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半死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1:29:58
  • 《把我打成半死哲理故事》
  • 把我打成半死哲理故事

    在东南亚一带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可以反映出东方式的嫉妒。

    有一个人遇见上帝。上帝说:“现在我可以满足你任何一个愿望,但前提是你的邻居会得到双份的报酬。”那个人高兴不已。但他细心一想,如果自己得到一份田产,邻居就会得到两份田产了;如果要一箱金子,那邻居就会得到两箱金子了;更要命就是,如果要一个绝色美女,那么那个看来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家伙就会同时得到两个绝色美女……他想来想去,不知道提出什么要求才好,他实在不甘心被邻居白占便宜。最后,他一咬牙,说道:“哎,你把我打成半死吧。”

    博弈论的理性人假设中不考虑嫉妒的因素,每个人只是在考虑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不关心别人到底是得到了利益还是付出了代价。理性人假设看起来会让世界变得残酷,但是实际上却是人们合作的基矗在理性人假设的前提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知道对方如何选择自己的决策,在双方发现合作是大家的最优选择时,合作就会发生。

    【把我打成半死哲理故事】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译文] 战士们在沙场上与敌人打得天昏地暗,不知生死如何,而那些将官们却躲在营帐里,尽情地欣赏女人的歌唱与舞蹈。

    [出自] 高适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喻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指枯萎。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喻思妇的眼泪。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 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作者:

    高适(公元700—公元765) ,一说(公元702—公元765)盛唐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县)人,一说(今河北景县南)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赏析:

    《燕歌行》,本是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从曹丕起,一向以描写“闺怨”为主要题材。高适虽用乐府古题,却能因时因事而作,主要描写征战生活,扩大了此题的表现范围。?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赵熙语),也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开元二十一年,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经略边事。二十三年(735年),大败契丹,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派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守珪裨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有感于这两次战败,而写此诗。诗篇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的事实和将帅的腐朽无能,荒淫误国,歌颂了战士们在国家危难关头,慷慨赴边、英勇献身的精神,对久戍边疆无人体恤的士兵寄予无限同情。?

    全诗仅二十八句,却描写了一次战斗的全过程。第一段是前八句,写将士们出师的情景。其中前四句写当国家东北边境遭到敌人侵犯时,将士们毅然辞家破敌。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和战争的性质,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一点是战争取胜的有利条件,再加上天子给予优厚的待遇,士气益发高涨。同时这几句也暗含讥讽,衬托下文的主帅轻敌,战斗失利。后四句写出征的气势、阵容。“摐金“二句描写了出征部队声势浩大、士气极为高涨。这金鼓震天、旗帜绵延的动人场面,也为下文唐军失利作了反衬。羽书“飞”和猎火“照“,使情况陡作转折,气氛从宽缓到紧张。这几句为下文激战伏笔。总之,这一段概括了将士出征进军的历程,写得轰轰烈烈、动人心弦。同时也衬托了下文作战失利的结局。?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艺术上,这首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制,却又能吸收近体诗运用对偶的手法,对仗工整,有利于内容上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创造出鲜明的形象,更好地表现主题。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广大士兵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和将帅们纵情享乐、不恤士卒的事实,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出征时的声势与战场上的惨败的对比,揭露了主帅恃宠轻敌与腐朽无能。征夫与思妇的对比描写,则表现了他们的相思之苦。而未尾两句李广与前文中的将帅又形成对比。?

    全诗雄浑悲壮。尤其是对一些凄凉环境、战斗场面和战士们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凄婉感人。如结尾写战士们思念李广,增加了全诗的悲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