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我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2:35:51
  • 《观璩艳霞老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有感》
  •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传诵千古的佳句。听课之前也曾暗自揣度,简单的四言绝句或许不消一刻钟就可以按照教学目标一气呵成地传授给学生,读诗题、读作者、翻译诗句、归纳主旨......但璩老师和五十名学生共同给我上了一课!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昙花一现般的短暂精彩,基于学生视角的诗歌情感教学才能达到“课有尽而意无穷”。

    我所听过的一些课例中,诗歌讲解渐渐失去了一种语文味,变得模式化、标准化,更像变相的文言文翻译训练。学生基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过程被弱化甚至省略,教师总结式的发言占据主流。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为学生的解读搭建支架。璩老师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关于“我寄愁心与明月”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示范,也让我对于初中诗歌情感教学有了新认识。

    一、“愁心”寄何处?

    想要理解李白的“愁心”,就必须了解这首诗因何而作,作者又将一腔情意寄往何处。但诗词绝不能拆成一句话赏析,否则就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读者必须对于诗词有整体的了解。

    诗歌教学讲究“知人论世”,但这一环也容易滥用。背景资料的补充是一门学问,补充顺序不当,补充的内容过多,都容易使学生解读诗词时养成先入为主的陋习,从而扼杀学生解读的主动性,硬套文本,不知所云。璩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并没有将该诗的背景资料摆在学生面前,而是基于题目,抽丝剥茧,开拓学生情感解读的视野。

    在执教的第一环节,老师设置了三个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的问题:标题如何断句?左迁龙标是何意?龙标在何处?题目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信息,足以初读感知。老师采用轻松活泼的谈话教学法,引领学生叩开感悟诗情的第一扇大门。王昌龄何许人也?抛开外在的官职,抛开使他名冠唐史的边塞诗,他就是李白的一位挚友。左迁龙标意味着什么?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孤身前往洪江之西。人隔两地,心意难达,何以抒怀?唯有以诗为寄。

    情感教学的第一步,便是能够从文本中解读的,便尽力引导学生抠文本,抓字眼。如果发现学生的解读出现严重偏差,再去补充资料也不迟。针对这首背景不复杂的诗歌而言,学生能够将大体的情感了然于心,那么对具体的诗句理解也不会远离中心。

    二、“愁心”有哪些?

    璩老师这堂课的神来之笔,便是在解读“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时设立了这样一个问题:李白的“愁心”,到底有哪些呢?起初我不解其意,这首诗的情感不是显而易见,足以一言以蔽之?但我很快“醒悟”,自己又弄错了的位置,颠倒了主次。作为老师的我早已把诗词的翻译和赏析来来回回不知看了不知多少遍,我既是教师视角也是上帝视角,甚至还想充当一下扼杀孩子们情感解读的“刽子手”......

    在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发言后,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早在诗词前半部分的讲解中,老师就埋下了“草蛇灰线”,“杨花”、“子规”等意象的分析,“过五溪”等地点的迁移,老师一点点引导,不厌其烦地聆听每位学生畅谈,于要紧处纠正点拨。这一切都在为这颗“愁心”的共情教学张本,这些都是老师为学生情感解读搭建的支架。学生完全将自己代入到文本中,“我”是第一人称,学生也将自己当做李白,“王昌龄即将去洪江了,舟车劳顿,见一面都难,我想这颗‘愁心’一定是李白对他的思念!”;“这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我想一定是担心好朋友的安危!”;“我认为‘愁心’还包含了对朋友前途的担忧,被贬到这样荒僻的地方,有大作为的机会肯定很少。”;“我觉得李白很可能也在愁自己!王昌龄这么有才华都被贬谪,官场黑暗,李白联想到自己也是怀才不遇、前途未卜。”......

