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投降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1 09:42:27
  • 《描写顺从投降的成语》
  • 有哪些成语形容顺从投降?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3个关于描写顺从投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肉袒面缚] ròu tǎn miàn fù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引咎自责] yǐn jiù zì zé
    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负荆请罪] fù jīng qǐng zuì
    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 《描写投降的成语》
  • 有哪些成语形容投降?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0个关于描写投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肉袒面缚] ròu tǎn miàn fù
    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面缚:两手反绑面对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脱去上衣,反缚着手。形容顺从投降。

    [束戈卷甲] shù gē juàn jiǎ
    捆起兵器甲胄。指缴械投降。

    [招降纳叛] zhāo xiáng nà pàn
    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弃甲投戈] qì jiǎ tóu gē
    指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前徒倒戈] qián tú dǎo gē
    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

    [肉袒牵羊] ròu tǎn qiān yáng
    牵羊:牵着羊,表示犒劳军队。古代战败投降的仪式。

    [拱手而降] gǒng shòu ér xiáng
    拱手: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面缚衔璧] miàn fù xián bì
    两手反绑而面向前,口含碧玉以示不生。古人用以表示投降请罪。

    [面缚舆榇] miàn fù yú chèn
    面缚: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的仪式。

    [望风而降] wàng fēng ér jiàng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 《岳飞反对投降议和》
  • 人物介绍

    岳飞(公元1103年~1142年),汤阴(在现在河南省)人,是南宋初年最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智勇双全,善于用兵。他率领的“岳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多次沉重打击了侵犯中原的金国军队。岳飞立志收复宋朝被金国占领的土地。可是就在他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南宋皇帝宋高宗和内奸秦桧为了向敌人求和,命令他撤兵,后来又加罪名把岳飞杀害。但是岳飞活在人民的心中,他成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民族英雄。

    故事四

    反对投降议和

    岳家军驻扎在襄阳。有一天,从北边过来一队人马,才一百多人,他们是来投奔岳飞的。原来,这些人是义军的骨干,为首的叫梁兴,大家都叫他梁小哥。

    岳飞听说后,非常高兴。他知道义军是北方人民自动组织起来的抗金队伍,在群众中威望很高。他连忙召见梁兴。梁兴说:“我们想为国出力,赶走金兵,所以来投奔您。”

    “你们在北方人多地熟,有了你们,将来收复国土就更有把握了!”岳飞高兴地说。

    于是,岳飞请求朝廷,准许他出兵北伐。不久,岳家军攻到了河南地界(在现在河南省西部一带),占据了好些城镇。可是,宋高宗并不想真心抗敌,只给前方军队很少的粮草。岳飞好几次打了胜仗,都因为粮草不足而无法继续前进,只好又退了回来。为了粮草不够的事,岳飞十分着急。

    就在这时候,从都城临安传来了坏消息。原来宋高宗一心想和金国讲和,他重用主张和金国讲和的秦桧,让他当上了宰相。秦桧被金军俘虏过,死心塌地替金国出谋划策。后来金国又把他放回南宋,让他劝宋高宗归顺金国。

    秦桧实际上是个内奸。他当上宰相后,就排挤打击主战派官员,开始向金国乞求投降。消息一传出,临安城里,无论正直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一致反对,好多人都去请求宋高宗杀了秦桧,甚至有人准备刺杀这个卖国贼。

    岳飞在前方知道这件事,也十分气愤。他连忙上书给宋高宗,说:“我们和金国的仇恨,一天都不应该忘记。我愿意率军北上,恢复大宋朝的江山。”

    有一次,岳飞到临安,见到宋高宗。宋高宗很得意地告诉他:“金国已经派人来这里议和,答应把部分失地退还我朝。今后不用再打仗啦!”

    岳飞着急地说:“金国的话不能相信,议和是靠不住的。秦宰相不为国家着想,将来一定要被后人耻笑。”

    这话实际上也是说给宋高宗听的。宋高宗很不高兴。他不听岳飞的话,还是重用秦桧。

    不久,秦桧就跪在金国使臣面前,代表宋朝向金国称臣。金国同意把一部分土地还给宋朝,南宋答应每年进贡银子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样,南宋成了金国的属国,千万将士的血白流了。

    岳飞坚决反对这样的议和。他又一次上书给朝廷,坚持抗金的主张,说:“以往的事证明,金国多次欺骗我们。他们一定还会背信弃义。议和不是长久之计,我愿意带兵收复失地,为国家报仇!”

