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早也来到了人间,但冬爷爷还不舍得离开我们,他临走之前还送给我们了一场美丽的春雪。
早上,出门前妈妈又把收起的棉裤拿出来对我说:“今天下雪了,外面有点冷,你把棉裤穿上吧。”我穿好衣服后,出了门,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一片片雪花不停地落在我的帽子上,调皮的雪花从帽子上滚落在地上变成了小水珠。我伸出手,几片雪花落在手心上,凉凉的,一下子雪化了,变成了晶莹的小水滴。路边的汽车上盖着一层薄薄的雪,我不禁用手沾了一点雪,放进了嘴里,我好像品尝到了春天和冬天合在一起的味道,就像冰淇淋加草莓的味道。飘飘洒洒的雪花从天上落下来,真像天女撒下的金枝、玉叶和银花,那样晶莹,那样美丽。
虽然这场雪给春天带来了一丝丝凉意,但是没有一个冬天
不会过去,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梦想为世人皆有,当成者为有几何?是人多是梦在心,却嫌奔波劳累,只想安逸而活,不愿一试、一搏、一拼。
众所周知,匡衡为读书,凿壁借光,终为成者。为此正如刘禹锡之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孟子曰:“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成者之历,必要披荆斩棘,不可畏缩不前,只以荣耀之面为众人羡,其艰众人定不知。
梦想、需拼、须搏,若以成者易,不愿拼搏,那一世注定碌碌无为。
[译文] 白雪嫌春色来得太迟,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
[出自] 韩愈 《晚春二首》(其一)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芳华:芬芳的鲜花。
初:刚刚。
庭树:花园里的树木。
故:有意
译文: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赏析: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此诗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参读。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着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头两句写的是新年已过,却见不到芬芳的鲜花的影子。早春二月,人们出门去惊奇地发现地上已长出了一点草芽。度过漫漫寒冬的人们盼望早些见到春色,“都”正表现出人们盼春之切与毫不见春之音讯的怨怅。“惊”字流露出看到春天即将来临时的喜悦之情。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白雪先是被拟人了,人性化了,又当作飞花,拟物。构思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