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兵车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8:55:22
  • 《《兵车行》杜甫原文和翻译》
  • 兵车行

    【唐】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l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í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

    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

    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咸阳桥,唐时为长安通往西北的必经之路。

    干(gān):冲。

    过者:过路的人,这里是杜甫自称。

    但云:只说

    点行( xíng )频:频繁地点名征调壮丁。

    或:不定指代词,有的、有的人。

    防河:当时常与吐蕃发生战争,曾征召陇右、关中、朔方诸军集结河西一带防御。因其地在长安以北,所以说"北防河"。

    西营田:古时实行屯田制,军队无战事即种田,有战事即作战。"西营田"也是防备吐蕃的。

    里正:唐制,每百户设一里正,负责管理户口。检查民事、催促赋役等。

    裹头:男子成丁,就裹头巾,犹古之加冠。古时以皂罗(黑绸)三尺裹头,曰头巾。新兵因为年纪小,所以需要里正给他裹头。

    还(huán)

    边庭:边疆。

    武皇:汉武帝刘彻。唐诗中常有以汉指唐的委婉避讳方式。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唐人诗歌中好以“汉”代“唐”,下文“汉家”也是指唐王朝。

    开边:用武力开拓边疆。

    汉家: 汉朝。这里借指唐。

    山东:崤山或华山以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外,统称山东。

    荆杞(qǐ ):荆棘与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陇(lǒng)亩:田地。

    陇,通“垄”,在耕地上培成一行的土埂,田埂,中间种植农作物。

    无东西:不分东西,意思是行列不整齐。

    况复:更何况。

    秦兵:指关中一带的士兵。耐苦战--能顽强苦战。这句说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长者:即上文的"道旁过者",也指有名望的人,即杜甫。征人敬称他为"长者"。

    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这是反诘语气,表现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态。

    役夫:行役的人。

    敢:岂敢,怎么敢。

    且如:就如。

    关西:当时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这两句说,因为对吐蕃的战争还未结束,所以关西的士兵都未能罢遣还家。

    县官:官府。

    比邻:近邻。

    青海头:即青海边。这里是自汉代以来,汉族经常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地方。唐初也曾在这一带与突厥、吐蕃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烦冤:愁烦冤屈。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哭叫声。

    译文

    兵车辚辚,战马萧萧,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询问行人怎么回事,行人只说官府征兵实在太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便是四十岁还要被派到河西去营田。

    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边疆战士血流成河,皇上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千村万寨野草丛生田地荒芜。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是东倒西歪不成行。

    更何况关中的士兵能顽强苦战,像鸡狗一样被赶上战场卖命。

    尽管长者询问,征人哪里敢诉说心中的冤屈愤恨?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

    官府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百姓相信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只能战死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你没看见在那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无人掩埋。

    那里的新鬼含冤旧鬼痛哭,阴天冷雨时凄惨哀叫声不断。

    赏析

    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地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百姓更加痛苦不堪。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音调和谐动听。另外,还运用了对话方式和一些口语,使读者有身临现场的真切感。《唐宋诗醇》云:“此体创自老杜,讽刺时事而托为征夫问答之词。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小雅》遗音也。篇首写得行色匆匆,笔势汹涌,如风潮骤至,不可逼视。以下出点行之频,出开边之非,然后正说时事,末以惨语结之。词意沉郁,音节悲壮,此天地商声,不可强为也。”

    创作背景

    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上述两种说法均可通。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著名古诗

    1、《子夜冬歌》【唐】崔国辅

    寂寥抱冬心,裁罗又褧褧。夜久频挑灯,霜寒剪刀冷。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5、《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6、《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冬至夜怀湘灵》【唐】白居易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8、《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0、《冬夕》【唐】岑参

    浩汗霜风刮天地,温泉火井无生意。

    泽国龙蛇冻不伸,南山瘦柏消残翠。

    11、《初冬夜饮》【唐】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12、《冬夜送人》【唐】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花落梅溪雪未消。

    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穷冬曲江闲步》【唐】裴夷直

    雪尽南坡雁北飞,根春意胜春晖。

    曲江永日无人到,独绕寒池又独归。

    14、《冬郊行望》【唐】王勃

    桂密岩花白,梨疏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15、《冬夜即事》【唐】吕温

    百忧攒心起复卧,夜长耿耿不可过。

    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

    16、《冬日观早朝》【唐】施肩吾

    紫烟捧日炉香动,万马千车踏新冻。

    绣衣年少朝欲归,美人犹在青楼梦。

    17、《初冬旅游》【唐】王建

    远投人宿趁房迟,僮仆伤寒马亦饥。

    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

    18、《初冬偶作》【唐】皮日休

    豹皮茵下百余钱,刘堕闲沽尽醉眠。

    酒病校来无一事,鹤亡松老似经年。

    19、《冬柳》【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20、《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唐】唐彦谦

    秋杪方攀玉树枝,隔年无计待春晖。

    自嫌暂作仙城守,不逐莺来共燕飞。

    21、《冬夜》【唐】韦庄

    睡觉寒炉酒半消,客情乡梦两遥遥。

    无人为我磨心剑,割断愁肠一寸苗。

    22《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23《送卢员外》【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24《观猎》【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