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王勃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5 15:21:38
  • 《《山中》王勃原文和翻译》
  • 山中

    唐代: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必考名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译文】

    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注释】

    滞(zhì):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

    从字面上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作者】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蜀中九日》王勃原文和翻译》
  •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译文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赏析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创作背景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咏风》王勃原文和翻译》
  • 咏风

    王勃 〔唐代〕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必考名句】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译文】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

    它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心意。

    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注释】

    肃肃:形容快速。

    风:一作“景”。

    加:给予。

    林壑:树林和山沟,指有树林的山谷。

    驱:驱散,赶走。

    寻:一作“入”。

    涧户:山沟里的人家。

    卷:卷走,吹散。

    雾:一作“露”。

    楹:堂屋前的柱子。

    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固:本来。

    迹:行动留下的痕迹。一作“际”。

    动息:活动与休息。

    松声:松树被风吹动发出像波涛一样的声音。

    【赏析】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我”字的运用,加强了主观情感,表现了诗人胸襟的开阔。“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风,驱散了烟云,卷走了雾霭,穿行于涧户山舍将清爽带给人们。第五、六两句是赞扬风的品格。“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似乎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

    此诗所咏之风,不是习见的柔弱的香风,也并非宋玉《风赋》中的取悦于大王的雄风,肆虐于庶人的雌风。这首《咏风》小诗里,寄寓着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作者】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到京师》王勃原文和翻译》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必考名句】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作者】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原文和翻译》
  •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必考名句】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译文】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

    横:横亘。

    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作者】

    王勃,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滕王阁序》王勃原文和翻译》
  • 滕王阁序

    【唐】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释】

    滕王阁:为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旧址在今江西南昌江之滨。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豫章是汉朝设置的,治所在南昌,所以说“故郡”。唐初把豫章郡改为“洪州”,所以说“新府”。“豫章”一作”南昌”。

    星分翼轸(zhěn):(洪州)属于翼、轸二星所对着的地面的区域。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看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衡庐:指湖南的衡山和江西的庐山。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控蛮荆而引瓯(ōu)越: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蛮荆,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瓯越,就是东瓯,今浙江永嘉一带。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物的精华就是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射(天上)牛、斗二星所在的区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人有俊杰是因为地有灵秀(之气),徐孺子在太守陈蕃家中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人所景仰。当时陈蕃为豫章太守,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下,名词使动用法,使……放下。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

    雄州雾列:雄伟的大州像雾一样涌起,形容洪州的繁盛。

    俊采星驰:杰出的人才像星星一样,形容人才之多。星驰,众星是运行着的,所以说“驰”。

    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南昌城处在瓯越与中原接壤的地方。这是说洪州处于要害之地。台隍,城台和城池,这里指南昌城。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这里指上文所说的蛮荆、瓯越之地。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交,动词活用名词,接壤的地方。

    宾主尽东南之美:(来赴这次宴会的)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主,指洪州都督阎公,名字不详。美,形容词活用名词,俊杰。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戟(jǐ)遥临;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暂驻: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远道来临,有美好德行的新州刺史宇文氏在此地暂时停留。棨戟,有套的戟,古时官吏出行时用做前导的一种仪仗。都督的仪仗到了,也就是说阎公光临。新州,州名,今广东新兴。襜帷,车的帷幔,这里借指宇文新州的车马。

    十旬休假:指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千里逢迎:指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

    腾蛟(jiāo)起凤,孟学士之词宗: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孟学士,名字不详。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意在显示王将军的勇武和韬略。青霜,也指剑。《西京杂记》卷一:“高祖斩白蛇剑,……刃上常若霜雪。”王将军,名字不详。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jiàn):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宰,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何,宾语前置,应为“知何”,懂得什么。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指当时正是深秋九月。维,句中语气词。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俨骖(cān)騑(fēi)于上路: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意思是说到滕王阁来观赏。长洲,指滕王阁前的沙洲。有版本为“得仙人之旧馆” [3] 。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在这里可以望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重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飞阁,架空建筑的阁道。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丹,丹漆,这里泛指彩绘。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鹤汀凫(fú)渚(zhǔ),穷岛屿之萦(yíng)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鹤、野鸭止息的水边平地和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用桂木、木兰修筑的宫殿,(高低起伏)像冈峦的样子。桂、兰,两种名贵的树,这里是形容宫殿的华丽、讲究。

    披绣闼(tà),俯雕甍(méng):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绣,指雕刻得精美细致。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岭、平原充满人们的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泽让人看了吃惊。盈视,极目遥望,满眼都是。骇瞩,对所见的景物感到惊异。

