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史铁生高一作文800字
先生是什么时候存在于我记忆中的?我早已记不清了。
到底读过多少他的文章?这似乎也早已记不清了。
不清楚他话中的感染力在于哪,我只清楚在受了他的影响之后,我开始将他的书一摞一摞地从书店往家里搬。以致连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孙立哲的《想念史铁生》我都一一深究。
对于先生的残疾,我想对先生一定是重创——在清平湾插队时因眷恋当地的景色而选择留在乡下,错过了医治而落的残疾。那年,他才二十一岁,还是在生命中最狂妄的年龄,残疾于他来说,是梦的葬送。他曾一度轻生,仰仗朋友的劝导才选择留下。
我曾在一篇作文中提到他:
在自己本该最狂妄的的青年时,命运夺去了他的双腿;在他最颓废无助的年华里,笔墨却将他不可完成的梦还给了他。
但也许先生的残疾对他来说也是足以改变他生命的:如果没有残疾,估计此时的先生会是一位英文教师或者是翻译,更不会有在地坛公园中的种种关于人生的思索;如果没有残疾,估计患有尿毒症的先生不会得到读者与作协的资助而得到很好的医治以维持生命。
也许就是这样吧,他凭借自己强大的意志重拾了自己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意志?由肾病发展到尿毒症,一周三次的透晰,每次四个半小时,经过一千多次针刺的他,动脉和静脉点已成了蚯蚓状,但他仍以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来自嘲,终是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理想。
那么,我呢?不如他命运多舛的,我又将演绎出什么呢?我是不该在这幸福的环境中自怨自艾了吧?!我不过是在孤独中未被人发现理解罢了,若是能如先生一般的放空自己,放下这些,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信仰,那么拥有信仰的我,又怎会真正的孤独呢?
先生既已离开,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我该做的,是不是学习先生的豁达呢?我该做的,是把自己具备的不被人理解的种种坚持下去吗?
我想。是的吧!我应该放下这些不快的,继续向梦的彼岸奋进!
【怀念史铁生高一作文800字】
作家史铁生奶奶的星星读后感
作家史铁生奶奶的星星读后感
今天看书时,看到了一篇史铁生的文章——《奶奶的星星》。里面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夏夜,天上漫天星斗,每当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奶奶也给我讲过星星的故事,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说:“地上死了一个人,天上就多燃起一颗星星。
大意是,每个死去的人都会变成天上的星星,照亮后来者的生命。尽管是童话的说法,但将其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个活过的人,他的成功和失败都变成为智慧,照亮了后来人的人生与路。
作者史铁生仰望天空时是否会想起奶奶,是否会抓住那颗最为闪亮的星星想想那是否就是“奶奶的星星”呢?
我并不能知道史铁生作家的想法,但我知道,听说了作者奶奶那个故事后,每当黑夜降临时分,在满天星斗中我总会寻找那颗爷爷的星星,那一颗最为闪亮的明星,我坚信着,那颗是爷爷的星星。
仰望星空,满天星斗,我想找到那颗照亮我人生的爷爷的'星星。
我慢慢地回想着爷爷讲过的一个个故事,那些故事不像童话那么没有,令人心碎;也不想神话那么雄伟,令人为英雄的英伟壮举而心感震撼。一个个故事都那么朴素,却也那么的迷人。那之间的做人道理使我走的成长更加平坦。那些道理会伴随着我一生,像天上那颗爷爷的星星一般,永远闪亮,伴我一生.......
我总记得当年爷爷的脸,他曾为我比星星笑得更多。
当我看到满天星星,让那柔柔光辉,为我解开心中痛苦。
当我见到星河灿烂,当我记起当年往事,我在心中记住你,怀念你在我心中照耀过,你想那银河星星,默默照耀着我。
当我见到光明星星,我慢慢回想着史铁生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也开始相信,每一个火锅的人,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明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可能是一直含泪的蜡烛......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满天星斗......
