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一直不停地下着。飘在空中,如细丝缠绕,似飞絮游走。飘在树叶上,为树们洗去冬日的尘土;飘在花上,滋润出一春的芬芳;飘在我的心上,又添了我那满怀的惆怅。
学习上用尽全力,却依然得不到想要的远方。父母的责骂,内心的彷徨,我的出口究竟在哪里?行走在空寂的道路上,任由脚步的牵引,直到又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书屋。
书香飘散在空气中,抚摸着每一个人疲惫的灵魂,也包括我。失落与愤怒,焦躁与不安,在我看到人头攒动的过道现出的一个小角落时已经消散一片了。我看到我的老朋友在向我招手,没想到一天过去,它还是像一个士兵一样一动不动地摆在那儿呢!我会心一笑,触摸着那熟悉的字迹,在琳琅满目的书籍中取出这一本并不引人注目的书——《绿山墙的安妮》。
我欣喜地依靠在书架旁翻开书,还好,一切都和昨天来时一模一样,还是那页,还是一样的折痕,还是一样的批注。我连忙如痴如醉地欣赏起这一著作来,有时看到写的好的句子或让我感动的情节,总是忍不住多停留几秒。我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一本书,这一页,这一字一句,就像在享受月光下的星耀,也像巍峨的群山一般勾画着我内心的起伏。饥渴似的阅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好像这个书屋只剩下了我一人。在这个时候,我仿佛忘记了行人不经意的碰撞,仿佛忘记了腿长时间站立的疼痛,仿佛忘记了眼睛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向我倾诉它的疲劳。看了一本又一本,看到了下午两点,三点,四点……
许多本奇特又有创意的书随即浮现在我眼前,《摆渡人》让我置身于奇幻而又美好的灵魂世界;《地心游记》让我与地下世界共鸣;《追风筝的人》让我见证了纯洁而真挚的情感;《羊皮卷》让我明白了做人处事的道理……
太阳随着夕阳缓缓落下,我映在墙上的影子也随着时光的疾速逝去,拉长,再拉长……仿佛这就是我的小天地,而我可以自信的说我是这的主人。
管理人员终于忐忑地开了口:“小姑娘,我们这要关门咯!你看了好久啦!”我这才猛得反应过来,将书恋恋不舍的放回书柜,一抬头,月亮已经圆得像白玉盘了。我尴尬的走出了那个书屋——那片专属于我的小天地。
雨停了,路上的小树苗正在被时间轻轻拉高,拉大;路边的玫瑰花正在吐露出芬芳;月光正闪耀出它皎洁的光耀;好像在诉说着此时此刻我心里无与伦比的快乐。这寂静的夜晚默默地在我心中发出了声响,所有的不快都在文字的浸润中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那淡淡的墨香和悠远的韵味……
指导老师:陈晓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人们的心里难免有一丝惶恐、忧伤……
张爱玲曾经说过:日子过得真快,尤其是对于20以后的人,10年8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
壹
遥望往昔,不禁感慨万千!
我敬爱的姥爷,已经离我而去整整20年。姥爷的音容与行止、风貌与性格像一条河流,一起涌来……
姥爷如果还健在的话,今年整整100岁。姥爷的一生,颠沛流离、历经坎坷。
姥爷祖籍洛阳市孟津县,幼年时期,家里还算富庶,有机会上了私塾。
姥爷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和双手打算盘的绝活,足可以看出:姥爷是勤奋、刻苦之人。
姥爷长大以后,不幸被国民党抓壮丁给抓走了。听母亲说,她的奶奶整天在家里哭,担忧姥爷在打仗时万一有个三长两短。
姥爷天资聪颖,他趁着一次外出办事的机会,逃离了国民党部队。一路向西,来到了三门峡市的灵宝县(目前叫灵宝市),给地主家扛长工。
解放后,姥爷在那时也算是文化人了,在灵宝市供销社下属的一家花厂工作。
那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灵宝市存储着大量的金矿,经常会说:灵宝三大宝——苹果、棉花、枣。
姥爷为人温厚、善良,不仅家里的人,亲戚、同事、朋友,都喜欢与他打交道。
在孙辈里,姥爷最疼我,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比较乖吧。我喜欢住到姥爷那里,年幼的我,在姥爷身边,冬季也会感到温暖如阳。
记得花厂特别大!白天,我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非常开心;晚上,在厂里看黑白电视,感觉电视机好神奇!
