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相顾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59:52
  •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赠李白》杜甫原文赏析和翻译》
  • 赠李白

    【唐】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释

    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

    未就:没有成功。

    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飞扬跋扈:不守常规,狂放不羁。此处作褒义词用。

    译文

    秋天到了,你我二人再次相见,仍像飘蓬一样飘忽不定。丹砂没有炼成仙药,不禁感到愧对葛洪。

    痛快地饮酒狂放的歌唱,白白地虚度时光,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到底是为谁这般逞强?

    赏析

    杜甫作七绝《赠李白》的当年秋天,李白也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诗云:“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中流露出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与杜诗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句,可以参照。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幸会于山东之时,由于有相同的坎坷遭遇,因而情志相投。

    诗歌首先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相顾”即彼此相见。“尚”即还,仍然。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就是写了李白被赐金放还,与杜甫在山东相会。“尚飘蓬”形象地暗示了他们都遭受仕途的坎坷,有志难展的苦闷。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以“蓬”为喻体。“蓬”一种植物。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飘蓬”或“飞蓬”都是比喻行踪飘泊不定。如,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其中的“飞蓬”就是用来比喻漂泊不定行踪。这样,不但形象生动,而且含蓄蕴藉。可以说,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

    接着写道:“未就丹砂愧葛洪。”“未就”即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葛洪”是东晋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杜甫曾经渡黄河,也登王屋山去访道士华盖华盖君,因华盖君已死,惆怅而归。“愧”即低于。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表面看来,似乎杜甫在规劝李白要像道家葛洪那样潜心于炼丹求仙,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所以,杜甫在第三句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并写出豪放不羁的诗歌。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其中的“空度日”就是杜甫对李白放荡不羁的诗酒生涯的感慨。当然,在诗歌中,杜甫这种感慨,既是为李白而发,也是为自己而发的。

    最后写道:“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古今词义差别很大的。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这一结句,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也增强了对李白的同情与爱怜之情。

    此诗突现了一个狂字,显示出一个傲字。傲骨嶙峋,狂荡不羁,这就是杜甫对于李白的写照。在这首《赠李白》中,正突现出狂与傲的风采、骨力、气度,显示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这正是此诗的诗眼和精髓。它不仅同杜甫歌咏李白的其他诗篇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也形象地揭示了李白的性格和气质特征。

    这首七绝,沉郁有致,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末句用反诘口吻,把全诗推向了最高潮。清初钱谦益在评注此诗时,独注“飞扬跋扈”句,其余一概略而不论,可谓独具慧眼,也表明它在全诗中的重要价值:“按太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少任侠,手刃数人,故公以飞扬跋扈目之。犹云平生飞动意也。旧注俱大谬。”(《钱注杜诗》卷九)是说从新的角度和侧面颂扬了李白的豪侠精神,并突出“飞扬跋扈”的飞动性。仇兆鳌注云:“飞扬,浮动之貌。跋扈,强梁之意。考《说文》:扈,尾也。跋扈,犹大鱼之跳跋其尾也。”(《杜诗详注》卷之一)此虽就字注字,就词注词,但在《赠李白》中,却是用来象征李白豪放不羁的精神。

    此诗言简意赅,韵味无穷。为了强化全诗流转的节奏、气势,则以“痛饮”对“狂歌”,“飞扬”对“跋扈”;且“痛饮狂歌”与“飞扬跋扈”,“空度日”与“为谁雄”又两两相对。这就形成了一个飞动的氛围,进一步突现了李白的傲岸与狂放。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载)秋。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初夏,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省开封市、商丘市一带)。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这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绝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认识,只好大声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出自] 王绩 《野望》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注释:

    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 (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ǐyǐ):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译文1:

    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译文2:

    日暮时,我站在东皋村头远望,惆怅徘徊不知所措。每一棵树都枯黄凋零,每一座山都沾染了落日的余晖。牧童骑在小牛背上返家,猎人驾着骏马满载猎物归来。我与他们对望却互不认识,只好大声唱起《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王绩的《野望》一洗齐梁间的绮丽浮艳之色,有朴素自然之美。

    这种朴素之美源于诗人追求的"野"趣。诗人的眼光从阁闱转向山村田园,他退隐林泉,倾慕陶渊明,这首诗也有陶诗中时时出现的对田园山村、自然风物的欣赏喜,有作者忘情于田野的心怀。这首诗是清澈质朴的牧歌。当然田园并不能慰藉他,苦无知己的苦闷是诗的“主旋律”。

    这种朴素美通过粗朴、富有山野味的意象来表现。薄薄的秋天暮色,山野间尽染的层林,起伏的山峦,落晖的光与色,再加上牛犊猎马,归家的牧者猎人,交织成一幅有着浓郁田园牧歌情调的山乡秋晚图。