    诗词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学生们对于“愁心”的理解必然比教师教参上写的多。学生们的解读完全正确吗?未必。学生的解读完全没有根据吗?我反倒认为学生们的解读更基于文本。郑桂华老师谈古诗词教学如是说:“诗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诗歌从创作角度而言,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对读者来说,感受到的是人类的爱与恨、美与丑、和谐与冲突等普遍感情。”诗词呈现的或许就是一种瞬时的情感,需要读者去捕捉。“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李白的“愁心”也许是得知好友因“不护细行”这样的小事获罪后喷涌出的愤慨,亦或是即将与之分别的悲戚。可是“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诂”。作为教师,进行诗歌情感教学时大可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归纳主旨,多基于学情,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解读搭建支架,为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关联,让他们置身诗歌情境中与作者共情,去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愁心”怎么寄?

    古诗词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作者巧妙地组织并剪裁语言,让作品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精推细敲,除了感知情感,还要能赏析诗人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处理作品,产生的情感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把握住古诗词中这些问题要素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特点,提升自主赏析和审美能力。

    “愁心”看不见,抓不着,如何寄给友人呢?学生都认为是想象、虚写。这就是对于作者抒情的艺术手法没有理解到位。璩老师在此处及时引入“化抽象为形象”概念,针对诗句进行剖析。“愁心”是抽象的事物,诗人选择把它变为形象的物体,它竟然会随着月到夜郎西,这叫做化抽象为形象。这种表情达意的方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当诗人需要表达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会借助此种手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有些老师会专门作为专题进行概念讲解,但是专业性术语无疑会吓退一帮学生。我认为在教材中进行渗透教学更好,既利于解读情感,也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在课本中接触了这种艺术手法,才能理解还有诗人写出“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类诗句,才能灵活迁移。这样的情感解读教学便是梯级式的,引领学生从表层走向深入。

    一个简单的诗句,一颗小小的“愁心”,一节初中学段中最简单的诗歌教学课,值得思考与深挖的内容却如此多。诗歌的情感教学,应在诗人字里行间的暗示中,感悟其所要传递的深层妙意情怀,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正如肖培东先生言,“我们要改变先前诗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的现象,让学生在诵读中自主欣赏,与优秀的作品直接对话,体验和感悟,培养一颗读诗解诗的心。”那这颗“愁心”便是寄的好,解的也好。

  • 《又是中秋月儿圆》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题记

    中秋节到了,又是中秋月儿圆的时候了。 我们一家吃完晚饭拿起月饼来到楼下的空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香甜可口的月饼。

    我拿起一包月饼,里面的月饼多么像天上皎洁明亮的月亮。天上的月亮可淘气了,躲在云层里,似乎在与我们玩游戏,一会儿又出来,啊,好大一轮圆月,真是白玉盘啊!月光皎皎,清辉如水,含情脉脉,美得无法言喻。过一会儿,月亮变得不淘气了。但它又成为了一位魔术家,它一挥手,所有的星星都在眨眼睛,它又一挥手,星星她们又不眨眼睛了……我如痴如醉地看着。在月宫上美丽动人的嫦娥姐姐可能在和宇航员玩耍,这样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而玉兔正和它的“同伴”——“玉兔二号”玩吧!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苏轼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传说,嫦娥偷吃仙丹,飞上了月宫。后羿回到家后,看见嫦娥不在,又看见仙丹不见了。每天期盼着嫦娥能回来。可是只能在八月十五日在月亮上看见嫦娥的身影,如果仔细点看的话,还能看见嫦娥在哭泣。从此,八月十五便定为“中秋节”。

    中秋不仅是一个团圆日,也是一个思念日。

    今年的中秋在家团聚的人,还在欢声笑语,而在外奔波的人,就只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知正在远方的亲人是否吃了代表团圆的月饼呢?我又想到对那些为了人们的生命,每天忙忙碌碌的医生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也想对那些为了祖国的振兴,每天提心吊胆的戍边战士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

    今夜,我特别思念远在异乡打工的爸爸,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我们已经大半年不见面了。此刻,爸爸也在想们吧。我不由吟诵起:“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及全诗欣》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的意思: 我要把一腔愁思托之明月,以其为中介,随风一直飘到夜郎西。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 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年代:唐

    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词语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

    4、子规:即杜鹃,啼声哀婉凄切。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全文译文

    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难,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三、四两句则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