【作家史铁生奶奶的星星读后感】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精选12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1
佛教禅宗有三句耐人寻味的话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倏地想到,这三句话用来形容史铁生最合适不过了。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史铁生一生多舛,最狂妄的年龄不幸双腿瘫痪,后来又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这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精神上最大的打击。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这是他在《合欢树》中干脆的表态。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此时的史铁生已陷入人生的低谷,消极度日,萎靡不振,他所表现的性格突出了他内心的起伏、挣扎和缠绕扭曲的矛盾。我们没有理由去否定他的做法,任何人都有享受对逆境与痛苦发泄的权利,只不过发泄的方式由各人的性情决定。史铁生在逆境中时浮时沉,他被镀上多舛的印记,注定此生无路可退,命运之神硬拽着他走向迷茫,他手无缚鸡之力,但他的脑子却是清醒的。他不会任命运摆布,他固执、倔强,他偏要逆流而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他对生命的初步认识。好个真真性情,好个英雄气概,因为真,所以美。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是史铁生认识人生的第二境界。
《合欢树》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他写小说并非心血来潮,一个陷入极端痛苦的人怎么会对这种东西钟情呢?这是史铁生背后默默支持他的母亲给他的动力。母亲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给了他最真切的爱,她深知,一个生理受伤的人只能靠药物来治疗,而一个人的心灵受重创,必须及时用爱治疗。为此,她付出太多太多,星星白发,积劳成疾,终撒手人寰。史铁生后来明白了他母亲的良苦用心,充满感激和内疚。他却明智,没有活在悲伤的阴影中,而是惊人地抛出“悲伤也成了享受”这样耐人寻味的哲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史铁生完成了思想的一大转变。笑对生死,是史铁生的大彻大悟。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不正是史铁生真实的写照吗?一生坎坷,一朝怀念,母子情深,睹物思情。他也只好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叹了,但他在遭受一次次命运的折磨后,已经成熟了不少。他对母亲的思念,是最真的情;他对母亲的爱,是最真的爱,而这种爱也升华为对生命的敬重,对自然的热爱,他懂母亲的心,要好好活,活出爱,活出生命的价值!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生命返璞归真的那一刻,也是史铁生笑得最灿烂的时候。命运就在他手中,现在是他掌控命运,而不是命运主宰他了。他活得很潇洒。
人生不苦,苦的是心,把心茁壮了,再大的风浪也无奈。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2
《合欢树》是史铁生早年的作品他的作品一向以清淡悠远见长,而《合欢树》同样秉承了这种平淡之中见真情的特点。
文章以母亲生前和死后分为两个段落。在回忆母亲生前场景时,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母子的生活细节:10岁那年"我"作文得了第一,母亲居然不服,盎然童趣跃然纸上;20岁那年"我"双腿残疾,母亲因此劳累奔波,但终究无济于事,绝望与希望的交替出现将这一切渲染得更加哀凉;30岁了,"我"在写作上小有成就,可是母亲已经乘鹤西去,这里作者将"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描绘得不动声色。母爱的博大与厚重在前部分篇幅里处处可见。
"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
文末的升华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希望寄寓在新生的孩子上。"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上,我们明显地感到作者流露的物是人非的苍凉,但所幸作者只是一笔带过,所以这里表
现出的消极和颓废反而能为全文增添一种沧桑感;倘若作者此处笔墨过多,我想一定颠覆了母亲对儿子的希望。从史铁生的一生看我更希望给"合欢树"赋予积极的意义。它不仅是死后母亲的象征,而且是作者趋于成熟的人生感悟的见证。
《合欢树》是赞扬母爱的文章,尽管全文开篇就确定下了忧伤与怀念的基调,但是其对独特人生的独特感悟,依旧耐人寻味……
我的感受最深的莫过于这句话: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3
热热闹闹的年过得似乎少了一分读书的安逸,上班重拾书本,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立春过后的冬日,多了一丝温暖,午后的斜阳是一种和煦的静怡,阳光早已遗失了正午的力度,洒在身上只觉轻微的暖意。抬眸,窗闪开一条缝,微风从隙中飘来,悄然抚过脸颊。
随意翻书,始为浏览,心知读书需潜心入文。偶然间,看到史铁生三个字文章题目为《合欢树》,想起了上学期县观摩课时听了一节课《秋天的怀念》,令人触动心弦,感动的泪圈眼眶,于是读文,未出声,心已诵。
史铁生用感伤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写了一篇追忆母爱的散文。母爱于他,厚重而又深沉。史铁生一生波折,在三个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上,无一不如影般母亲深深的爱,10岁作文获奖,母亲觉得自己的文学细胞遗传给儿子的欢欣。20岁双腿瘫痪,母亲为儿振作隐瞒病情央求看花;一次次全副心思为儿治病,充满希望后的失望;为圆儿的文学梦全力支持与鼓励。30岁事业有成,母亲虽已离世,但已然成为儿子心灵的支柱,那一句“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鼓舞着史铁生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史铁生在文章于平淡中多了一分的“波澜”---“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多次说小院儿说合欢树,而多次又找借口未去小院,去看看母亲亲手精心培育从弱小--长大--强壮茂盛的合欢树,闭眼,我可以想象到史铁生久久的久久的向着小院方向的凝望。小小的院落里,承载了他满满的回忆,曾经快乐,曾经悲伤的回忆,在这个小院里,史铁生由健康--残疾--坚强感悟生命,这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如果没有母亲倾心倾力的精心呵护,小心翼翼唯恐触及儿子的敏感,隐瞒病情及至临终前还依然的记挂“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也许史铁生的人生会重写,也许史铁生的文字中会充满了对复杂情绪的宣泄,对生活不公的抱怨……在黄叶满地的瑟瑟秋日,史铁生在北海公园回忆起母亲过往的一切,深深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正因为懂得,所以更愧疚,更忏悔;正因为懂得,所以更悼念更缅怀;正因为懂得,所以更不敢直面那容易让他伤痛的小院和合欢树,不如存留在记忆中……
树影婆娑的合欢树,那是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儿女及他人,那是母亲“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私之爱,近乡情怯的史铁生不敢去看合欢树,那是儿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不仅仅如此,更多的是儿子彼时不能体谅理解母亲的一片爱子苦心,那种悲伤是史铁生更深深的忏悔!
