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与冬青,郁郁自成列;其根贯石罅,横逸相纠结。”虽然没有冬青与山间小道,但这句诗却能很贴切地描绘出校园里路旁的景象。绿油油的一株株黄杨,整齐地码出一道矮矮的城墙,像一条翡翠腰带系在绿化带上。它们的枝交互错杂,叶繁密茂盛,让人竟分不清哪一片叶属于哪一株黄杨。
黄杨对它所处的位置很不挑剔,别的植物能长,它能长;别的植物长不了,它也能长。因为这一点,低矮的黄杨被挤到了贴近路的两旁。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每次行走在校园里,都被它们所吸引。
黄杨的叶子小而圆,呈绿色,而且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细心留神才能发现这些绿的不同:春天,万物复苏,黄杨也拼命地长,努力舒展开柔嫩淡绿的新叶;夏天,绿树成荫,虽不能为校园添一抹浓荫,黄杨也尽自己的一份力,用已经变得繁密墨绿的厚叶,为流浪的小猫小狗搭起临时的家(我曾亲眼见过松林书院的黄杨里有猫窜出来);到了深秋,各种树开始落叶,黄杨则努力保持它泛黄的老叶不掉落;寒冬,它和比它高的青松一同与冷风作斗争,只是有些叶已蜷缩枯萎,但黄杨不在乎——毕竟来年春天新叶又会长出来!一年四季都在拼搏,这是怎样一种生命的动力,灵魂的驱使!恰如青春的热血,挥洒在校园里。
它们是灌木,生来低矮,长得慢,所以别称“千年矮”。可这并不能限制它无限的生命力!我曾见过对黄杨的修建,园艺工人们拿着大型剪具,伴随着嗡嗡声,把黄杨修建得方方正正。我当时暗想,何时黄杨才能再长得枝繁叶茂。不料第二天再经过它们时,已有坚挺向上的新叶萌出。不光要战胜自然的力量,还要克服人为的修剪。黄杨没有退缩过,只是努力地迸出新叶,展示着生命与青春的力量。
上学的路上,去操场的路上,去食堂的路上,放学的路上,与朋友们欢快地聊天嬉笑。黄杨陪着我们,它们的叶朝上,仿佛注视着我们;它们的枝紧密交织,仿佛也在欢快地低语。黄杨与我们真的很像!原来吸引我的不仅是黄杨美的绿色,更是它坚韧努力的性格。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富有生命力的青春不是很像吗?黄杨都拼尽全力地保持叶绿,青春年少的我们不更应该努力吗?
下次上学再见到路边黄杨对你微笑时,想想它们正在为它们的青春燃烧不灭的火,你也该有种斗志昂扬的冲动,接下来的一天伴随青春独有的不服输的任性,永不言弃!
从黄杨大道东转人村口,首先进人人们视线的是一棵古老大榕树,宽广的树冠,盘绕交错的树根和榕荫下几张平滑的石凳,这就是斗门镇八甲乡赤水坑村一线颇具特色的风景。
说起赤水坑村的来历,可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悲惨故事。几百年前,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反清,官军以“海贼狂撅”为由,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庄稼人眷恋故土不肯离开,清总兵班际盛便在此地大开杀戒。刹时间,黄杨山杜鹃哀啼,八甲乡血水难分。从此,村庄改名为赤水坑。在那充满血和泪的岁月里,为了跳出苦海,八甲村民纷纷流落异国他乡,不少人妻离子散、流离失所。
解放后,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经过多年来艰苦奋斗的创业,如今的赤水坑村,山依然是那座黛色的山,水依然是那道清澈的水,却已今非昔比,焕然一新。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干部的带领下,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摆脱了贫穷的捆缚,拓开了致富之门,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并正在向农村城市化迈进。
一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庄,一座古色古香、刻有图案饰纹的建筑物“莫氏祠堂”与斜向相对的古榕相映相照,衬托出村庄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
以前,村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困生活,劳碌耕作只为日求三餐饱、夜求一宿暖。电话、摩托车、空调机这些高档设备是村民连作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高级家私、电器也成为村民痴心妄想的奢望。如今不同了,现在的赤水坑,村容整洁美观,还真有城市味道。
只见一幢幢楼房住宅整整齐齐成行成队,豪华气派的装修,布置优雅的家居,手提电话、住宅电话、空调、录像、摩托车等现代化的设备已相当普通。村民告别了陋房破屋、饥寒交迫的贫困日子,过上了安定平稳的生活。有几户数年前搬迁到县城和江门地区的村民,今天,自愿放弃城市生活,迁回村里安居。
近几年,在村党支部、村干部的率领下,大搞科技兴农,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改用“抛秧”技术耕种,获得水稻丰收。村民依靠科学种植蔬菜水果,家家户户五谷丰登果园飘香。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利用本地交通方便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靠近黄杨大道路段兴建商铺,经营者纷至沓来,往日萧条冷落、宁静死寂的村庄顿时热闹起来,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村党支部又用各种优惠方法,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很快,螺丝厂和模型飞机厂相继在黄杨大道路段落成投产。还有多块土地的利用正在协商之中。村民们欢欣鼓舞、喜气洋洋。每年年终,村民可以从企业的利润中获得一笔可观的红利。村委会设置老人活动中心,逢年过节,给老人赠物送钱。老人们个个笑逐颜开、欢天喜地,欢庆自己托共产党的福有了幸福的晚年。
晚上,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村里一排水银路灯高高亮起,银光闪闪,把整个赤水坑村照得一片通明。每晚,“莫氏祠堂”成了村民消遣娱乐的场所。可以容纳200人的大祠堂灯火齐明,劳碌了一天的村民在这里可以尽情舒展轻松;聊天、下棋、玩牌、麻将、电视、录像、读报,任君选择。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充实了村民的生活。
在赤水坑村,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作为历史巨变的见证者、现已89岁高龄的莫松老爷爷,每当细诉起村里往日今昔的生活,常常热泪盈眶地对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新农村。”
是啊!目睹赤水坑村这几年来,在村党支部和村于部的带领下,由穷变富的兴旺与发展,真是令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虽然,赤水坑至今还是一条普通的小村,她远远不能与南海、番禺、顺德、东莞等地的开发区相比,但是,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只要赤水坑人民自强不息,敢于挑战未来,有坚强的村党支部、村委会作为战斗保垒,赤水坑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