    听了岳飞的这个主张,许多主战派官员十分高兴,秦桧却恨得咬牙切齿。从此,他把岳飞看作投降金国的最主要障碍,“除掉岳飞”的罪恶想法在他的心里产生了。

    郾城大捷

    果然不出岳飞所料,不久,金国就撕毁了协议,派兀术率领大军重新开仗,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把归还宋朝的土地又都占领了。南宋也只好应战。

    公元1140年,岳飞率领岳家军从鄂州(在现在湖北省)出发,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

    几天后,岳家军连打几个胜仗,进入了河南。“精忠岳飞”的大旗和“岳”字旗迎风飘扬,将士们精神抖擞,同仇敌忾。岳飞也因为要和敌人决战而无比兴奋。岳家军乘胜前进,在四十天内就收复了洛阳等几十座大小城镇,并且包围了旧京城汴京。

    岳飞决定与兀术的主力决战,就在汴京南边的郾城驻扎下来,向金军挑战。兀术也出动了“铁浮图”和“拐子马”,向岳家军杀来。

    铁浮图又叫“铁塔兵”,骑兵头戴双层头盔,身披厚甲。三匹马为一组,用皮带连在一起。战马每前进一步,后面就有人放上“拒马子”,不许战马再后退。战士们有进无退,只有拼死向前。在铁浮图左右,还有轻骑兵,就是“拐子马”,可以突然出击,左右冲杀。铁浮图和拐子马是兀术的“常胜军”,多次打败过宋军。这一次,他决定用来对付岳家军。

    岳飞早有准备,已经训练出一支对付铁浮图的步兵。当兀术大军杀到郾城的时候,岳家军毫不畏惧。步兵手持大刀和大斧,弯下身子,冲向铁浮图,刀斧一齐向马腿砍去。马腿一断,人也被掀了下来,失去了战斗力。随后,岳飞又指挥精壮骑兵对付拐子马。

    这场恶战从午后一直杀到天黑,铁浮图和拐子马终于被彻底打垮。兀术惊慌失措,催马逃走。岳家军一路追杀,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兀术望着剩下的残兵败将,伤心地大哭起来说:“我自出兵以来,靠这铁塔兵、拐子马打了多少胜仗,不想今天一阵全完了啊!”

    在这场战斗中,岳飞亲自上阵,开弓射箭,持枪拼杀,使将士们深受鼓舞。部将杨再兴率三百骑兵在郾城北小商桥和金兵遭遇,被几十倍的敌人包围。杨再兴和士兵们拼死冲杀,消灭敌兵两千多人,他自己也浑身中箭,直到壮烈牺牲。人们从他的遗体上取出箭头整整两桶!可见,郾城之战何等激烈!

    郾城大战的胜利,使宋军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梁兴率领义军也截断了敌人的粮道。金军将士被岳家军打怕了,都胆战心惊地说: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到这时候,兀术只好下令准备北渡黄河,撤退回国。岳飞抓紧战机,率军进驻离汴京只有四十多里的地方,准备乘胜渡过黄河,一举收复河北失地。多年来为国报仇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每日小练

    1. 以下人物,谁主张议和?

    A. 王安石 B. 宋高宗

    C. 岳飞 D. 秦桧

    2. 金军里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_________。”

    上期答案

    1. B。

    2. 精忠岳飞。

  • 《张骞通西域》
  •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 《鸿门宴》
  • 鸿门宴

    项羽接受了章邯投降之后,想趁着秦国混乱,赶快打到咸阳去。

    大军到了新安(今河南新安)投降的秦兵纷纷议论说:“咱们的家都在关中,现在打进关去,受灾难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是打不进去,楚军把我们带到东边去,我们的一家老小也会被秦朝杀光。怎么办?”

    部将听到这些议论,去报告项羽。项羽怕管不住秦国的降兵,就起了杀心,除了章邯和两个降将之外,一夜之间,竟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活地埋在大坑里。打那以后,项羽的残暴可就出了名。

    项羽的大军到了函谷关,瞧见关上有兵守着,不让进去。守关的将士说:“我们是奉沛公的命令,不论哪一路军队,都不准进关。”

    项羽这一气非同小可,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刘邦兵力少,不消多大功夫,项羽就打进了关。大军接着往前走,一直到了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驻扎下来。

    刘邦手下有个将官曹无伤,想投靠项羽,偷偷地派人到项羽那儿去密告,说:“这次沛公进入咸阳,是想在关中做王。”

    项羽听了,气得瞪着眼直骂刘邦不讲理。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刘邦这次进咸阳,不贪图财货和美女,他的野心可不小哩。现在不消灭他,将来后患无穷。”

    项羽下决心要把刘邦的兵力消灭。那时候,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刘邦的处境十分危险。

    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张良的老朋友,张良曾经救过他的命。项伯怕仗一打起来,张良会陪着刘邦遭难,就连夜骑着快马到灞上去找张良,劝张良逃走。