当读到“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悲哀也成享受”时,不由思忖,也许史铁生在思念亡母的悲痛中,去感受母亲对自己那丝丝缕缕的厚重之爱,去重温昔日与母亲温馨的一幕幕,每每想起,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埋于心底,独自咀嚼!虽然悲伤,但回忆中有母亲的存在!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啊!复杂、纠结、矛盾!字里行间虽平淡,但平淡中却潜藏着深远隽永的`真情!
放下书本,静静的望向窗外,一抹浅绿入眼,原来,春,到了!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4
佛教禅语中有这么一句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人生的三种境界,是形容史铁生再好不过的句子。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史铁生二十岁时依然有少年人的锐气,目之所及都是阳光普照,然而,上帝不会让一个人这样一帆风顺。正当他春风得意时,他的双腿却失去奔跑的能力——他的双腿瘫痪了。此时的他不甘又癫狂,每天被圈在尺寸之地,“看着北归的雁群,我会猛然把书砸向墙壁”,他蜷缩在自己的角落,看见自己无力的双腿,他又气愤又无奈,眼前一片黑暗。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在母亲一点点地呵护下,史铁生的情绪逐渐平稳,“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些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母亲说:”那就好好写吧。”生理上的病需用药医,而史铁生心中的痛苦,则需要时间慢慢调理,这时的他,正缓缓抬起同命运抗挣的头颅,虽然一切并非从前,虽然前方依然混沌,但至少有一缕光线透入心间。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岁月翩跹,造化弄人。当史铁生情绪渐渐平复时,母亲却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他,撒手人寰。所幸,史铁生已不再沉弱于伤痛之中,只是淡淡地写下了一句”悲伤也成为了享受”,一句话有多少思念在里面!好像“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般的心境,并非不再历经人间种种痛苦,而是看穿了这样或那样的苦难。虽然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但因为心境不同,所感知的事物也就不同。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那超脱一切的心境,和那想象中插曳的树影,竟使史铁生感到一丝憾恨。而他真正遗憾的到底是没见到合欢树,还是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呢?我无从得知。
只是,泪影朦胧中,好像依稀嗅到缕缕花香,唇边有一丝苦涩,好像有一位身着蓝底白花裙的女子,站在合欢树下,浅笑吟吟。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5
《合欢树》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一篇散文。文章用平淡的语调按时间顺序分别描述了作者十岁那年自己作文获奖引发的一件事情,20岁母亲为他治病和鼓励他写小说的事,以及30岁后对母亲的那种压抑,在心里让自己悲痛又愧疚的思念。
《合欢树》一文,是一片怀念散文,也是一首颂扬母爱的抒情乐章。这篇以作者亲身经历而写就的散文,在向人们袒露这一秘密的同时,深情地抒写了作者对于亡母的悼念与愧疚之情。歌颂母亲的伟大,与母爱的无私。
在这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她在生前还是在她逝后,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求母亲生前和逝后的几件事中,抒发了对亡母的缅怀与忏悔互相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对于这些往事和流水华年的追忆,构成了重心所在。
《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赞颂了母爱的伟大。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6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今天读了史铁生的《合欢树》。文章以平淡的语气陈述了昔日往事,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怀念,内心难以掩饰的愧疚。
经历了生活的洗礼,有笑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泪,有欢乐但对母亲来说更多的是痛苦。但她为了儿子的志向,无怨无悔的耗尽了余生。
儿子终于踏上了成功的正途,但那时母亲已经不在了,余下的除了儿子对母亲浓浓的眷恋——还有那棵顽强的合欢树。
母亲的爱,母亲的自责,母亲的愧疚,多年以后儿子才想明白,可惜已经太迟了——“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回首往昔,固然母亲没有好好的倾听儿子的心声,但儿子不也一直跟母亲怄气吗?小时候装不在意气母亲,残废后对自己毫不在乎,以致母亲加倍的担忧。母亲去世后搬家,那是因为悲伤。不敢再踏入小院子,那是儿子的歉疚。因为歉疚,儿子甚至没有勇气独自面对那棵曾经寄托了母亲希望的合欢树。更加遗憾的是,一直以来的没勇气,最终变成了不可能——“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因为遗憾,所以悲伤。有一种悲伤只属于当事人——“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有一种故事无须他人知晓——“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它在成长,他在成长。因为她的爱,不断的成长。