有时候,看到姥爷不睡觉,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地响。
我就会问:“姥爷,咋还不睡觉啊?”姥爷说:“有一分钱没找到。”我幼稚地说:“那你给他一分钱。”姥爷说:“那不行,帐必须要对住。”
记不得多少次,半夜醒来,依然看到姥爷伏案工作的背影。
每到收棉花的季节,姥爷堪称是披星戴月、废寝忘食。灵宝的棉花质量非常好,很多棉花要通过火车运到全国各地。
姥爷不仅在厂里忙碌着,还要到火车站看着装车,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姥爷的豁达清廉、爱岗敬业,得到了全厂几百职工的肯定和敬重。
姥爷做人诚实本分,不贪分外之财,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光悠悠,岁月漫漫。童年无忧无虑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就像放起了一只风筝,又消失地无影无踪。
二十年前,姥爷永远地离我而去……
短暂的是清明,不变的是真情。有人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但是,对于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
岁月在流逝,思念的感觉不会减弱,反而会愈加强烈……
但是,我想:姥爷不愿意看到我的哀愁,让生命延续得更加精彩,也许是祭奠姥爷的最好形式。
贰
逝者长已矣!今天,在惆怅与哀思中,我们是否更应该祭奠一下岁月?
燃起一炷香,许下一个心愿,让天地永存、逝者安息。活着的人们不辜负前人的众望,背起行囊、继续前行。
在缅怀亲人的同时,更好地生活,延续他们的快乐,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悲得不过分,喜得不浮躁,懂得生命的珍贵!
生命从未远去,也从未结束,而是一个接着一个,来到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在别人的哭声中去。
死亡是一个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天和地,不隔一草一木;生和死,在一座坟上和谐统一;家和冢,不差一笔一划。
死亡是一个自然规律。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一介草民,身后都是一把骨灰、一掬黄土。
《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唱道:“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不管是谁,多么伟大,这世间终将忘记你的存在,“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有人说:清明节就是中国的感恩节!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6岁离家求学,90岁高龄还乡扫墓,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
季羡林先生回到北京后,写下了长达2万多字的《故乡行》:“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清明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万物生长皆清明,清清白白老去、明明朗朗活着!
叁
生而为人,内心难免都贪恋着生、唏嘘着死,死亡的存在犹如万里晴空后面看不见的巨大黑洞……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唐伯虎说: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于丹说:清明是一种胸怀、一种底气、一种人格、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裕达!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人们常说: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更早到来?
人生无常,身边的人会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而去。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但是,接受死亡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临终时,也不免感叹: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
人的出生是一种不可逆的不平等,有人生在强盛的和平时期,有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人生在皇城根,有人生在穷乡僻壤;有人生在豪门大院,有人生在贫困人家。
人的出生无法选择,死亡却是一种不能例外的平等。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死亡必然发生。
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很避讳谈到死亡这个问题,中国人把人的出生看成喜事,把死亡看成丧事,认为生离死别是人生最悲苦的事情。最狠毒的诅咒莫过于;不得好死!
肆
在中国历史的哲人中,老子是对生与死最早的直接论析者,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
人的自然寿命终结之后,还可以有不死的东西永远延续。这里的不死并不是灵魂仍在,而是留在世上的功德与话语能影响后人。即: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老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是朴素的辩证法,对于现代人来说,依然有许多启示。
《庄子》中记述了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朋友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盘着腿儿,坐在垫子上,敲着瓦盆唱歌。
惠施很不理解,责备他说:你的妻子与你日夜相伴,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却在这里唱歌,是否太过分了?