    张良不愿离开刘邦,却把项伯带来的消息告诉了刘邦。刘邦请张良陪同,会见项伯,再三辩白自己没有反对项羽的意思,请项伯帮忙在项羽面前说句好话。

    项伯答应了,并且叮嘱刘邦亲自到项羽那边去赔礼。

    第二天一清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进了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见刘邦低声下气向他说话,满肚子气都消了。他老老实实地说:“这都是你的部下曹无伤来说的。要不然,我也不会这样。”

    鸿门宴

    当天,项羽就留刘邦在军营喝酒,还请范增、项伯、张良作陪。

    酒席上,范增一再向项羽使眼色,并且举起他身上佩带的玉玦(音jué,古代一种佩带用的玉器),要项羽下决心,趁机把刘邦杀掉。可是项羽只当没看见。

    范增看项羽不忍心下手,就借个因由走出营门,找到项羽的堂兄弟项庄说:“咱们大王(指项羽)心肠太软,你进去给他们敬酒,瞧个方便,把刘邦杀了算了。”

    项庄进去敬了酒,说:“军营里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助兴吧。”说着,就拔出剑舞起来,舞着舞着,慢慢舞到刘邦面前来了。

    项伯看出项庄舞剑的用意是想杀刘邦,说:“咱们两人来对舞吧。”说着,也拔剑起舞。他一面舞剑,一面老把身子护住刘邦,使项庄刺不到刘邦。

    张良一看形势十分紧张,也向项羽告个便儿,离开酒席,走到营门外找樊哙。樊哙连忙上前问:“怎么样了?”

    张良说:“情况十分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看来他们要对沛公下手了。”

    樊哙跳了起来说:“要死死在一起。”他右手提着剑,左手抱着盾牌,直往军门冲去。卫士们想拦住他。樊哙拿盾牌一顶,就把卫士撞倒在地上。他拉开帐幕,闯了进去,气呼呼地望着项羽,头发像要往上直竖起来,眼睛瞪得大大的,连眼角都要裂开了。

    鸿门宴

    项羽十分吃惊,按着剑问:“这是什么人,到这儿干么?”

    张良已经跟了进来,替他回答说:“这是替沛公驾车的樊哙。”

    项羽说:“好一个壮士!”接着,就吩咐侍从的兵士赏他一杯酒,一只猪腿。

    樊哙一边喝酒,一边气愤地说:“当初,怀王跟将士们约定,谁先进关,谁就封王。现在沛公进了关,可并没有做王。他封了库房,关了宫室,把军队驻在灞上,天天等将军来。像这样劳苦功高,没受到什么赏赐,将军反倒想杀害他。这是在走秦王的老路呀,我倒替将军担心哩。”

    项羽听了,没话可以回答,只说:“坐吧。”樊哙就挨着张良身边坐下了。

    过了一会,刘邦起来上厕所,张良和樊哙也跟了出来。刘邦留下一些礼物,交给张良,要张良向项羽告别,自己带着樊哙从小道跑回灞上去了。

    刘邦走了好一会,张良才进去向项羽说:“沛公酒量小,刚才喝醉了酒先回去了。叫我奉上白璧一双,献给将军;玉斗一对,送给亚父(“亚父”原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

    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座席上。范增却非常生气,把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砸得粉碎,说:“唉!真是没用的小子,没法替他出主意。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我们等着做俘虏就是了。”

    一场剑拔弩张的宴会,终算暂时缓和了下来。

  • 《关羽千里走单骑故事》
  • 关羽虽然投降曹操,但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当他得知自己大哥刘备的消息后,就不辞而别。由于关羽的离开没有得到曹操的手谕,因此曹操的部下们一路上层层拦阻,但关羽凭借一己之力,过了五个关隘,斩曹操六员大将,东岭关杀孔秀;洛阳城杀韩福;汜水关杀卞喜;过荥阳时杀王植;过黄河渡口时杀秦琪;在张飞占的古城外杀蔡阳.最终和刘备相会。

  •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 乐不思蜀 刘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棵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可刘禅真的一点也不思念蜀国吗?刘禅在“乐不思蜀”的伪装之下,每当夜静无人之际,恐怕不止一次地对着西南方向感泣!... 刘禅乃是位非凡的智者,他将“大音无声”这一境界演绎到极至的同时,也使他最终避开了杀身之祸。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如果刘禅不“乐不思蜀”那么他以后连思蜀的机会恐怕都没有了,他的确是智慧超群啊!

