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笑问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9:55:15
  •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欧阳修《南歌子》全诗欣赏》
  • 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译文] 笑着问丈夫:“鸳鸯二字怎么写?”

    [出自] 北宋 欧阳修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注释:

    凤髻:状如凤凰的发型。

    金泥带:金色地彩带。

    龙纹玉掌梳:图案作龙形如掌大小的玉梳。

    入时无:赶得上时兴式样么?时髦么?

    怎生:怎样。

    译文:

    头用凤钗及金丝带梳饰成发髻,手持如掌大的龙形玉梳。夫妻相扶含笑走到窗边。喜欢说“眉色深浅赶得上潮流吗?”

    妻子依偎着丈夫摆弄笔管,初次试描刺绣的花样。轻易地耽误了刺绣的时间,笑着问丈夫:“鸳鸯二字怎么写?”

    赏析:

    此首爱情词,写新婚夫妻的甜密。特殊之处是该词脱去一般相思离别或花前月下寄情之陈规,通过新婚女子的特殊妆梳和深情的语言及动作表情等的描写,活现了新婚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纯情,以及其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珍视和向往。全词以生活的顺序,表现新妇在闺房向丈夫示爱的细节,人物动作性强,神态毕现,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这是北宋欧阳修的一首小词,写一女子的慧黠可爱。

    这首词,没有清朝词论家们所看重的微言大义,没有所谓的“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有的,是词人三言两语之中,所勾画出来的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一个聪慧玲珑,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女子。

    很多人在解释这首词的时候,都把这位女子,定位为新嫁娘,想来是受了“画眉深浅入时无”一句的影响。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如此胶柱鼓瑟。何况,从词中的语气,那雅谑的成分,远远大于唐诗中新嫁娘的小心谨慎——她分明笃定了自己的画眉深浅入时,却偏偏要问,她知道这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因此,我更倾向于以为,这是一个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女子,爱的流露。她深知自己的可爱,也深知自己的被爱,但是,她偏偏不肯显露直接地表示出来,而是巧妙地借唐人的诗句,借鸳鸯的含意,含蓄而分明地暗示出邀宠的心意。也由此,把她的慧黠充分地表达出来。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一个娇俏动人的女子的形象,已经是跃然纸上了。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全诗欣赏》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好奇的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老人家,您从哪里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别出心裁,明明是写自己,却以儿童的眼光看自己,反衬人世的沧桑。一个“客”字更是意韵全出,内心的苍凉可见一斑。

    诗句意思:(乡里的)小孩看见了贺知章却不认识,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意思: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弹指间的感慨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自然地抒发出来。

    这首诗为天宝三年(744)诗人归隐永兴时所作。

    偶书指因偶有所感而即兴写下来的文字,原作二首,这是第一首。诗中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重返阔别数十年的家乡时那种既感喜悦又觉陌生的复杂感情,读来觉得入情入理,亲切自然。

    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以简洁平实的语言概括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通过“少小”与“老大”、“离”与“回”等词语的反比,突出离乡时间之久。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则通过变(鬓衰)与不变(乡音无改)的对比,表现出诗人尽管客游他乡多年但思恋故土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的老而弥笃的情怀。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从诗人的角度宕开,以儿童的角度描写故乡人对自己还乡的反应,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这家乡原来的小主人与今天的小主人—— 儿童之位置变换的对比,使画面顿时呈现为欢快明朗的喜庆色彩。你看,见到诗人这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陌生人扶杖归里,孩子们立刻蹦蹦跳跳地围拢来,不等诗人开口,他们就很有礼貌地抢着称诗人为“客”,“笑问客从何处来”,真是妙笔神来,谐趣无穷。一个“笑”字就把诗人多年的思乡之恸都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诗虽名之为“偶书”,但在语言运用上也是颇具匠心的。语言通俗自然,很接近口语,但同时异常凝炼,富于概括力,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