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应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08:33:13
  •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出典] 北宋 周邦彦 《兰陵王·柳阴直》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本篇又题作“柳”,借咏柳伤别,抒写词人送别友人之际的羁旅愁怀。

    兰陵王:词调名,首见于周邦彦词。

    柳阴直:长堤之柳,排列整齐,其阴影连缀成直线。

    烟里丝丝弄碧:笼罩在烟气里细长轻柔的柳条随风飞舞,舞弄它嫩绿的姿色。弄:飘拂。

    隋堤:汴京附近汴河之堤,隋炀帝时所建,故称。是北宋是来往京城的必经之路。

    拂水飘绵:柳枝轻拂水面,柳絮在空中飞扬。行色:指行人出发时的情况

    故国:指故乡。

    京华倦客:作者自谓。京华,指京城,作者久客京师,有厌倦之感,故云。

    长亭: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人休息,又是送别的地主。

    应折柔条过千尺: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习。过千尺:极言折柳之多。

    旧踪迹:指往事。 又:又逢。

    酒趁哀弦:饮酒时奏着离别的乐曲。趁:逐,追随。哀弦:哀怨的乐声。

    离席:饯别的宴会。

    梨花榆火催寒食:饯别时正值梨花盛开的寒食时节。唐宋时期朝廷在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百官,故有“榆火”之说。寒食:清明前一天为寒食。

    一箭风快:指正当顺风,船驶如箭。半篙波暖:指撑船的竹篙没入水中,时令已近暮春,故曰波暖。迢递:遥远。驿:驿站。

    望:回头看。人:指送行人。

    别浦:送行的水边。萦回:水波回旋。

    津堠:码头上供撩望歇宿的处所。岑寂:冷清寂寞。

    冉冉:慢慢移动的样子。无极:无边。

    念:想到。月榭:月光下的楼台。

    月榭:月光下的亭榭。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露桥:沾满露水的桥边。

    译文1:

    正午的柳荫直直地落下,雾霭中,丝丝柳枝随风摆动。在古老的隋堤上,曾经多少次看见柳絮飞舞,把匆匆离去的人相送。 每次都登上高台向故乡瞭望,杭州远隔山水一重又一重。旅居京城使我厌倦, 可有谁知道我心中的隐痛?在这十里长亭的路上,我折下的柳条有上千枝,可总是年复一年地把他人相送。

    我趁着闲暇到了郊外,本来是为了寻找旧日的行踪,不料又逢上筵席给朋友饯行。华灯照耀,我举起了酒杯,哀怨的音乐在空中飘动。 驿站旁的梨花已经盛开,提醒我寒食节就要到了,人们将把榆柳的薪火取用。 我满怀愁绪看着船像箭一样离开,梢公的竹篙插进温暖的水波,频频地朝前撑动。等船上的客人回头相看,驿站远远地抛在后面,端的离开了让人愁烦的京城。他想要再看一眼天北的我吆,却发现已经是一片蒙胧。

    我孤零零地十分凄惨,堆积的愁恨有千万重。送别的河岸迂回曲折,渡口的土堡一片寂静。春色一天天浓了,斜阳挂在半空。我不禁想起那次携手,在水榭游玩,月光溶溶。我们一起在露珠盈盈的桥头,听人吹笛到曲终…… 唉,回忆往事,如同是一场大梦。我暗中不断垂泪,难以排遣的是那永远的隐痛。

    译文2:

    杨柳的浓荫笔直地伸向前方,柔丝在烟霭里闪烁着绿光。长长的汴河堤上,曾经有过多少次,柳枝拂水飘着絮花送人去远方。登临远眺故乡,无人认识久居京城的失意郎。长亭边的大路上,年复一年,送别亲友折下的枝条何止千丈百尺。

    闲时重来这熟悉的地方,又在哀伤的曲声中举起酒杯,残灯照着饯别的宴席。梨花开了点榆火,迎来寒食的时光。离船如箭更使人悲伤,竹篙半插在暖暖的春水中,一回头又过了几个驿站,送行人已在天边地方。

    满腹的凄凉惆怅,离恨重重堆积在心房。水波在岸边回荡,渡口一片沉寂,冷冷清清。夕阳缓缓下沉,春色茫茫。想旧时水榭携手同观明月,露桥上曾共把悠扬的笛声欣赏。默想往事如同在梦中,泪水无声地洒在衣襟上。

    赏析:

    自从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说这首词是“客中送客”以来,注家多采其说,认为是一首送别词。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更进而认为是“借送别来表达自己‘京华倦客’的抑郁心情。”把它解释为送别词固然不是讲不通,但毕竟不算十分贴切。在我看来,这首词是周邦彦写自己离开京华时的心情。此时他已倦游京华,却还留恋着那里的情人,回想和她来往的旧事,恋恋不舍地乘船离去。宋张端义《贵耳集》说周邦彦和名妓李师师相好,得罪了宋徽宗,被押出都门。李师师置酒送别时,周邦彦写了这首词。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已辨明其妄。但是这个传说至少可以说明,在宋代,人们是把它理解为周邦彦离开京华时所作。那段风流故事当然不可,但这样的理解恐怕是不差的。

