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还乡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1:01:37
  • 《描写还乡的成语》
  • 有哪些成语形容还乡?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5个关于描写还乡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倒冠落佩] dǎo guān luò pèi
    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白日绣衣] bái rì xiù yī
    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白日衣绣] bái rì yì xiù
    衣:穿;绣:五彩制绣的官服。白天身着华贵官服,使人看见。旧时比喻富贵后还乡,向乡亲们夸耀。

    [掷杖成龙] zhì zhàng chéng lóng
    后以之为典,借指还乡。

    [解甲归田] jiě jiǎ guī tián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意思] 喜庆的日子里我要放声歌唱尽情喝酒,明媚的春天正好作伴返回故乡。

    [出自] 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诗文解释】

    剑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惊喜的热泪流满衣裳。回头看妻子愁颜不知消失到了哪里,随手胡乱地收起书高兴得要发狂。白天放声高歌还要痛饮美酒,有这明媚的春天作伴正好回乡。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下达襄阳再从陆路回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首联恰切而逼真地反映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人至深。多少年动荡流离的生活,多少个忧愁凄苦的长夜,多少军民的浴血奋战,就要结束了;多少年的日思夜盼,终于实现了,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又一高峰。“却看”,即回头看。当自己悲喜交集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漫卷”,是一种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动乱结束,第一个长期深藏在心里的愿望自然冒出来:从此可以回乡,过上安定的日子。所以欣喜若狂地把散乱的诗书卷起来,诗人未必真的要立刻收拾行李,只是情不自禁,渴盼早归的自然流露。

    颈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并转入极欲回乡的心情。放歌、纵酒是狂喜的具体表现。青春、还乡是诗人的设想。“白首”,一作白日。如果作“白日”,就与下句中的“青春”显得重复,故作“白首”较好。“青春”,指春季。

    尾联就还乡作进一步抒写,展望中的旅程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平易坦荡。实际上,从剑外到洛阳,路途很远,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处相距也不近,但在归心似箭的诗人笔下,简直就像朝发夕至那么容易、那么快速。

    诗的开篇就“忽传”,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快”至。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这是第一个“快”。

    “忽闻”紧承“忽传”。一浪高过一浪;一“快”紧接二“快”。诗人8年在外漂泊,有家不可回,想想那种游子之痛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奋笔疾书。这是第二个“快”。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狂”,是表现情感之“快”。由“喜”变作“狂”是情不自禁。于是便“纵酒”、“还乡”这是第三“快”。

    尾联中“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其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显现出疾“快”如飞的气势。这便是第四“快”。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一个“喜”字,集中表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突至时,诗人的惊喜之情。“喜”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无论是“初闻涕泪”,“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还是想象中的“放歌纵酒”、“还乡”,“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无不贯穿这种“欢喜”的感情。诗人一反往日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不以含蓄蕴藉见长,而以爽朗明快取胜。诗人的激情出自于胸臆,发自于肺腑,有如江堤决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全诗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毫无斧凿痕迹,感情真切,笔势奔涌,旋律轻快,是杜甫诗中绝无仅有的生平第一快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诗没有采用一般的比兴寄托的手法,其惊喜若狂的激情的抒发,主要是通过铺陈的手法来完成。火一样的感情,借住铺叙手法,因而痛快淋漓一泻千里。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诗人的狂喜神态,而且也感染了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在穷形尽相的铺陈中诗人不排斥其他手法运用。“满衣裳”“喜欲狂”是夸张,“却看妻子”是衬托,“青春作伴”是拟人。“白日”、“青春”是双关。还乡的计划又是想象。多样的手法的运用,使该诗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同时把眼前的惊喜之情,还乡的奇妙幻想融化在诗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手法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写尽了在听喜讯忽传时,刹那间由悲喜交集转为喜欲狂的激情,从而使诗人在喜讯突至时奔涌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 《社会环境描写举例》
  •     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传到冯家大院。 冯家大院,是一座古老的宅院,村乡叭传说:玛家是明朝手里发家的财主,这座宅院也是在明朔的又大又厚的古砖修造起来的。经过儿一百年风雨的琳洒,门窗耕朽了,砖石却还结实。院子里青砖铺J电,有过厅、有木厦。飞檐倾塌了,檐瓦也脱落,山端 厚,门窗很笨,墙面上长出一片片青色的腐蚀,贴在墙上,象一块块的黑斑。一进大院,就会用到腐木和青苔的气息。据说冯家大院猫样大的老鼠,有一扁担长的蛇,把那座一古老的房舍,钻成一个洞一个洞的。院里一个老藤萝,缠在上,老藤萝长得很茂盛,倒把红荆树给缠老膝的叶子又密又浓,遮得院子荫暗的不行。大瓦房的窗格又窄又密,屋子里黑古隆冬的。但这样过气的房子,冯老兰却住惯了,他成天价钻在大房里,天白日点起油灯,写帐簿打算盘。这天听得朱老忠还乡的消息,他不写帐,也不打算盘,只是趴在束:子上发呆。

        (梁斌:《红旗谱》卷一)

        这是反映三十年代我国冀中农村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红旗谱》里的一段关于玛家大院的景物描写。它勾画出世代剥削农民的封建地主冯家大院的古老陈旧、阴森可怕和逐渐腐朽衰败的景象,衬托出恶霸地主冯老兰的守旧好古,惯于在阴暗的院落里,成天价盘算如何剥削农民的贪婪凶残的性格

        例9】“不过最引人注意的,却是金狮客店的对面乡郝麦先生的药房!特别是夜晚,一甘该灯点起来,铺面的红、绿药瓶,朝地面投出两道彩色奕奕的亮光,便见影影绰绰,隔着亮光,如同隔着孟拉烟火一样,出现了药剂师伏几而坐的影子。他的住宅,由上而下,贴满招贴,有的是行书宇体,有的是圆环字体,有的是错印字体,写着:‘维希水、塞测水、巴赖吉水、清血汁、拉斯巴意药水、阿拉伯健身粉、达尔塞药糖、罗纽药骨、绷带、蒸馏器、卫生巧克力’等,不一而足。招牌与铺面一样长短,金字写着:‘郝麦药剂师’。几架大天秤,钉死在柜台上,天秤后头,铺子顶里,一扇玻璃门土,在一半高地方,黑底金字,‘郝麦’这个名字又出现一次,同时横相上,还写了‘实验室’三个字。”

        (〔法国〕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这段写的是十九世纪法国社会里的药房景象,也是描写社会环境的。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了法国内地一个富裕农民的女〕L玛受上流社会腐朽糜烂生括的腐蚀,终于走上堕落的道路。小说通过爱玛悲剧的一生,对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人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鞭挞,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有力地抨击,对法国资本主义的所谓经济繁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例9”节选自这部小说。它描写的足药师郝麦的药房。郝麦是法国虚伪阴险的外省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这个药房,红绿药瓶装演铺面,光亮耀眼,到处贴着各式各样用不同字体写的招徕商标,黄底金字写的郝麦药剂师的大名,在药店里占据着头等位置。这些装横陈设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主人公郝麦自吹自擂庸俗的商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