    刘禅(207-271),字公嗣,蜀汉后主,做了四十二年的皇帝。公元二二三年,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成为新皇帝。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蜀汉政事全归诸葛亮所有。其后,诸葛亮北伐,刘禅本不赞成北伐,但也拦不住诸葛亮。二三四年,诸葛亮病逝,刘禅亲自素服将诸葛亮灵柩迎回。在处理魏延和杨仪的问题上,刘禅明显站在了魏延一边。他见魏延被杨仪派人杀害,就立即将杨仪贬为庶人,并改任蒋琬为大将军。其后蒋琬、费祎二人先后执政,两人死后姜维执政,开始再度北伐。刘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蜀汉一步步走向灭亡。二六三年,邓艾四年围住成都城,刘禅开城门投降邓艾,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

    历史上的刘禅并不算是十足的昏君,因为在蜀汉他很少下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圣旨。但后人已将刘禅逐步丑化成一无所事的人了。其实只要认真想一想就会明白,三国时期作皇帝时间最长的就是刘禅,如果他真是昏庸到了极点,怎么会坐那么时间的皇位?

    总之,我觉得刘禅“乐不思蜀”完全是明哲保身的韬光韬晦之汁!

  • 《回忆在附中的岁月》
  •    我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进人师大附中学习的。怀着喜悦的心情结束了亡国奴的日子,谁又想到迎来的却是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当时,我校对门就是师范大学。师大同学要求“复大”的斗争,遭到国民党的镇压,游行队伍被堵在校内,不准上街。我们隔墙看到军警如临大敌,棍棒相加,围堵游行队伍的情况,感到十分气愤,激起对国民党统治的严重不满。

        物价一日三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部分同学住在成方街师大附中宿舍,自己办伙食,深受物价飞涨的影响。北平学生掀起“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美国大兵污辱中国女大学生的事件、镇压东北流亡学生的惨案,激起同学们极大义愤。有正义感的广大同学积极参加由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和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在北大民主广场举行的各种抗议活动。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去北大民主广场参加“千人黄河大合唱”晚会,回到成方街宿舍,大门关了,没办法,跳墙而入,受到训育员的严厉批评。

        1948年我初中毕业,被保送升人本校高中。当时,由莆骏麟发展我参加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接受组织上给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帮其他同学复习功课、报考高校和办好伙食,以便让大家在高考期间吃得好、吃得饱,好有充足的精力参加考试。不久解放军围住北平,组织上要求我们护校,于是我们动员住在成方街的同学们搬到学校来住,增加了护校的力量。护校的重点是图书馆、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以避免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遭到破坏。民联还组织同学们散发传单,在国民党军警背着大刀片巡逻的情况下,同学们巧妙地借上街卖报的方式,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庆祝五一”口号等夹在报纸中,送给住户。

        解放军进城的那一天,领导我校民联的负责人,正在北京大学三院(北河沿)开会,听到这一消息,立即赶到大街上去欢迎解放军。记得我们贴标语.、喊口号,压抑在心中的喜悦一下进发出来,有的同学还爬到坦克上,摇旗欢呼!

       北平解放不久,师大男女附中的同学们组成宜传队,下乡宜传,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1949年2月市里召开学生代表大会。会上彭真同志做了报告,接见代表们。我曾有幸代表师大附中参加了这次会议,还请彭真同志签了名,我一直珍藏在笔记本中,可惜在“文革”中遗失了。会后成立了“北平学生联合会”。北大、清华、师大、男附中、女附中、女二中等学校被选为学联的执委单位。我作为附中的代表也成了北平学联的执行委员。办公地点在沙滩北京大学的院内。一直工作了半年多。署假期间,我作为学联的工作人员,参加了西南区暑期青年学园的工作,组织同学们听讲座和搞各种文体活动。讲座主要是宣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主义和介绍英雄事迹。署期结束后,我才回校继续学习。

        回校后,又担任了学生会和团总支的工作。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爆发,曾数次要求参加军事干部学校,但都未获批准。1951年高中毕业,被选送去前苏联念大学,学水利。

        回忆在附中读书的岁月,正是我们国家社会大变革时期。对我个人来说,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党组织的培养,师长们的教诲,同学们的帮助,使我按校训“诚爱勤勇”的要求,沿着为人民服务的道路走过了50年。

        感谢母校给我打下的坚实基础。在边学俄语、边学正课的情况下,用五年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1956年毕业回国后,立即投身到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中去,参加了位于辽宁省抚顺市的大伙房水库和开原县的清河水库的施工,搞了十多年的基本建设管理,1978年调回北京,参加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移划、管理工作。1993年离休后,又被聘为《北京水利》《双月刊》和《北京地方志·水利志》的主编,一直工作到现在。

        50年来,一直忙忙碌碌,虽没有什么突出成绩可言,但一直勤勤恳恳为党、为人民工作。因为我始终坚持一个信念,那就是用自己的劳动、用自己的贡献,使人民获得幸福,使祖国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