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夜雨寄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3:00:33
  •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和翻译》
  •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从诗歌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情感来看,被怀念的当是与作者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王晏媄的。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晏媄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课外古诗词诵读之李商隐《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 【教学设想】

    《夜雨寄北》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诗歌。作为经典诵读篇目,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点诗味。本堂课以诵读为起点,明确诗歌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

    清人叶燮在《原诗》中直言:“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李商隐作诗擅用比兴、典故,深于象征暗示,似乎很不情愿将诗写得浅直晓白。读李商隐的诗,晦涩又朦胧,叫人颇费猜疑,正所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世人欣赏李商隐的诗作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但正因为如此,“隐语”之妙给《夜雨寄北》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性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如千年前的那声夜雨,朦胧却美得深远。

    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诗词下面配文赏析评价,从内容到主题,从语言到风格等。利用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理清诗人的写作思路,明确诗中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他人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文本的自我解读,也学会了判断、借鉴他人的解读。

    【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起点,明确诗歌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

    2﹒通过知人论世,多维度地解读文本,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判断、借鉴他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并尝试写作诗歌赏析。

    【教学重点】

    明确诗歌诵读的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能够多维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借鉴他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并尝试写作诗歌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甲骨文“雨“字的写法,像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正是因为雨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才会对雨情有独钟。《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一首耐人寻味的写雨佳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赏雨。

    读诗赏雨

    (一)读眼前的文字:巴山夜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不需要齐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2﹒尝试变化朗读节奏,并根据变化进行对比,思考:节奏变了,读诗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对比吟诵。诗歌中的停顿能够给人想象、理解、感悟的空间, “未”“涨”两个单独停顿的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呢?

    ②反复吟诵。找出重复出现的字词,将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串联起来,并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期”:时间(回家的日期)

    “巴山”:地点(身处的地方)

    “夜雨”:环境(身处的环境)

    【设计意图】七言绝句一般按“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而节奏划分的依据是兼顾音节和意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朗读理解来感受整首诗的节奏和画面。

    (二)读笔下的诗情:一生苦雨

    古人善用书信传情达意,比如李白把信笺托付给明月,传达出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担忧,杜甫不顾烽火连天,用家书报了一声平安。那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什么样的深意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这封信是寄给谁的。

    1﹒一读寄妻——语浅情深

    借助注释,体会“寄北”。

    明确:“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是寄给北方的妻子的家书,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资料助读:妻子王氏出身侯门,李商隐不仅出身寒门,而且一生困顿不得志,但王氏却愿意摒弃锦衣玉食,粗茶淡饭,不离不弃。

    2﹒二读寄友——辞婉意深

    揣摩“君”和“西窗”的意思和用法,思考这封信还有可能是寄给谁的?

    明确:

    “君”:古人常用作敬辞,多用于男性,唐诗中很少用“君”来称妻子。

    “西窗”:“窗”字常常连词为“同窗”,而古人一般会将舍房西侧的房间作为书房或给客人住。

    “寄北”也有可能是寄给朋友令狐绹。

    资料助读: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是李商隐的恩师,他不仅精心教授写文章的要诀,还允许李商隐在令狐家自由进出,与令狐家的公子们结交优游、攻读食宿,李商隐与老二令狐绹的关系最好,令狐绹曾帮李商隐几出援手,其中李商隐登进士弟,靠的就是令狐绹的举荐之力。李商隐一生用于交际的诗作,写给令狐绹的最多。

    诗人滞留巴蜀,不知何时能返回长安,孤独郁闷,此时写信给令狐绹,用“西窗”拉近彼此的距离,用青少年的回忆打动对方,使对方也动情于往昔的情谊,目的就是希望令狐绹能再次出手相助,让他早日回到长安。

    3﹒三读寄己——言简愁深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封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回信的信,因为写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逝,昔日的挚友也与之反目,而这一切都源于历史事件——“牛李党争”。

    资料助读: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李商隐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而李党也认为他有牛党的背景。就这样,李商隐无可奈何地卷入牛李两党争斗中,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一生难展怀抱,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

    《夜雨寄北》中的“寄北“,不论是寄给北方的妻子或是朋友,都是实指。但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寄北“也可以是虚指,即一种情绪的寄托,对过往美好的深切怀念,而这种美好当中,既有关妻子,也有关朋友,而曾经的美好一去不复返,只能在未来的畅想中才能实现。因此,《夜雨寄北》还可以理解成是诗人写给自己的。

    资料助读: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市)。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生世的苦无法选择,经历的苦似乎只能听天由命。因此,这场夜雨也是李商隐一生的苦雨的写照。请同学带着对李商隐凄苦一生的理解和安慰再读《夜雨寄北》。