    这首词的题目是“柳”,内容却不是咏柳,而是伤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词里常用柳来渲染别情。隋无名氏的《送别》:“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便是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周邦彦这首词也是这样,它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渲染了一番。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这个“直”字不妨从两方面体会。时当正午,日悬中天,柳树的阴影不偏不倚直铺在地上,此其一。长堤之上,柳树成行,柳阴沿长堤伸展开来,划出一道直线,此其二。“柳阴直”三字有一种类似绘画中透视的效果。“烟里丝丝弄碧”转而写柳丝。新生的柳枝细长柔嫩,像丝一样。它们仿佛也知道自己碧色可人,就故意飘拂着以显示自己的美。柳丝的碧色透过春天的烟霭看去,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以上写的是自己这次离开京华时在隋堤上所见的柳色。但这样的柳色已不止见了一次,那是为别人送行时看到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隋堤,指汴京附近汴河的堤,因为汴河是隋朝开的,所以称隋堤。“行色”,行人出发前的景象。谁送行色呢?柳。怎样送行色呢?“拂水飘绵。”这四个字锤炼得十分精工,生动地摹画出柳树依依惜别的情态。那时词人登上高堤眺望故乡,别人的回归触动了自己的乡情。这个厌倦了京华生活的客子的怅惘与忧愁有谁能理解呢:“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隋堤柳只管向行人拂水飘绵表示惜别之情,并没有顾到送行的京华倦客。其实,那欲归不得的倦客,他的心情才更悲凄呢!

    接着,词人撇开自己,将思绪又引回到柳树上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古时驿路上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亭是供人休息的地方,也是送别的地方。词人设想,在长亭路上,年复一年,送别时折断的柳条恐怕要超过千尺了。这几句表面看来是惜柳树,而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闲寻旧踪迹”这一句读时容易忽略。那“寻”字,我看并不是在隋堤上走来走去地寻找。“踪迹”,也不是自己到过的地方。“寻”是寻思、追忆、回想的意思。“踪迹”指往事而言。“闲寻旧踪迹”,就是追忆往事的意思。为什么说“闲”呢?当船将开未开之际,词人忙着和人告别,不得闲静。这时船已启程,周围静了下来,自己的心也闲下来了,就很自然地要回忆京华的往事。这就是“闲寻”二字的意味。我们也会有类似的经验,亲友到月台上送别,火车开动之前免不了有一番激动和热闹。等车开动以后,坐在车上静下心来,便去回想亲友的音容乃至别前的一些生活细节。这就是“闲寻旧踪迹”。那么,此时周邦彦想起了什么呢?“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有的注释说这是写眼前的送别,恐不妥。眼前如是“灯照离席”,已到夜晚,后面又说“斜阳冉冉”,时间如何接得上?所以我认为这是船开以后寻思旧事。在寒食节前的一个晚上,情人为他送别。在送别的宴席上灯烛闪烁,伴着哀伤的乐曲饮酒。此情此景真是难以忘怀啊!这里的“又”字告诉我们,从那次的离别宴会以后词人已不止一次地回忆,如今坐在船上又一次回想起那番情景。“梨花榆火催寒食”写明那次饯别的时间,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催寒食”的“催”字有岁月匆匆之感。岁月匆匆,别期已至了。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周济《宋四家词选》曰:“一愁字代行者设想。”他认定作者是送行的人,所以只好作这样曲折的解释。但细细体会,这四句很有实感,不像设想之辞,应当是作者自己从船上回望岸边的所见所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风顺船疾,行人本应高兴,词里却用一“愁”字,这是因为有人让他留恋着。回头望去,那人已若远在天边,只见一个难辨的身影。“望人在天北”五字,包含着无限的怅惘与凄惋。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写渐远以后。这两片的时间是连续的,感情却又有波澜。“凄恻,恨堆积!”“恨”在这里是遗憾的意思。船行愈远,遗憾愈重,一层一层堆积在心上难以排遣,也不想排遣。“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从词开头的“柳阴直”看来,启程在中午,而这时已到傍晚。“渐”字也表明已经过了一段时间,不是刚刚分别时的情形了。这时望中之人早已不见,所见只有沿途风光。大水有小口旁通叫浦,别浦也就是水流分支的地方,那里水波回旋。“津堠”是渡口附近的守望所。因为已是傍晚,所以渡口冷冷清清的,只有守望所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景物与词人的心情正相吻合。再加上斜阳冉冉西下,春色一望无边,空阔的背景越发衬出自身的孤单。他不禁又想起往事:“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月榭之中,露桥之上,度过的那些夜晚,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宛如梦境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想到这里,不知不觉滴下了泪水。“暗滴”是背着人独自滴泪,自己的心事和感情无法使旁人理解,也不愿让旁人知道,只好暗息悲伤。

    统观全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赏析二:

    “送别”场景并不陌生,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常有,送别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不同地域、民族、国家的文化特色。

    我国拥有浪漫的诗文化传统,亲人、朋友、英雄在送别和离别时要表达人们之间因长期培养的深情而表现出的依依不舍的质朴真情。如家喻户晓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人送别、“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故人分离,“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壮士别离等等。但民间歌颂更多的还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厚友情,“友情”在中国的送别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更说明中国自古对朋友之间感情的珍视和尊重。

    送别的形式也反映了一定文化特色。

    第一是送别酒,就是朋友即将分离之时,在一起聚餐。唐代诗人王维《渭城曲》就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饮酒是古代文人骚客的爱好,在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丰富的“酒文化”。

    第二是送别歌、送别诗。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第三还有折柳送别。汉代以来,就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隋朝无名氏《送别》“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而为何要折柳送别呢?因“柳”和“留”谐音,在送别之时,寄托不舍之情。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送别”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其实“折柳送别”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来自《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霏霏”这几句古诗,为后来的送别情景奠定了文化基调。

    “送别”传达了情感,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希望自己的朋友在新的一天里,在新的旅程中,有新的收获和新的开始。而古有“落日依依”之说,所以把送别时间常放在傍晚,为了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千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所谓思力千者,词人须具此心眼。 (秋扇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