庄子答道:你这话可就不对了,你知道吗?我的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能不悲哀呢?可是,后来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为,想当初我的妻子就是没有生命的,不但没有生命,而且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没有形体,而且连气息也没有。后来,恍惚间出现了气息,由气息产生了形体,由形体产生了生命,如今又由有生命的东西变成了无生命的东西,渐渐地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人的生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无有穷尽,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着这一循环的道路。
从一无所有的大房子走出,又回到她原来一无所有的大房子里去休息,而我却在这里为此嚎啕大哭,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环往复的道理吗?所以我停止了悲伤,不哭了。
庄子的一番话,将生命运行讲得十分透彻。他以清醒的态度,应对切身所遇之事,超然地看待生死,真正做到了乐生、顺应。
如果有一天,大限来临,人们能有一份微笑的坦然,能够说:此生无憾。其实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也是对庄子思想的一个解读。
寒山子的“水结即成冰,冰消返为水”,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死双美。格局越大的人,越能直面生死。
生命就是一段旅程,出生是起点,死亡是终点。活着,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要欣赏沿途的风景。
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死亡难道不是另一种出发?人无法选择如何死去,何时死去,却可以选择怎样活着。
我们经常会思考: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有权;有人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有钱;有人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实现自身的价值……
我想说:人活着,既非醉生梦死,也非梦想连篇,而是干干净净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伍
毕淑敏说:正因为中国人比较害怕死亡这个事情,所以才要多说。很多事情别人承诺你,说你可能发财,说你可能有什么什么样的运气和机遇,都不一定能兑现。但我承诺你,你一定会死亡,这件事情是100%要应验的。
既然是生命中必定要遇到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要回避呢?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人生少点遗憾,让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的丰富。
中国人很少给孩子谈及死亡的问题,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位邻居老爷爷去世了。我问父亲:什么是死?父亲告诉我:死,就是不呼吸了。
父亲至今也不会知道,幼稚的我,在多少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屏着气息,想体验一下死亡的感受。但是,每次都是憋不了多长时间,就感觉非常得难受。
我的眼泪就会涌出来,我以为,死了就是憋气的感觉,非常非常难受,从小对死亡有一种深深地恐惧。
对于死亡的诠释,美国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
在美国,孩子3、4岁的时候,家长和教师会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向他们作出关于死亡的诠释。
美国孩子对于死亡这个词语,既不感到神秘,也不感到恐惧,还会若有所思地向大人提出许多相关问题:
难道每个人都会死吗?如果不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死,行吗?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以后也都要死吗?
美国孩子到了10岁左右,就能够真正理解死亡是永恒的、人死了不能复生这些深奥而抽象的道理。
美国人这样教育孩子,是向其传授一种积极的生死观,他们还会告诉孩子:万物都有生命,如太阳、地球、星星等等。一个人死了,肉体在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其子女却在延续他的生命。
民间常说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赤条条来,空着手走;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其实是人们对生死观一种朴素的表达。
人世间的事情,得即是失,失即是得;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舍才有得,有得必有失。
明智的人得之不喜,失之不悲;反之,愚痴的人,只想得到,不愿舍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反腐倡廉,落马的党员干部本质就是一个字——贪。
做人不要盲目攀比,每个人的天赋、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机遇各不相同,别人的成功无法复制。红尘滚滚、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不要为权、钱、名、情黯然神伤。
天鹅在空中翱翔,有其圣洁之美;野鸭在水里自由自在,也有其乐趣和价值。
唐代诗人韦庄写道: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
这简单的快乐,冲淡了清明浓重的悲伤氛围。我们就是在简单的生活中寻觅自我,灵魂也会变得简单。
人生长路漫漫,其实也很短暂,不过弹指一挥间。怀着一颗喜悦的心,接受生活所赐予的一切。
清明时节,让人们感受到逝者如春花秋草的寂寞轮回,感受到对过往的敬畏,更有对亲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清明时节,让人们在岁月的洗涤下,对过往心存一份敬畏,体悟活着的美丽。
清明时节,让人们懂得做人要清洁、清净,明白、清白,不求事事如意,但求无愧我心。
清明时节,让人们去扫墓,那里,自有答案,让人们心如止水、超然物外!
