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吸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20:44:53
  • 《神奇的吸水树脂》
  • 这个学期语文单元习作中,有一篇是要写自己做的一项小实验,老师告诉我们可以先去做实验体验一下。妈妈帮我在网上买的实验材料已经到了,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我决定要来做我心心念念的小实验——人造雪。

    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我认真读了里面的说明书,然后把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准备好:一个量杯,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个取样勺,一包吸水树脂粉和一杯清水。虽然实验的操作看起来并不难,但真要开始动手,我的心就不由地紧张起来,扑通扑通的,跳得更快了。

    首先,我在一个量杯中加入40毫升清水,接着在玻璃杯里加入一勺吸水树脂粉,然后把40毫升的清水倒入有粉末的玻璃杯里。倒的时候,我特别小心谨慎,心想:这水倒下去遇到了粉末,就应该发生化学反应了吧?会不会爆炸啊?还好一切都好好的,等待了大概5秒左右,水竟然都消失了,这反应真是太神奇了!杯子里出现了洁白、晶莹的小颗粒,这就是“雪”吗?我正想用手把它拿出来看看,却迟疑了一下,把手缩了回去。来看我做实验的妈妈,一眼就看穿我的想法,笑着说:“放心拿来看吧,吸水树脂没有毒,对皮肤也没有刺激性。”我笑着把“雪”倒了出来,用手指轻轻触碰,感觉冰冰凉凉的,拿起来在指间捏一下,略带黏滑的手感,加上冰凉的效果,真像冬天下的雪。实验成功了!

    我还准备了色素,要来试做各种雪的造型,制造更多的“雪”。但是问题随之而来了,必须按照说明书里水和粉的比例去造“雪”吗?可这样“雪”的产量不高啊,如果放多些粉末,也应该要多放些水吧?妈妈建议我拿她做蛋糕的烘焙称,称一下一勺吸水树脂粉大概多重,这样实验的数据会更准确些。我称了一下,一勺的吸水树脂粉大概是10克。10克的粉末需要40毫升的水,如果取50克的粉末自然一次能造更多的雪,那对应就要加入200毫升的水了,这样可以提高我造“雪”的速度。

    那如果粉末的量不变,加多些水,是不是可以节省我的粉末啊?效果一样吗?我决定试试看,用10克的吸水树脂粉,把水加量到70毫升,我特意等久一点再去看,大约10秒后,我发现这次杯子里的粉末没有变成“雪”,而是形成了粘稠的胶状物,一小部分水还在,并没有被吸收。看来不按比例去调配,放太多的水是不会形成“雪”的,还是不能省啊,我只好按着比例去增加造“雪”的量,后来我还制作了可爱的小雪屋、圣诞树、雪人……

    这吸水树脂真是神奇啊!我一直不明白它怎么就能变成“雪”?后来查资料得知,吸水树脂是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能够吸收比自身重量大数百倍的水。当它吸水膨胀后与水发生反映,成为一种水凝胶,锁水能力超强,即使是用力挤压也不会漏水。婴儿纸尿裤里用的材料就是吸水树脂,它还可以作为土壤改良剂,用在植物栽培方面呢。

    (作者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三年级学生)

    后 记

    刚开始做实验的时候,总担心自己做不好,成功后发现只要自己动手去做,去尝试,还可以知道想了解的真相,找出问题的答案,我接下来还想尝试做其它的小实验。

    家长感言

    听到孩子说习作先要自己动手做个实验,我非常支持,便帮她买了实验的材料。她从担心做不好,到做了实验后清楚整个流程,查资料了解实验原理,都是在边做边学,记录下来特别真实,这种方式真的很好。

    教师赏析

    这可能是同学们都曾做过的一个普通小实验,但是沐蕊在实验成功后,能提出自己的思考,并再次做实验去验证,寻找答案,这种精神非常可嘉。朴素的语言,详细的记录,流露着小作者探究科学的喜悦心情。(谢玉滢)

  • 《神奇的实验作文400字》
  • 有一次我在网上看了一个实验,叫会吸水的杯子。这个实验点燃了我的好奇心,我准备做一个这样的实验。

    做实验首先要准备好材料。材料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个盘子,一支蜡烛和一点点墨水。然后就开始做实验了,先把盘子里接些水,注意不要接得太满。 然后用一滴墨水把水的颜色变得更好分辨一些。接着把蜡烛放在盘子的中间并点燃,最后把杯子罩在蜡烛上面,使水没过杯口。这时,神奇的一幕就发生了,火苗在慢慢地变小,直到熄灭。杯子里的水面,再慢慢地升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了可以真正地了解这个实验的原理,我在网上查阅了资料。原来,蜡烛的燃烧需要氧气,蜡烛慢慢地把杯子里的氧气全部用完。这时,杯子里面的气压就会变小,根据气压的平衡原理,大气压就会慢慢地把杯子外面的水压进杯子里面。这使我明白,很多的神奇背后,都隐藏着科学的知识。

    通过这次实验,使我明白了,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明白这些神奇并掌握这些神奇背后的科学道理。这是一次多么神奇又有意义的实验啊!

  • 《烛龙吸水》
  • 提起我的课余生活那可是真是丰富多彩,读读书、跑跑步、骑骑我心爱的小单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做科学实验。小实验既有趣又能让我掌握科学的奥秘,我总是沉浸其中。最近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大盒“儿童趣味实验”玩具,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翻看起来。在我翻看目录时,突然一个实验吸引了我的眼球——“烛龙吸水”。我想“烛龙吸水”这个实验一定很有趣吧!那好,就做这个小实验,大家看看我是怎么做这个实验的吧!

