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月满西楼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22:05:46
  • 《世界无法为你而改变1100字》
  • 月满西楼,晴彩照画栏,阴晴圆缺自有天律;草枯叶尽,秋风卷残红,花木荣枯年复一年。地球不会因谁祈盼而停止转动,长风不会因谁眷恋停留,万事万物有自己的生存规律,并非轻易即可撼动。

    友人讲过这样一个事例。她说村庄有一位老人曾经遇到了电击伤,因此对电器一直有着本能的恐惧。但是现在的农村已经逐渐推行以电代替煤,也就是说不能直接烧煤取暖了。见这位老人还是一意孤行坚持烧煤,村中的干部于是给他送去了一个用电的取暖器。

    友人认为这样一个看似暖心的举动实则是不顾老人的实际情况,没有从农民的真正实际情况去出发,过于死板教条,没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不过我不敢苟同,的确政策是基于需要来推行的,但是无论怎样的政策都一定会有人反对,也有人赞成,因为众口难调,即使是援助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得到满足。何况如果要满足更多人的需求,那么就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支出,这样一来就势必导致人们的工作热情降低,成为国家的蛀虫。即使在现在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人去骗取国家的生活补助和最低生活保障。

    的确解决民生问题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完全是个人需要什么就去提供什么。燃煤问题不仅带来了安全隐患,而且还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害怕使用电器就给他开了一个不需要遵守规矩的先例,那样一来以后别人也不会去认真遵守规则,规矩不能得以力行,又何以成方圆呢?更何况改革是大势所趋的事情,不可能为了一个老人的反对就停下了脚步。今天如果他们答应了这样一个任性的请求,那么或许下一次执行新政策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阻挠者。

    我并非认为一切政策都值得支持,只是对于一个合理的政策,实在只能如此。如果一定要说在这件事上干部们有什么不妥之处,恐怕就是没有给老人进行心理疏导,不过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还是一件新鲜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和聊天有什么区别。如果家里的子女也能帮助老人改变观念,那就再好不过。

    无论是友人还是那位固执的老人似乎都没有认清个人对世界来说是多么微不足道,人海茫茫,人总该知道有些力量无法抗拒,即使用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最终也不得不睁开眼睛看清楚现实。有些事情终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即使是自己有某种执念,大时代实在也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的改革都不得不面对这阵痛。

    在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请记得改变自己。尽管我们不能扭转时代的洪流,却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给身边的人一些温暖,给自己的生活一抹色彩。民间手艺人用就地取材的根雕包容着所有枯木的孤单,公益人士怀着博大的胸怀赐予世间不幸者以温情的关爱。红泥火炉前毕剥的声响相通了朋友间的心意,北风骤雪中一枚小小的灯笼驱散了脚下的黑暗。所以,凛冬里仍有满溢的温情,暮色里仍有七彩的长虹。

    若有酒盏待言欢,便无需吝啬相见的喜悦。在柴扉半掩的时候,推开门抖落一肩的雪花,他们都笑了,如果把喜悦的脸庞映得通红。在这样的风雪夜,温暖来自于人心,在那些人生更深更冷的夜晚里面,我们同样也要学会在自己的心里点上炉火,让三月般的暖意抵挡十二月的风刀霜剑。

  • 《中秋节作文200字》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又是一年中秋好时光,可是今年中秋是个不平凡的中秋,这些天我们赤峰市这里疫情更严重了。我们每天上网课,做核酸,所有人都在家不能随意外出。

    在这个特殊的中秋节,还有很多人在隔离区隔离,都不能回家。

    最辛苦的是那些“逆行者”们和志愿者们,他们不顾个人危险。前往一线,就为我们现在安宁的生活。

    今天是中秋节,他们却不能与家人团圆,今天,我祝愿他们中秋快乐,早日平安归来!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全诗欣赏》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

    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赏析】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仅此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 月满西楼

    赏析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