那棵不断成长的合欢树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到现在也不是很明白。还有那个不哭不闹的小孩,只是目不转睛的盯着树影,他能明白那影子的主人么?只是,我不明白。
也许我所写的东西有些语无伦次,我无法深切的感受到他所想传达的东西。等到他回去的时候,那些可爱的邻居,依旧喜欢他,依旧像原来一样照顾他,却无人提及她,怕他伤心。后来有人说那棵合欢树开花了,心中也随之泛起涟漪。她为自己付出的太多,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她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但其实,她什么也不求,什么也不求,因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意,不论是苦还是甜,是哭还是笑,不求回报,因为她是母亲。
早早离开的母亲,你,还好吗?院子里的合欢树开着花,今年,也开着花。你看到了吗?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7
《合欢树》是史铁生的作品,文章虽短,却十分的令人感动。
这是一个讲母爱的故事:史铁生双腿残疾,头上开始有了白发,母亲总找来稀奇古怪的偏方给他吃,但始终不见疗效。为了让儿子开心一些,母亲挖来一株“含羞草”,种在花盆里,后来才知道这是一棵合欢树,是个好兆头,母亲很高兴。多年以后,合欢树长到很高了。可悲,他的母亲早已不再人世了。
多么好的母亲啊!为了儿子的腿能治好,每次找来偏方,洗、敷、熏、灸,累的满头是汗。可是这几种方法都没奏效,最后一次。儿子的胯上被熏成烫伤,母亲几乎疯了。这位母亲为了能治好儿子的腿,吃了很多苦。可是,她没有停下来,因此史铁生才没有放弃希望,成为了名作家。这样的母亲,我岂能不被她感动?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对啊,所有的母亲都一样,为了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管多辛苦也要去做。
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您对我付出了许多,我也会去回报您。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8
当你们呱呱落地来到世上之时,最先认识的是谁?是母亲。最先认识的是母亲,但真正理解她的可能是最晚的。
《合欢树》作者史铁生十岁时在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知道后急着向他叙述自己童年时的一段经历,那时她却被老师怀疑,母亲希望得到儿子的安慰,却被儿子冷漠对待,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在他二十岁那年失去了双腿,母亲全副心思放在为儿子治病上,愁得开始有了白发,皱纹也不知不觉爬上了额顶,母亲是千方百计要为他治病,只要有一丝希望她就会尽百倍努力,谁料作者以放弃了希望,后来知道儿子喜欢文学,她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到处为儿子借书,鼓励儿子走上文学之路,帮助他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这不正是母爱的崇高与无私吗?世上的母亲都一样,但表达爱的方式各不相同,与作者一样我却有时万分苛刻,毫不珍惜得到的母爱。记得初中的时候表弟借住在我家,那段时间我听到最多的几句话就是:“你看看弟弟书桌理得多干净,学习不需要父母操心等。刚开始不以为然,后来对母亲的话越来越在意。
于是在学校里我故意上课不认真听讲与同学说话,成绩直线下降,老师要请家长解决问题。那天我记得很清楚,妈妈回到家后什么也没说,这更使我不安,她走进房间好似这件事并没发生,事情有些不对劲,经过妈妈的房间撇见她把被子蒙在脸上,实在哭吗?我的心乱了,心也一层层得压抑着。思索良久,我终于找出笔和纸庄重得写道:体会到的母爱都是极细微而淡然的,我们往往会忽视,我明白了,妈妈时时在关心着我,是使我对于这份爱太苛刻了。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9
提起史铁生,人们很容易想起:我以前读过他的什么文章,但能有多少人能了解他是一个残疾人?知道他从20岁开始就坐在轮椅上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便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这就尽管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一定要了解他,真正的了解他!我暗自决定。
既然想要了解一个作家,读他的作品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都读完?应该有些难度吧。并不是太多,而是要想全部读懂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挑几篇著名的读吧。《合欢树》便是其中的一篇。”妈妈“这个字眼在文章中出现的频率可是不低。史铁生打小就不认输,作文不肯输,哪怕对象是妈妈,他就是不服气,面对妈妈的激励,他上当了,谁之它最后竟选择了当一个作家,这其中,应该也有妈妈那不同忽视的一份力吧。他的性格相极了他妈妈。妈妈为了他的病,从不轻言放弃。”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妈妈是伟大的,是神通广大的,总有用不尽的办法,或许是这些片刻间的神通广大西走了她的法力,那昔日的青丝已不知不觉中没有了法力的支撑,竟全变长了白霜。”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似乎命运对他是特别的不公平,让他永远地失去了他的双腿。20岁,正是少年的花季,但对于他来说,竟使一段最难熬的日子。”天天写作治疗。我终于写出了成绩,但是可惜,妈妈已经看不见了。“他非常努力的写,天天克服着病痛的折磨,坚强的写着,就是为了让母亲觉得她的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也许这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吧。”您怎么就等不到这一刻呢?“他可能这样痛苦的想着。我甚至能想象出妈妈看到奖杯时那欣喜若狂的神态,可这毕竟是想象,再也不能成真了!