    我将实验材料一字排开:一根蜡烛、一个能罩住蜡烛的量杯、一个圆圆的盘子、一杯清水、一根滴管和一瓶色素,有了这些“神器”,我的小实验就正式开始啦!

    我先按照说明书的指导,拿出准备好的盘子,往盘子里放满了清水,接着往清水中滴了几滴黄色色素,摇晃两下,满盘的水立刻就变成黄色的了。我又把准备好的蜡烛拿出来,放到盘子中央,并在妈妈的帮助下将蜡烛点燃了。火苗像刚出壳的小龙,等着小龙张牙舞爪了好一会,我小心翼翼地用“玲珑宝塔”——量杯罩住了蜡烛。我蹲在一旁,眨巴着眼睛等待奇迹的出现。可是好一会,没有任何变化。咦!难道是我的方法不对,量杯里水位怎么没有上升呢?我又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儿,还是看不见水位上升,是哪里出了问题吗?我思索再三,既然水位没上升,是不是因为玻璃杯扣得太严实,水过不去的原因呢。于是我用一张小纸片垫起了烧杯一角,让水能自由地“畅游”。突然我看见水位好像有了动静,慢慢的、慢慢的,黄色的水像是刚出土的嫩芽慢慢地向上生长。我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喊着“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差点还摔了一跤。但我没有在意这些,紧接着又投入到了实验的观察中,“烛龙”到底把水吸上来多少呢?于是我静静地等待蜡烛熄灭,打算量一量“烛龙”到底吸了多少水。经过一番测量,我发现本来水面距离烧杯顶部10厘米,现在它们之间的距离是8厘米了,足足上升了2厘米!得到了指导书上了没有的新发现,我就更开心了,原来只要多想一点,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烛龙到底是凭借什么魔力把水吸上来的呢。经过询问网络大宝库得知,原来是因为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消耗氧气,由于烧杯中的氧气被消耗光了,气压减弱,外面空气中的大气压就把量杯外的水压得升高了,就像是蜡烛在吸水一样。原来不是蜡烛在吸水,而是空气在压水。空气虽然无色无味,但是它却有“压力”。诶,为什么我平时一点也感受不到有空气在压我呢?我大口大口地吸气,企图感受到空气在压我。这个小举动惹得妈妈忍俊不禁。“傻瓜,你的身体里也有空气啊,身体内外都有空气,你自然感受不到空气的压力啦。”那怎样才能感受到空气的压力呢?难道也要点燃我的身体吗?这可不行。正当我苦冥想之际,“点燃、火龙、冲击”这几个字眼轮番在我脑中浮现。这不就是大型“烛龙”飞天吗?我曾在电视新闻中看过我国“长征五号”火箭升空。尤记得“长征五号”好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冲上了云霄,伴随着轰隆轰隆的声响,“长征五号”火箭的成功发射也预示着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小小的烛龙吸的是水,却涌动我探究的兴趣。大大的火龙烧的是燃料,却照亮中华航天的征程。我知道无论是烛龙还是火龙,想要将他们完成都需要很多科学知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在未来掌握好多好多知识,将来造大火箭,给国家做贡献。

  • 《以根为题的作文》
  • 有一种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没有根,却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本灿烂的笑容,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根,那坚强的念,永恒的追求,沉稳的意志便是它的根。

    落叶归根,心力憔悴的它仍念着那一片炽热的土地;鲑鱼洄游,弱小单薄的它仍挂念着那一方散发故乡味的水域;乌私情不也是寻求乡情的举动吗?根,就是心底的那份执着的追求与信念,所以李白有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根,屈原有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根,陶渊明有了“采菊东篱”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根,艾青有了“我对这土地得深沉”的根……他们是不败的勇士,他们或追求名山大川的飘逸,或归宿汩罗的英魂,或纵情山水的隐逸,或深藏祖国的眷念。他们的根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永远是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鲜

    有些人的心是被古诗渗透过的而不会轻易凋谢,也有许许多多的心生长在清泉甘霖中同样不会枯萎。看那鞠躬尽瘁的孔明,你会明白他的根永远是盛开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甘泉中;瞧那拥着梦想的马丁·路德金,你会懂得为自由而战是他永恒的根;再看那音容永存的丛飞,你会听见那首爱心的歌才是他的根……人生在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为了人类事业而奋斗。然而,不幸的是,现代人已丧失了许多根。昔日的二十四的清风冷月已变成高速与残月;昔日香炉峰上的日照紫烟已化为络绎不绝的游人;昔日鹦鹉洲上的芳萋萋已变成繁华商铺;甚至“人民公仆”的实质也在慢慢蜕化,以集资兴企作幌子来诈取百姓的钱,打着献爱心的旗号来促销伪劣商品……无数的古典文化与文化遗迹遭到破坏,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正在成为历史。这是否应该让我们觉悟:是该重拾文化,找回自己的根的时候了。

    慢慢地,我明白:姜女的哭诉,雷锋塔下的呻吟,天河间的叹息也是根;我懂得:在曲径通幽处,古朴的被暖阳照射的禅房是我们共同的根,还有那寺庙中清响的钟音和那黄河中会发光的金子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余光中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阳光回去夹在唐诗中。”

    而我说:“折数不尽阔些的荷叶,包下数不尽的根放在心中。”

    简评:没有根的民族,需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回到自己所归属的文化河流里,获得再生和再造。这就是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中心内容。文章从自然界的根,谈到民族的根;从为了民族的根而为人类事业奋斗终身,谈到现在很多文化之根被破坏、很多人渐渐忘记自己的民族之根的现象,内涵丰富,也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全文文字凝练,意蕴深刻,留给人无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