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一种平凡的食物,历史悠久,味道鲜美,我喜欢极了。
粥的做法很简单,可以搭配的食材也很丰富。它的种类很多,其中我最喜欢吃的是香喷喷的香菇滑鸡粥。制作这种粥需要水、大米、鸡肉、香菇、葱还有番茄,把它们加在一起,放进锅里熬几小时,就成了。味道鲜美、清淡,这便是它的特点。
记得有一次,我的心情很不好,考试考砸了,回家的路上偏偏雨还下得特别大,使我的心情更惆怅了。
走到家门口,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吱呀——”门开了,只见妈妈满脸笑容,我走进屋里,准备做作业时,隐约闻到了一股令我心旷神怡的香味。我猛地跳起,冲进饭厅。哇,一碗白白的、香香的粥带着几丝热气,摆在饭桌上。我阴郁的心灵仿佛被照亮了。
我冲到餐桌前,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不一会儿,一碗粥就被我吃完了。我朝妈妈嚷着:“妈妈,还有吗?我还要!”妈妈又去给我盛了一碗。一口下去,香菇和鸡肉滑滑嫩嫩,刚入嘴就融化了似的,米饭十分香甜,好吃极了。
两碗粥吃完了,我撑得直打饱嗝,满嘴流香。
吃完了粥,我的心情也好多了,忘了刚才的烦恼。身上也不知不觉温暖了许多。
家里吃粥,餐桌上常会有一碟炒花生米,一口粥就着一颗花生米,米的软糯香甜,加上花生米的酥脆咸香,缓缓地充斥着口腔,调动着你的味蕾,顿感美妙。忽然想起老家的田间,现在正是花生熟透的季节。
每年这个时候,姥姥、姥爷都少不了要回一趟儿老家,他们心底最惦记的就是那花生地。
仲秋时节,太阳正当头。庄稼地里已经有不少农人了。姥爷这片地边儿上堆上了还沾着泥土的花生,姥姥带着我把这些还染着泥土气息的花生从秧苗上清理干净。姥姥比姥爷大上几岁,身体也很强壮。田地里的活儿姥姥干起来丝毫不比姥爷费劲儿。农忙的时候,姥姥和姥爷时常忙得总在田里,田里除了花生还有其他农作物,一家的生计这里占了大半。田地里姥姥、姥爷分工合作,锄起锄落,点豆种苗,春种秋收。他们的手变得粗糙黝黑,皮肤干燥甚至开裂,汗衫湿透了一件又一件,辛勤劳作养大了家里的三个闺女。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他们也守了那块地几十年。每年都会有洗干净了泥土、晒干了的花生从老家寄到我家。妈妈就会拉着小板凳坐上一下午,剥下花生壳,把花生米一粒粒堆在盘子里。
剥了壳的花生米也有许多种做法,炒花生米是妈妈最常做的菜式。出锅的花生撒上盐,端上桌时还“嗤嗤”地响着。姥姥、姥爷种的花生,由他们的女儿——我的妈妈炒出来,最后聚在圆圆的餐盘中,端上餐桌,不管吃了多少次,妈妈总免不了感叹一句:
“还是那个味道。过几天接你姥姥和姥爷来咱家过冬。”
我过去不喜欢吃粥,尤其是白粥,对那一团团私私稠稠的东西实在没什么好感;吃粥的时候又没什么配菜,味道淡极了。每当寒暑假的时候,姥姥为了省时间,早餐和午餐通常就用白粥来解决。那时的我觉得几乎是在受罪,每天都难以下咽,对粥的印象就更差了。
直到有一次生病发烧时,所有的山珍海味在一夜间都失去了吸引力,一切的味觉都消失了。可也就在那一刻,平日令我反胃的白粥居然成了最可口的佳肴。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实在没有什么比清淡的白粥更好下咽了。我当时才猛然意识到,在中国这片历史悠久的黄土地上,经历过粮食短缺的日子不胜枚举,这期间人们吃的粥也许比饭还要多吧。粥这种最朴素、最不奢侈、最平凡的食物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正由于它那么的不起眼,我们也常忽略它的价值所在。
此后我对粥的态度彻底改变,不只白粥,也尝试喜欢别的口味。于是我渐渐习惯了皮蛋、洋葱、橄榄菜的味道。后来回国探亲时,也就盼望能吃一碗家乡特有的白粥来缅怀以往的日子。其实在我们这个食物和营养过剩的时代,无油无脂肪的白粥能在大鱼大肉之间清理肠胃,其功效可说是不下于减肥餐,而且制作简单方便。
因此,如果某天你吃腻了天下所有的山珍海味,觉得一切都无法引起你的食欲的话,不妨细细品味一碗粥吧!也许它会让你对人生有新的体会,有如梦初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