合欢树,这是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她从被母亲捡回时还没发芽,到第三年长成一棵高大而茂盛的合欢树。这不正与史铁生的命运相应吗?命运也是公平的,总有那些和你命运相同的生命,看着他们,也许你就知道了自己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10
“我”的成长与不幸便是在合欢树下展开的,它是母亲亲手种下的,作者的母亲美丽而有才气,善良温柔而又爱子,这合欢树于作者而言,便是母亲的象征,枝干延伸,枝蔓舒展,它默默生长,悄悄舒展,静静地守候着儿时的院落,仿佛母亲呵护自己一般,挺拔的枝干,清丽的花瓣,伫立在破旧的小院,勾起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史铁生的文章一直是深沉而温暖,平淡而有力量的,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是他并不在苦痛与不幸中过多停留,也并不解病痛抒发无病呻吟的文字以博取同情,他只是有一颗平静的心灵,一个理性思索的心态去看待生命,去追寻人的力量与真谛,就像《我与地坛》中那个希望用长跑来争取政治平等的人,那个美丽却智力残缺的女孩,人的命运从来不是绝对的公平,差别永远会存在,但是人的救赎之路却是靠自己的不屈与奋斗,你的身边总有一些值得感动的事物,你的努力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记住,那个长跑者,最终得到了专业教练的赞赏,也许他曾经的练习未能给他带来实际上她所渴求的平等与回报,但他用他的不屈与执着,换来了我们的尊重。那个不够完美的小女孩,虽然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享受青春,但她还有一直爱她的家人守护在他身边。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在他的地坛见闻中他发现,无数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幸,但是这不是我们沉沦的理由,我们不应辜负爱我们的人,亦不应辜负人生一场。
文中最令人动容的是作者母亲对坐着深厚的爱。医生已经下结论说作者的腿无法医治,但他还是不辞辛苦,不厌其烦的找来各种药方,是母爱,让原本优雅有才气的母亲变成一个为了孩子奔波操劳的传统的普通母亲。她因为作者腿上烫出的伤疤而自责心疼。她为了作者的梦想而奔波,她对儿子的事情永远抱着极大的希望与热情。她独自承受着人生的不易,却把爱与美的一面都展现给儿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未能亲眼看到儿子的成功,她活得辛劳,亦活得温暖。
文章中最温暖的情节,便是我再度回到小院,曾经的合欢树已经长得挺拔,枝叶繁茂。邻居们还是待我如儿时一样亲近。这份情谊,不是来自对功高权重者的趋炎附势,而是来自普通平民们真挚情感。那棵承载着母亲对生活的希望的合欢树在新的邻居中慢慢长大,新生的人儿在树下慢慢长大,也许他永远不会知道栽树的人与这个小院的过往,但母亲的生命便是在这树下延续了,它永远的庇佑着这小院,以自己全部的精力去爱着儿子,何其有幸,作者感动了,亦感悟了。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11
闲暇时,偶然翻看了史铁生的散文《合欢树》,因他母亲的所作所为而感动。
史铁生二十岁时,双腿残疾。母亲为了给他治病,总是怀抱着希望到处去求药方,却遭来了儿子的埋怨。后来为了让儿子写好小说,四处借书,冒雨顶雪地拉他去看电影。当初,她种下一棵小小的合欢树,满怀美好的期待,当这棵树长大,儿子的小说也发表时,她却已经不在人世多年。
“多么伟大的母爱,为了儿子,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为了儿子开心,自己什么都可以付出。”我常常这么叹息着,为她感到怜惜。合欢树的花早已开满枝头,可那个曾经照料它的母亲却不在了。所谓的合与欢,迎来的竟是离与悲,好不痛惜。
回想自己的母亲,小时候我生病,母亲贴心地照顾,劝我喝药;雨天撑伞,稳稳地倾着,让自己淋得透湿,我却没沾上一滴水;饥了渴了,热心为我准备食物和水……她为我做的,我总疏忽了,以为是她该做的,该忙的,微不足道又理所当然。想想那时的自己是多么不懂事?!如今我母亲渐渐老去,我也渐渐长大,那么还要不懂到什么时候才罢呢?
回想每次自己犯错时,母亲偶尔也会批评我,我常常是烦不胜烦。可她又亏欠着我什么呢?不过只是希望我能好好的,走上正确的路,就是这么简单而已。
心中闷闷时,不禁想起那棵见证作者悲欢离合经历的合欢树,在我的心中,那合欢树仍旧在生长着,指引着我更深刻地感受着天下母亲无私的爱。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 篇12
史铁生的文章让我明白,世上是的确有那样的母亲的。看见孩子受苦,心里就很难受;看见孩子不高兴,自己会偷偷流泪。但是只要应对孩子,就会强整笑容,装作自己很快乐,虽然那种伪装一看就破。这不是她们故意让孩子看破,好让孩子明白母亲有多么爱他,而是因为,全天下的母亲,演技都是那么拙劣,她们是永远无法成功像孩子撒谎的。
然而她们可能不明白,孩子亦能看透母亲的痛苦。然而他们要等到看破世事之后,才会真正理解自己的母亲。但是到了那时候,母亲往往已经走了,带着对孩子的不舍与担忧,走了。而在世的孩子,也带着无可弥补的遗憾,终日痛苦着。
也许我该开始好好理解我的母亲了。
【史铁生合欢树读后感(精选12篇)】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而关于轮回与继承,史铁生老师又写道:生命的意义却似轮回,每个人都得从头寻找,唯在这寻找中才可能与前贤汇合。唯当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走过思悟一向的艰途,步上山巅之时,你才能说继承。
我忍不住想,究竟何时、何地,我才能走过林莽,走过激流,走过深渊,经由山水,经由时间,经由光阴,在寻找中与前贤汇合,让寂寞而欲动的文思,能与窗外那不知是多少年前的明月相望呢?史铁生老师没有给我答案,也永远不会给我答案,因为人生就是在探求生命,在解那一道难题,人生因这种探求的过程而无比美丽。
史铁生老师又将生死的意义与爱结合起来,写道:如果意义只是对一己之肉身的关怀,它当然就会随着肉身之死而烟消云散。但如果,意义一旦牵系着无限之在和绝对价值,它就不会随着肉身的死亡而熄灭。事实上,自古至今已经有多少生命死去了呀,但人间的爱愿却不曾有丝毫的减损,终极关怀亦不曾有片刻的放弃!当然困苦也是这样,自古绵绵无绝期。可正因如此,爱愿才看见一条永恒的道路,终极关怀才不至于终极地结束,这样的意义世代相传,并不因任何肉身的毁坏而停止。