作者简介:彩霞满天,70后,河南省三门峡市人,1988年毕业于豫西师范,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热爱生活,喜欢读书、旅游。
奈何桥上,她缓缓的接过孟婆汤一饮而尽。脸上绽开了一个凄美的笑
容,梦幻般美丽的明眸望着天地相接处那一缕灿烂的光芒,眼中有渴望,有回忆,有无尽的柔情。
……
漫长的历史画廊里,一重重封建礼教,宛如层层蚕茧束缚着妇女的自由,禁锢着她们的个性的创造精神。她的出现,好似冰天雪地里一树寒梅,尽管霜期雪压,还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
江梅已谢,柳絮初生,燕子还未从还上飞来。在这春光荡漾的时刻,婢女们早已按奈不住青春的情怀,走出闺门,去作斗百草的游戏。而她幽闺独处,甚感无聊,春梦初回,斜依山枕,只能对着香炉里缕缕残烟在出神。直到天晚,还是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疏疏落落的细雨打着空挂着的秋千。
她是那么的期待自己能同平凡人家的女子一般出去赏玩这旖旎的春光,去拥抱那缕缕灿烂的阳光。无奈作为一位缙绅之家的小姐,对于封建礼教她只能妥协,只是妥协,只有妥协。但她,毕竟是这妇女不见天日的封建社会的一缕明媚的阳光。即便是无法获得同男子们同等的自由,她也未曾磨灭自己渴望回归自然的意志。拿起笔来抒写心中的快乐与苦痛。
轻曳小舟,嬉戏于藕花深处,她“沉醉不知归路”!
游湖归来,徜徉于秋日美景,她“说不尽,无穷好”!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
出生名门贵族的李清照,没有受到地位和时代的影响,没有能够按照常规使她成为男子的附庸,没有使她成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贵妇;相反,她在诗词创作方面却突破了封建礼教的局限,所表现出的卓越才华使她成为流芳百世,涵咏百代的女作家,彪炳千秋!
但是,最美丽的诗篇往往是最绝望的诗篇,易安也不例外。
她的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南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使她酿就了一颗千回百折的词心。
初嫁明诚,她买得一枝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思君心切,她无计消除心头相思,把酒黄昏后,落得人比黄花瘦。
与君生死两茫茫,她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催下千行泪!
金人南下,国破家亡,她被迫踏上逃亡的流离生涯。此时,统治的黑暗,生活的压力褪去了易安当日做新妇的如花容颜,萧萧两鬓已升华。她常常含泪低泣不语,独守轩窗至天明。
她,是那样的害怕黄昏的到来。夜幕初降,黑暗中点滴的细雨静静地敲打着庭院里的梧桐叶,更静静地敲打在她那颗支离破碎的心上。思念愈发强烈,如同魔鬼一般难以摆脱。屏弃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她又何尝不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单纯的渴望安定幸福的生活?只是……
易安,她是漫漫历史征途上的勇敢先行者,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豪杰,是南宋时期敢于冲破层层封建束缚的那缕最灿烂的阳光!
……
站在奈何桥上,回溯自己的人生历程,晶莹的泪珠从她脸上滑落。“但愿这是我此生的最后一滴泪”,纵身越入轮回转世的关口,“来世,我愿成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在黑暗中饱受苦难的麻木黎民”
飞絮落花时节,两位九江故人来营相访。我们多年风雨同舟,烟水亭相别时高唱的“扬子江楼扬子春,杨花愁杀波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声犹在耳,可眨眼已是十年。
十年重相见,依依故人情。激动过后,我又犯起难来,此二公虽也是舞文弄墨的穷措大,却一向以美味家知名,我以什么菜肴相款,把酒话平生呢?