    闾(lǘ)阎(yán)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gě)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房屋遍地,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停满渡口,有许多装饰着青雀、黄龙头形的大船。闾阎,里门,这里代指房屋。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青雀黄龙之舳,船头作鸟头形、龙头形。

    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云消雨停,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彭蠡(lǐ):古代大泽,即现在的鄱阳湖。

    声断衡阳之浦:鸣声到衡阳之浦而止。断,止。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回。

    遥襟甫畅,逸兴遄(chuán)飞:登高望远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脱俗的兴致油然而生。

    爽籁(lài)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è):宴会上,排箫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爽,形容籁的发音清脆。籁,排箫,一种由多根竹管编排而成的管乐器。

    睢(suī)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zūn):今日的宴会,好比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文人雅士,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睢园,西汉梁孝王在睢水旁修建的竹园,他常和一些文人在此饮酒赋诗。

    邺(yè)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人。邺,今河北临漳,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诗中有“朱华冒绿池”的句子。临川之笔,指谢灵运,他曾任临川(今属江西)内史。

    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睇(dì)眄(miǎn):看。

    识盈虚之有数:知道事务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长安,唐朝的国都。吴会,吴地的古称。

    地势极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地势偏远,南海深邃;天柱高耸,北极星远悬。天柱,《神异经》记载,昆仑山上铜柱,高入天穹,叫做“天柱”。北辰,北极星,这里暗指国君。

    帝阍(hūn):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时运不齐:命运不好。不齐,有蹉跎、有坎坷。

    舛(chuǎn):不顺。

    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屈,使动用法,使……屈。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使梁鸿逃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窜,使动用法,使……逃。梁鸿,东汉人,因作诗讽刺君王,得罪了汉章帝,被迫逃到齐鲁一带躲避。海曲,海隅,指齐鲁一带临海的地方。明时,政治昌明的时代。

    见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达人知命:通达事理的人,知道命运。

    宁移白首之心: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

    青云之志:比喻远大崇高的志向。

    酌(zhuó)贪泉而觉爽: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这句是说有德行的人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不被污染。处涸辙以犹欢: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处河辙:原指鲋鱼处在干涸的车辙里。比喻人陷入危急之中。《庄子·外物》有鲋鱼在干涸的车辙中求活的寓言。

    北海虽赊(shē),扶摇可接: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还可以到达。北海,即《庄子·逍遥游》中的“北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古人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说法。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这是作者借孟尝以自比,带有怨意。孟尝,东汉人,为官清正贤能,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怎能效法阮籍不拘礼法,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还呢?意思是说,虽然怀才不遇,但也不放任自流。阮籍,三国魏诗人。他有时独自驾车出行,到无路处便恸哭而返,借此宣泄不满于现实的苦闷心情。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三尺微命:指地位低下。三尺,士佩三尺长的绅(古代礼服上束带的下垂部分)。微命,犹如说身份卑微。王勃做过虢州参军,所以这样说。

    无路请缨(yīng),等终军之弱冠: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投笔:指投笔从军,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宗悫:南朝宋人,少年时很有抱负,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舍簪(zān)笏(hù)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簪笏,这里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版。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谢家之宝树,指谢玄。《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孟氏之芳邻,这里借孟子的母亲为寻找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陪侍和聆听教诲。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鲤对,孔鲤是孔子的儿子,鲤对指接受父亲教诲。事见《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孔)鲤趋而过庭。(子)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捧袂(mèi):举起双袖作揖,指谒见阎公。喜托龙门:(受到阎公的接待)十分高兴,好像登上龙门一样。托,指寄托身子,这是客气话。龙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的黄河中,那里两岸夹山,水险流急,相传鲤鱼跃过龙门则变为飞龙。这里借“登龙门”的说法,表示由于谒见名人而提高了自己的身份。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这里是以司马相如自比,又叹惜遇不到引荐的人。杨意:即蜀人杨得意,任掌管天子猎犬的官,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是由他推荐给汉武帝的。凌云,这里指司马相如的赋。《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献《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意思是说,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钟期,即钟子期。《列子·汤问》记载,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难再:难以第二次遇到。

    兰亭已矣:当年兰亭宴饮集会的盛况已成为陈迹了。

    梓(zǐ)泽丘墟:繁华的金谷园也已变为荒丘废墟。梓泽,金谷园的别称,为西晋石崇所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西北。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登高而作赋,那是在座诸公的事了。《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恭疏短引:恭敬地写此小序。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我这首诗铺陈出来,成为四韵。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请各位宾客竭尽文才,写出好作品。洒、倾各与江、海对应,意思是竭尽才能,写诗作文。潘岳、陆机都是晋朝人,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云“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云尔,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示述说完了。

    【创作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为庆祝滕王阁新修成,阎公于九月九日大会宾客,让其婿吴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其二为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