也许你会说:但那已经不是我了呀!我死了,不管那意义怎样永恒又与我何干?可是,世世代代的生命,哪一个不是“我”呢?哪一个不是以“我”而在?哪一个不是以“我”而问?哪一个不是以“我”而思,从而建立起意义呢?肉身终是要毁坏的,而这样的灵魂一直都在人间飘荡,“秦时明月汉时关”,这样的消息自古而今,既不消逝,也不衰减。
生命的延续与轮回,人类的有限与无限,或许很难有准确的定义。但是史铁生老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向未知与有知不断追索,不断赋予爱的意义,将世间光明与美好的一切奉献给读者。肉身必然会有毁坏与消失的一天,然而人的思想与爱是无止境的,是生生不息永远相传的。这亦是他的人生收获,他看淡生死的超然物外,他经历与思考后而得到的真谛,是光阴深处的羁绊,必将成为我一生的珍藏。
这一本书里,史铁生老师不仅是以独特的视角注视着生命,更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书写着鲜活无比的道理。虽然他已经离开人世,但却将永远在精神的高度遥望我们。他的乐观豁达,他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与他亲手写下的这一些人生的体检记录,将是我们精神上的营养补给与坚实依靠。
对于史铁生老师来说,写作不单单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他的写作,早已超越了生命、人性,是他历经世事洗练之后的一方净土,一片乐园。
在他的笔下,文字总是乐观幽默的语调,他也时常调侃自己的病痛。这是一种勇敢的调侃,是一种坚强与释然的表现,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软弱与缺陷。窃以为,人总是破碎的,因为破碎过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然而有的人,总是像祥林嫂一般向每个人哭诉自己的不幸,以为换取别人的同情便是对自己命运的救赎,试图用赚来的眼泪点燃自己灰败的人生;也有一些人,总以为藏起自己的缺陷,即能变身完美,就能够捍卫他们的尊严。前者将一生都活在破碎之中自怜自怨,而后者易碎的强势里包裹的仍然是自卑的骨架。但史铁生老师,显然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自信。不需要哭诉,更不用掩藏,他是人生真正的强者。
毕竟,伤心并不是几滴眼泪就可以流出来的,尊严也不是几个口号就可以呐喊出来,最动人的汉语,就是把伤口变成智慧,然后从中汲取人生的梦想与真谛。
而史铁生老师,正是这么做的,而《病隙碎笔》,正是这么做的。这些看似破碎实则连贯的文思,就是伤口经过治愈,成为了带着油墨香味的智慧。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历经苦难的豁达,超越苦难的人格力量,尽在书中,这一本《病隙碎笔》为我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因此,哪怕世界是奥吉亚斯的牛圈,我也敢于坚守其中,更愿意担任清扫的苦役。因为历经人生谷底,犹如死了一回,但也会因此深入地活了一场。
这是一份苦难,更是人类的福祉。
读《病隙碎笔》,是感悟历经沧桑后的明彻和超脱,是找寻苦难中的光明与希望,是发现那份悲壮中的灵性,是一种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
它将永远在我的精神世界,慰藉着在凡尘中疲于赶路的心灵。
也许,它就是我的精神世界。
我是先了解史铁生,然后才去读《我与地坛》的。人都说地坛是他的精神源泉,我怀着一种探究的心理捧起了《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这本书详细讲述了史铁生病后经历与心路历程。一个经历了生活种种残酷的打击和磨难的人,是怎样在地坛重新找到前行的力量,做回自信乐观的自己,成长为我们熟知的著名作家的,我读《我与地坛》,找到我内心追寻的答案。
地坛真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作者在瘫痪后的几年里,总是独自到地坛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地坛的每一片土地,每一片落叶,每一阵风,每一棵树,都有是他心灵的朋友。正如他所说:“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他读懂了自然,也读懂了生命,看清了以后要走的路。他摇着轮椅沮丧痛苦地走进地坛,满怀希望和信心坦然走向了以后的人生。
我想,如果说地坛引领作者体悟自然真理,彻悟生命意义,那么母亲的爱是文中感动天地,支撑他走下去的伟力。什么样的母亲是这个世界最苦,是史铁生的母亲。当他在地坛枯坐了一天又一天时,母亲的心在承受怎样的凌迟之痛呢?在他痛苦颓废的日子里,假装看到到母亲的爱,其实每分每秒母亲的爱都是在感召着他受伤的心,在抚慰他脆弱的灵魂。为了爱,他才决定走出悲痛,坚强勇敢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所以《秋天的怀念》一文里,当母亲离开人世时,巨大的悲痛中,作者反而沉静了下来,那一刻,我想,他是真正的生活的勇者了,爱和责任使他勇敢、坚强而沉着。
《我与地坛》是一本真正的好文章,文章中有自然,有人生,有血有泪有爱有力量。我认识到拥有的幸福,也更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无论遭遇多少不幸,仍然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我要如史铁生说的:“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来看待人生。
不得不说,史铁生的经历令我们感动,他身虽然残疾,但志却不再残疾,而在文学。
下半身的瘫痪,母亲的逝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沉痛的打击,更别说写文章,恐怕连想东西都想不成,但世界升却坚持下来了,他以坚韧不屈的精神意志力坚持下来了,不仅如此,他还写下了《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
史铁生曾说过,残疾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爱好。虽然在身残,志却不残,他被评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没错,他的故事与精神将代替他的生命延续下去,他在《秋天的怀念》中写出了母亲对他的关爱,以及他对母亲的怀念,这也许就是他报答母爱的一种方式吧。