“出门三五里,别是一乡风”。各地饮食习尚不同。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有各的口味,京广川陕,闽越鲁辽,各莱系有独特的烹调技法。此外,还有数不尽的风味小吃,什么成都的麻婆豆腐,西安的羊肉泡膜.“楼外楼”的西湖醋鱼,“蛇王满”的菊花蛇羹……风味食品属城市的性格范畴,营口居海滨一隅,性格独具,可它的风味菜肴是什么?
邻居老邢在水产局供职,为人豁达仗义。他一拍胸胸说:“由我安韵,保贵相知终身难忘!”
那天,老邢引大家观赏了河上的波光帆影,楞严寺的经楼禅院,西炮台的斜阳野草。傍晚,汽车把我们送到河边一座酒家。
大家登楼远眺,窗外风掀白浪花一片,柳拂斜阳鸥鹭飞,夭淡云闲,白帆点点,没举杯就泛起三分醉意。
这时,菜一道道端上来,二公一一探著品尝。他们先是诧异,继而叹赏,终于欢呼起来,辣拌蚌肉、玉兰蛤片、红烧蛤子、蹄筋贝丁……八菜一汤的主料都是海蚌,却有的清爽适口,有的肥腻香浓,色香味各不相同。友人叹道:他们走遍江淮河汉、吃遍京广川越,却从未品尝过如此风味独特、烹制精美的佳肴。
我微然一笑:“此物在营口俯拾皆是,名不入经传,贱不上筵席……”
友人摇头笑道:“尊兄居然变得如此俗气喷人,只知物以稀贵,菜以名闻,只有冰糖熊掌,鸡丝燕窝才算佳肴。其实,营口只凭蛤子筵即可招徕游客。”
老邢接话说:“‘殊砂山积,贱不如红土’,此地喜食蛤子,却食久不言其香,大约是咨价低廉的缘故。有一天,近海水产枯竭,蛤子肉才会身价百倍。
一友人应声叹道:“物固如此,人也亦然。”说罢呷一口酒,把下边的活与酒菜一起吞下去。
从事文墨生涯的人,探奇揽胜半出天性。一友人夹了一片蛤子肉慢慢咀嚼,问道:“伴随美酒佳肴,总该有段美丽的传说。老邢点头微笑,带着几分酒气,唱起一首歌“辽河水,弯又长,姑娘河边洗衣裳,手抡‘梆郎’响,一敲一‘蚌郎’,两敲两‘蚌郎’.....”
相传从前,海口有三只盆鱼精作怪,使海水倒灌,弄得“村里村外行船舟,坐在屋顶洗脚手。鱼儿游在锅台上,蛤蟆鬼过高粱头”。村里有个铁匠叫蚌郎,发誓要斩盆除害,他抽出三根肋骨铸成三口剑,由三个勇敢的少年随他去斩杀鲨鱼精。蚌郎用铜剑杀死白!,用银剑杀死黑,这时雷声大作,雨骤风狂,少年们没能递上金剑,因此没有能斩杀黄鳌……一天又一天,蚌郎没有回来,一年又一年,人们呼唤蚌郎。后来,海里涌出一座小岛,堵住了海水倒灌,繁殖了满岛海蚌,人们称它“蛤子岗”……
众人都被这传说迷住了,良久,一位朋友才深深舒口气,“蚌郎,生为民众造福,死化美味佳肴,生生死死奉献自己,可有人却不知其价值。这传说,外延似乎更为深一长……”
离开酒楼,已是月上梢头,河上雾霭横飞,惊涛似雪。大家沿着堤岸慢慢探着步子,都希望河边能传来儿声“蚌郎”,可耳边只有拍岸的涛声,海鸥的狂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