    【设计意图】李商隐作诗擅用比兴、典故,深于象征暗示,叫人颇费猜疑,但“隐语”之妙恰好给《夜雨寄北》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能够更好地读出诗歌的味道。

    (三)读言外的诗意:千年凄雨

    毕飞宇说《夜雨寄北》里的那场秋雨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雨。这场雨,从李商隐思念亲友的那个夜晚开始,千百年来,让每一个读诗的人,让每一颗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沥沥的柔软和潮湿。

    君问归期未有期:收到来信的过去时,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下回信的现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团聚的未来时,

    却话巴山夜雨时:未来时中嵌套现在时(未来相聚中谈论写信的这个夜晚)。

    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和深邃感,造就了《夜雨寄北》不朽的艺术价值,正如诗歌下面的赏析所言。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下面的文字赏析,圈点勾画出你认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既要有对诗歌文本的自我解读,也要学会判断、借鉴他人的解读。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统一在诗词下面配文赏析评价,从内容到主题,从语言到风格等。老师可以借“文”发挥,捕捉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闪光点。

    课堂小结

    时光流转,我们不可能当面问一问李商隐,《夜雨寄北》到底是写给谁的。但是这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而且还将继续感动着。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对诗歌进行审美鉴赏与解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夜雨寄北》这场漫长的秋雨早已浸润人心,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希望同学们能经常诵读古典诗词,用文化传承的心来点亮前行的路!因为,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诗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整首诗歌。

    2﹒回顾课堂内容,仿照书本上的诗歌鉴赏部分内容,自选角度,尝试给《夜雨寄北》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要求200字左右。

  • 《共剪西窗烛》
  • 突然想到李商隐,想到他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夜,他乡,孤身一人;雨很大,池水涨满,羁旅他乡,久未归,夜雨滂沱,听雨独坐。没有比这更让人深感孤独无助的理由了。然在这百无聊赖之际,中送炭的一丝暖意来自远方,那就是妻子一声何时归家的问候。就索性坐下来吧,趁着这滂沱的夜雨,趁着这无助的归乡之意和相思之苦,长气轻舒,写给远方殷切企盼的妻。

    你问我何时归来,爱妻啊,在这漂泊不定的行程中,我也不知道何时才是我的归期。今夜,巴山夜雨滂沱,应当涨满秋池了吧。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与你共坐西窗、剪烛夜谈呢?想必那时,回想今夜巴山连绵的夜雨,回想你我天涯海角的相思,该有几多欣喜、几多温馨啊。

    “悲莫悲兮生别离。”因离别而生悲情古已有之,王维渭城“更尽一杯酒”的留念,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宽慰以及高适“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我慰藉,无不让人体会到别时的悲意和别后的凄楚。但李商隐应当是幸福的,漂泊不定的仕途、客居他乡的无奈纵然让他身心俱疲,无助之时爱妻的一丝暖暖的问候,却足以洗净一个有志男人的一身疲惫,足以慰藉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的男人容易受伤的心。古时出行,舟车劳顿,千山万水让身居两地的夫妻杳无音,山重水复阻隔了相爱之人,然却阻隔不了两个人的心心相依。

    有句话说:男人靠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世界。其实,男人与女人之间,本不存在征服的话题,不过是两颗真挚的心碰撞在一起,产生恒久的火罢了。男人甘愿漂泊的意义何在?是心有所归。羡慕李商隐不是无端的,从他所创作出的爱情诗,不难发现,他是重情的、钟情的,“春蚕到死”、“蜡炬成灰”不是凭空说教。史料说,李商隐的爱妻王氏,是其为官时顶头上司的爱女,上司欣赏其才,把自己的千金许配给了他。从此,伉俪情深,恩恩爱爱,一起走过了幸福的12年。李商隐是幸福的,其妻王氏,秀丽温和体贴入微,最懂男人的心。一个男人的一生理应轰轰烈烈,纵使驰骋沙场,肝胆俱裂也在所不辞,然一个男人的内心却未必如此。一个男人需要什么,在他即将出门远行,提前准备的小小的行囊会让他感觉到长久的关怀;旅途劳累,一个归家的问候足以让他留念家的温馨;在他困时、累时,一杯白开水也愈合得了他内心的空虚。男人需要的是一个习惯的、会心的微笑,一句简单而真诚的慰藉,一个可以让他停泊的港湾,一个哪怕简陋却不乏温馨的家。

    我们不可能回到李商隐时代,即使可能,也不定有他的幸福。有了全球通的信号,“天之涯,地之角”早被冷落在词典里;“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已不再是阻隔。信息让距离近了,心却远了。共剪西窗烛的美梦,我想,只能定格在李商隐的诗歌和我的想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