烙面,不信?请看县史,礼泉县在隋唐时叫醴泉,醴泉是甜水泉的意思,据说当时关中各地井水含碱过多,唯礼泉县城内兴国寺前的一口井的水甘甜可口,于是人称其m泉并,礼泉县也由这口井而得名醛泉。信了吧!我们礼泉绝对是个地灵人杰的风水宝地,不然为何烙面如此鲜美!种了苹果也比别的地方甜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