在《我与地坛》中,他多次提到过母亲对他的关心,它一种生动的形式写出了即使他身材以后,母亲仍对他怀有希望,但他却一心求死,但他不知道儿子的痛苦的母亲,那里常常是加倍的,自从母亲死后,他才知道活着是多么的重要,他多次写文章时都提到他的母亲。
史铁生,一个懂得回报,坚韧不拔的史铁生。
如果你问我,我的偶像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偶像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
史老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有一个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母亲,从小健康成长,20岁时下乡插队,可,不幸的事发生了:20岁出头的史铁生因事故双下肢瘫痪,成了一个站不起来、生活不能自理的废人,只能每天与轮椅相伴。
事故后的史铁生极其悲观,整日心情消极,暴怒无常,对生命抱怨,怨天尤人。但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对一个20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打击。永远不能和正常人一样,永远要与轮椅相伴,生活要靠人伺候,双腿也不能走动,就像失去了自由一样。史铁生曾经数次想过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母亲去世之后,史铁生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积极向上、勇于面对、享受生活,在主要工作——生病的同时进行着业余爱好:写作。
改变后的史铁生身残志坚,在患上尿毒症之后,每周要进行两次透析,一千次针刺和各种药物的轮番进攻,他都咬牙挺了过来。两次透析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把人身上的血液都换一遍的感受可想而知;另外,那一千次的针刺更是让我感到心悸,一千次啊,还不把人给扎烂了!这些让我无法想象的痛苦史铁生全部忍受下来,并且以无比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在与病痛作斗争的同时他依然坚持写作,创作了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多篇文学著作。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和人生:既然是不可逆的,那么为什么不能以此为乐呢?
史铁生的名字起得与其性格无比相配,他像铁一样的生命是那样坚韧,那样不屈,就像他母亲说的一样:好好儿地活下去,活出不凡,活出精彩。他就是我的偶像。
史铁生这位作家是一位在文坛中极具特点的作家。就像海伦•凯勒一样。他双腿截瘫,十分痛苦,所以他的文章总是有一和难以言表的特点。
最近,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正是史铁生先生写的。这篇并没有经过太多修饰,而是用平凡朴实来表达了一位母亲的痛心和深沉的爱。最能体现出史铁生先生的悲痛是在她母亲去世的时候。
那时,本来史铁生就被命运击晕了头脑,这一下母亲去世,更是雪上加霜。但是经过母亲去世。他却懂得了一个道理:母亲是最悲痛的,只有坚强的活下去才是对母亲在黄泉最好的安慰。
就是这一点,让史铁生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也是他感动我们的一点。
史铁生的一生都是悲壮而沉痛的。就连她的爱情也是如此。实在是让人同情。
相比其他,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没有苦难,社会给于了我们最好的条件,而我们则要勉励自己,做一个能够推动国家发展的人物,这才是一个人应有的人生理想。
不知同学是否这样想。史铁生一个触动我们心灵的作家。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的最大价值了。”史铁生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由于疾病,他一星期去医院透析三次,由于贫血、缺氧,没有力气,支撑着他写下去的力量只有心中的信念了。他深深意识到:放下了,就再也起拿不来了。不能“放下”,要坚持下去!就像是登上雪山的顶峰时,由于越高氧气越少,要是坐下休息了,就会被冻死。史铁生知道,在面对死神时,只有用意识抗争才能获胜。他选择了写作,那是他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
史铁生年纪轻轻就瘫了,本该是大放光彩的年龄,却在21岁就坐到了这沉重的轮椅上。他也曾经无奈过、失落过,曾经一个人坐着轮椅在花园中虚度时光,生活的压力如巨型船压在史铁生的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他也曾对生活不抱希望,曾想过轻生,又想过生命的意义,后来史铁生意识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后来他从压力的深渊中跳了出来,继续实现人生的价值。而正由于他能直视生活带给他的“巨石”,他才能坚强地从深渊中逃脱出来,然后驾驭着写作来实现人生价值。这也是他的精神所在,在他看来,苦难并不可怕,只要跨越了它,苦难便是一笔财富。史铁生的骨子里有一种信念叫作坚强,正因这个让他在21岁后的每一天都可以不被困难击倒。坚强是被打击却不退缩,坚强是虽失败却不妥协,坚强是痛苦却不呻吟。
史铁生这样一个活泼乱跳的人却要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这种不幸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以及承受得了的。但他仍最终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坚强地活出自己的模样。
在荆棘的藤蔓上,史铁生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也许是奇迹吧。有一次,他在广州刚做完透析后就去领奖,透析后会非常的痛苦,然而他就只是静静地坐着,微笑地面对每一个人。你以静静的微笑来面对生活的改变,来谱写你的文字、你的人生。
史铁生,你依旧那么坚强,依旧那么刚毅,依旧那么乐观勇敢,你让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知道了要勇敢地去解决困难、乐观地微笑面对人生。
你好,史铁生!谢谢你,史铁生!