    作者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 《理想的力量》
  •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长夜漫漫,风声寂廖。夜分之时,黑幕中仍缀着零星几盏灯火,星辉灯火后,或许同是怀着理想的追梦人。

    有时仰望星空,心中的理想便愈加坚定了几分,浑身也充满了力量。古今多少人,也曾眺望同一片星空;星河与明月,也从古亮到今,长长久久……

    那就随清光追溯,去追寻理想的力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

    向着月光,我找到了理想的力量。忆及天宝年间,兵荒马乱,众生流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见皆是一片凄凉。但是李贺却在此时发出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的感慨,号召天下男儿,保家卫国,李贺的理想有力量,热血激昂。而他也用一生来追逐理想。忆及南宋之时,一位满腹才学的青年,怀着“万里觅封侯”的理想,“匹马戍梁州”。陆游的理想有力量,他不忍看这乱世烽火燃山河,立志建功立业,可惜南宋偏安,他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仍用一生来追寻:即使“僵卧孤村”仍“尚思为国戍轮台”;弥留之际,仍牵挂国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想,理想的力量,在于追寻。正如苏轼“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循着星光,我发现了理想的力量。那是曹雪芹对创作的执著。潜心写作,沥尽心血,兀兀穷年,数十载光阴似流水,始终如一,他的坚持,终铸成了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红楼梦》,为后人熟知。那也是李大钊对国之大义,对光明之不住的向往。在日本求学时,李大钊无比刻苦,他想“在世界上找寻一条最光明的道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中。面对陈独秀的邀请,他毅然回国,与陈一同创办《新青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哪怕付出生命,他也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成为了后世人们铭记在心的伟大先驱。那也是南仁东、黄大年、袁隆平等伟大科学家们矢志不渝的坚持,终让中国在世界科技等领域声望卓著。

    我想,理想的力量在于奋斗、坚持。正如刘禹锡“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不断创新,永不停下步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随着长风,我看见、我听到了理想的力量。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而所为作也。而司马迁自己,也同样在历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苦难后,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凯勒,她没有因看不见花朵而哭泣,反而怀揣理想,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治愈了无数迷茫的人。史铁生亦如此,“在最狂傲的年纪忽地残废了双脚”,却用《我与地坛》一文打动万千读者。贝多芬,双耳失聪,也仍能谱出《命运交响曲》,震惊乐坛。

    理想的力量,在于它能让你挺过那段无人问津的,艰难困苦的时光,坚持你的理想,某一天你突然发现,你的周围早已是那灯火阑珊,万家胜欢,你的理想,已来到你身边。

    那就勇敢地去追吧“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有理想的人心有远方。愿我们都能带着理想的力量,“共矜然诺心,各负纵横志”,不论经历多少磨难,也“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待一日到达,“回首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也仍秉持理想。待君凯旋,“归时人间烟火,可以凑星光”。

    ——后记

    指导老师:袁浩

  • 《对话王勃》
  • (背景:21世纪的某年某月某日,一位科学家终于发明了一台能穿越时空的可视电话机,一位王勃的崇拜者有幸成为第一个试用者。电话接通了……以下为一位记者的复述记录)

    “您好!请问是王勃先生吗?”

    “在下正是,敢问你是?”

    “我是一个未来人,想通过穿越时空来了解您。您的作品《滕王阁序》千古流传,另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更是脍炙人口,您能先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当时是如何写下《滕王阁序》这作品的吗?”

    “可以。唉!说来话长,其实当时我正要去看望我的父亲,路过南昌时,赶上都督阎伯屿成功修新滕王阁,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于是我便前往拜见,热情的阎都督便请我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我当时是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竟不知推辞,反而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也没有注意阎都督已经不高兴了。”

    “那么当你在创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因为朋友无论相隔多远都想在一起,那时我的心中满是对朋友的不舍和勉励,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有人说你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是这样的吗?”

    “我想不是的。当时我只是十分自然地表达送朋友惜别的情感,并没有想到自己。”

    “那么你对朋友、知己的看法是?”

    “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

    “谢谢你!那么对于别人称你、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为”初唐四杰“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我……”

    (由于信号的不稳定,通信被迫终止,但似乎所有人都觉得很满意。那位幸运的试用者在事后说:“只要是互相了解,有着真挚友谊的人,即使相隔再远也能做到就像在身旁那样倍感亲切。我相信这样的友谊无处不在,而且我坚信有这种友谊的世界将会永远美好!”

  • 《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欣赏》
  • 海内存知己的下一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海内存知己全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鹤汀凫渚下一句王勃《滕王阁序》全诗欣赏》
  • 鹤汀凫渚下一句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出自《滕王阁序》

    作者:王勃

    鹤汀凫渚全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相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