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汪湖水,有深有浅,我们需要湖中的鱼来解决目前的饥肠辘辘,如人文情怀对我们心灵的充盈和滋养。我们更需要一支渔杆,去捕获湖中的鱼,满足明天的我们及他人,就像科学精神所成就的大爱,造福人类一样。精明勤奋的垂钓者能用渔杆把湖中的鱼收入篮中,所以渔杆预示着明天的鱼,从本质上讲,科学精神就是未来的,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二者相互包容和推进,隐含着今时的基础和明日的开拓创新。
当篮里的鱼与日剧增,社会充斥着的温情与和谐让掌握科学知识的工作者,拥有了物质及精神的力量,捕获“科学成果之鱼”的效率也随之提高。凡•高有过一句话:“没有比对人类的爱更富于艺术性的事业。”微博公益接力,让贵州女大学生杨艾青实现了“用一对戒指为贵州山区的孩子换一栋教学楼的梦想”因为心中存有大爱,杨艾青他们的梦想才成为了现实,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这样点点滴滴汇聚而来的爱让科学教育事业有了更大更广阔的发展。而德兰修女的人文情怀让贫困的人也享有尊严,她的事迹更是把爱传递到了今天。微小的善举让灵魂感动,让我们有更坚定的信心去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公益慈善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改善了一部分人的生活,但更重要的是让温暖传递,让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不再只是阴暗。
当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一两条鱼,我们就要增加渔杆的数量,渔杆是鱼满篮筐的前提,是源源不断,美好未来的前提。科学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不仅仅是接受善,而是能够给予,付出更大的人文情怀,温暖世界。当汶川地震来临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让我们心怀感激,而当海地地震给当地民众带来重创之时,我们国家的国际救援队同样给予了他们在救灾物资和医疗器械的巨大帮助,这与我们国家的科学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息息相关。人文情怀让我们懂得关怀,而科学精神所带动的经济发展让我们能够付出。
有一段时间,非典使中国陷入了恐慌,我们知道如果我们的行为全部取决于情感,我们把一切努力放在如何医治感染病人,如何减轻患者的苦楚和病痛,那么当疫情越来越严重之时,我们必定会手足无措,会有更多的人死于医疗界的无能为力。而我们在防御疫情扩散的同时,致力于疫苗的研究,让悲剧不会在其他人的身上重演,控制了疾病的传播。单独的人文情怀无法让病毒因为爱而消失,实际上,科学精神是人文情怀的延伸,是更好传播爱的途径。加尔各答曾经为贫困的人们提供医疗和住宿,如“垂死者的家”,向生病和贫困的人们伸出援手,但许多服务的修女和志愿者没有任何医学知识,却常常做医疗决定,他们严重缺乏麻醉剂,使病人不得不忍受剧痛,他们用过的针头只是在温水中洗一下,这样的医疗条件不能让病人完全恢复健康,却也无法解决,唯有科学经济的发展,才能让人文情怀以一种更完善的方式来服务大众,才能让未来的人们享有持续的幸福生活。德国在福利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温馨与科学并存的榜样。
德国政府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德国人不仅仅是提供房租,部分电话费和交通费,甚至是所租房子的装修,因为此事不仅与金钱相连,更关于尊严。领取救济的德国人可以有运动类的物品,多运动少生病。他们也可能戴着政府给买的结婚戒指,而有音乐天分的孩子政府也会给予支持。这样的生活是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的结晶,当我们接受了这样体贴的关怀,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祖国的科学经济怎么不会发展?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有爱呢?
直至今日,我们用科学的天平衡量国家的发展,同样用道德的准绳来批判社会的公德心。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我们既需要人文情怀这样的鱼,又需要科学精神这样的渔杆,生活是一汪湖水,一条鱼跳跃起来,是落在湖中,还是我们的篮中,其实都一样,只是时间不同。人文与科学也同样相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因为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
让我们用手中的渔杆,捕获更多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