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玉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23:01:30
  • 《游瘦西湖作文400字》
  • 呼——是风,听!杜牧正在长安城,口中喃喃着“玉人何处教吹箫?”一句话把对友人的调侃写了出来。倘若我是他的友人,我定会说:“我呀,还在游瘦西湖哩。”是的,我正在游瘦西湖。

    走到湖边,一阵阵夹杂着荷花,桃花的气息的微风转入鼻中,久久不散去。

    走啊走啊,也不知道走了多久,我来到了那位“玉人”吹箫的二十四桥。相传,有一夜,二十四位青衣女子在桥上舞着水袖,翩翩起舞,因此得名——二十四桥。

    下了二十四桥,我又登上了五亭桥。五个亭子正是五亭桥得名的原因。亭子上还挂着一个个风铃,风一吹,它们便像孩子一样笑个不停。台阶上每一块砖石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远远望去凑成一幅龙凤之图。龙眼冒金光,身子盘在柱子上,身上的每一片龙鳞都可以清晰地分辨清楚,每一根龙须都是那样的飘逸。凤呢?身上满是五彩祥云,神采奕奕。每一根凤羽上的毛儿都是那样别致,鹰爪,鸡嘴······不论哪里都是金光闪闪,可惜日长天九,有些花纹已经看不清了。

    返回的路上,我不禁感慨:美丽迷人的瘦西湖,我怎么能忘记你呢?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意思 明亮月光映照西湖二十四桥

    你呵 还在聆听美人的玉箫之音么?

    月夜怀友作,题“寄扬州韩绰判官”。古诗意在调侃友人的安逸悠然,表达对扬州日子的怀恋。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释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秋尽江南草未凋:沧桑落寞的情景油然而生。

    3.迢迢:一作遥遥。

    4.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5.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6.玉人:美人。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翻译: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赏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远景描写——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尽江南草未凋。(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旖旎秀美。真是很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朋友啊。)

    二十四桥明月夜,(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但无论如何,明月照在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上,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感叹。)(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实际上是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