看了史铁生先生写的《我那遥远的清平湾》,觉得清平湾很美,其实是史铁生的心灵很美,我喜欢真善美的东西。也正是感动于真善美,我看了电影《功夫》不少于30遍,看了《天下无贼》不少于30遍。
上次在电影院看《一代宗师》首映,坐在我旁边的一对情侣边看边失望,男生批判抱怨式的唠叨贯彻了影片两个小时,结束的时候总结了一句“这部片子肯定卖不出去,太坑爹了!”,或许他深感受骗吧。如果不想看整部片子,可以看下开头和结尾。一句话前后呼应基本概况了它的思想。功夫,两个字:一横一竖。
不管是什么样的作品,只要是用心的都值得肯定,每个作品都折射出创作者的心灵,每个作者的心里都有一个想要达到的意境,这就是香格里拉吧。只是他人的香格里拉并不是你想要的,毕竟不是人人向往的乌托邦。
《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台词,我很喜欢念,“我一生经历光绪、宣统、民国、北伐、抗日、内战,最后来到香港,能够坚持下来,凭的就是这句话。”念着就感觉自己也经历了一样,我很羡慕叶问,能够成为一代宗师而且经历这么多的历史转折。这句话就是他的香格里拉吧。
谈谈我的香格里拉。
2003年5月,由于身体不适,加上中考在即,我不想呆在学校复习了,于是回了家。偶然的一个深夜我看了一集电视剧《西部的天空》,我深深的被这部电视剧的故事和画面所吸引,于是每天等到深夜就是为了看这部电视剧。从此我的脑海里有了“香格里拉”这个词,同时就把她列为了我的精神向往。接下来的日子我不停的猜想香格里拉会在哪里,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或是其他什么地方。我把地理书上关于上述几个省的景观图都剪了下来,大大小小的贴在我阴暗的房间泥墙上,每天睡觉前就盯着墙上的图看,很美好的感觉。只是还不知道香格里拉在哪里。
高一的时候被同学叫着陪同去书店租网路小说看,我看上了一本杂志上面写的名称叫“走进香格里拉”的文章,叫同学帮忙租了下来,如获至宝躲在寝室里看,放在桌子上用放大镜把图片放大来看,仿佛自己真的站在香格里拉的土地上。
高二的时候,同学买了单放机放周杰伦的《七里香》,听得很起劲。我逃不了诱惑,终于咬牙买了一个单放机,同时咬牙买下了亚东、腾格尔、容中尔甲超常版的专辑磁带。听着来自高原的歌声,仿佛这就是香格里拉发出的声音,让我着迷。一次上地理课,我拿出崭新的地理图册,认真的看着中国地图,仔细的寻找,终于看到了一个用香格里拉命名的地方,写着的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区。终于知道香格里拉原来躲在云南,我惊喜万分。从来没有想到会在云南。于是,云南的香格里拉县就是我心驰神往的地方,希望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带着自己心爱的人去那里,亲吻那块土地。
读大学的时候,我在图书馆看到了詹姆斯。希尔顿写的《消失的地平线》,根据书中所写,香格里拉更像是在印度或者西藏的某个地方,而不是云南迪庆,我开始迷茫凌乱了。后来又得知四川九寨沟、稻城、云南丽江都说自己是香格里拉,我开始更加凌乱了。我一直向往的香格里拉难道不是在云南么?难道都是骗人的么?都怪希尔顿没有明确告诉我真实的所在。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地理上的香格里拉究竟在哪里。就把云南迪庆当作香格里拉吧,反正习惯了,不再寻根问底。
2009年有个跟我一样大的年轻人开了一家饭馆,自己当厨师,我们经常去他店里吃饭,有一次他说:“明天我要跟我女朋友去香格里拉了,你们去别的地方吃饭吧,我开店赚钱就是为了能去香格里拉旅游,等了6年了。”我感动于他的真诚,羡慕于他的如愿。我同样等了6年。
去年的暑假,想随团去香格里拉,去了几家旅行社都说我年龄没有达到28岁,购买力不够没有资格跟团去,后来没有去成,9年的等待还是没能如愿。想想又觉得还是以后再去吧,去了之后我怕失望,我怕没有了心灵寄托。
现在我慢慢明白,社会很多事情无法让人满意,现实难以配合你的心灵。就在自己的心里建起一个香格里拉吧!让它来指引人生的方向,让它来决定人生道路,这样或许会更好。
香格里拉,那么近又那么远。或许我需要的不是地理上的香格里拉,而是心中的香格里拉。希望自己有一天变成一朵雪莲,端坐在雪山之巅,融入广阔的天与地,从此化作自由行走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