    这种朴素美还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手法上。诗人在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诗人对眼前的景物没有精雕细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粗线条的描绘。全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这四句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尾联借典抒情,而颔联通过落日下的秋景,渲染了孤独无依的苦闷,此联情景交融。全诗含蓄蕴藉,让人久久回味。

    赏析二:

    初唐诗人王绩,一个由酒而仕,仕而归隐,躬耕田园,自得其乐的潇洒才子。赏读了这首《野望》,方知他积蓄于心的无奈和不得志。看似他狂放不拘,洒脱随性,心梦桃源,无悔于心。而由此带来的孤寂与凉意在此诗中不禁流露。所以,人们往往将并非出自本性的状态视于他人,为的是深掩内心无法圆满之志,而王绩也正是用酒与隐获得一份宁静,淡忘,麻木,他教会我们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用高贵的精神看待世间的遗憾与不公。

    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因出生世家,祖辈为其留下了这片“东皋”田地,日落西山,朦胧下的夕阳如若罩上了一缕薄暮,远远眺望,何其开阔,恬静。想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描述古今人物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它的第一层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一个“望”字,隐含着远大深邃的理想,追寻着学而优则仕的目标,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般儒士独立人格的体现与向往。可王绩呢?他发出的是“徙倚欲何依”的感慨。孤独寂寞的他在心里追问的是哪里能实践自己理想的舞台与依托。惘然,痛苦,失落就是他所体会到的,堂堂男儿想到的是去哪里找到“依靠”?究其一生,他还是没能获得他心中的依靠,整日在杜康中遗忘麻醉自己,悲凉之感让身处当下的人们感同身受,时下的我们不是在全力已付地寻找那份安身立命的依靠吗?不禁自问,“找到了吗?”什么才是真正的依靠?是情感,金钱,地位,还是内心的坚持与不弃?……答案或许只有个体生命本身才能回答。

    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在东皋之地远望到的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看似普通至极,没人不会明白诗人所言之物。可细观之,方觉气象之浩然,棵棵树木都是一色,那便是“秋色”。何谓秋色,它是树叶凋零,由充满生命意象的绿叶转瞬而成萧瑟凄凉的黄叶,小风袭来,一阵阵地从树上飘落,纷纷扬扬回归大地反哺母体。自然界的秋色是美艳但又凄冷的,生命的匆匆不仅是那一林树木,人也无法回避。大自然的秋色对他是一种心理暗示,可他依旧站在那里望之,难道不是内心挣扎与惋惜的陈述?自己的志向还未实现,可岁月不待人,如今望见的是秋色,落辉。一个“皆”字,一个“唯”字,描绘的是秋色之深,落辉之广。独自站望观景,自身的渺小与自然的辽阔不言而喻。可又展现出他的骄傲与高贵,即便秋色,落辉围绕其间,但我心依旧,永不违背本心的那份执着。这一切虽然是生命将终的悲苦,可他看到的仍是一种境界的辽阔与无限。

    三、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田园生活是悠闲的,但亦是单调的。诗人的视线从悲秋的物象转至忙碌的人世。牧人驱赶着牲畜返回住处,猎人带着野禽欣然归往。可自己呢?心中的苦闷能向何人倾诉,甚至连发泄的出口也没有,只能借酒消愁。牧人会明白吗?猎人能体会吗?还不如他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日日皆有收获,可以填平内心的空虚与茫然。前者是由自然之景而产生的某种相似与共鸣,这里便是人世活动给诗人带来的巨大冲击。碌碌无为却又难以立刻改变的心境,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惆怅,在这两联中得到深刻的抒发。

    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来往的人们谁能了解我的志向与抱负,四下相顾,没有一人,我只能唱着长歌采摘野菜去了。当然,诗人在此用了一个典故,所谓“采薇”,里面包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商朝末年伯夷与叔齐两兄弟为了保全自己的品格与清白,不食周粟,隐居到首阳山上,采食野菜过活,最终因饥饿而死。留下了“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的遗言,感叹身不逢时,被孟子尊称为“圣之清者。”他们的故事也被记录在《史记*伯夷列传》中。总之,诗人用典来问询自己何时能找到“依靠”。诗就在这悠然的长歌中,戛然而止,留下的是无限的伤愁与未知……

    王绩这个斗酒学士,在仕与隐中徘徊,理想与现实对他而言总是那么的事与愿违,相去甚远。可他终究坚持自己的念与原则。看似放荡行为的背后是内心不断的自责与挣扎。在乡间桃源中遥望着他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