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回寝,见两生辩师。不解,问其故。
一生曰:“善哉,吾之郑师,高明之至,诲生严谨,堪称明师。”
另一生曰:“善哉,吴师慈眉善目,诲之吾等皆和善。”
一生又曰:“郑师幽默风趣,课间与吾等嬉戏,亲如一家。”
另一生又曰:“吴师心细如发,敦敦教导,似润物无声。”
一生复曰:“郑师多知也!”
另一生复曰:“吴师颜值高矣!”……
两生喋喋不休,半晌,尚不能决也。
俄顷,一生过而问其故。听之,拊掌大笑,曰:“为师者,俱授吾等知识,风格不同而已,何辩之有?”
双生花,一株两生,两朵花儿借助同样的根系根植于土壤,吸收养分,沐浴阳光和雨露。她在接受大自然的馈赠的同时向着大自然展现着自己的美。两朵花儿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但她们也是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表现。而人文与科学莫不如此,她们像双生花一样,绚烂了一片土地。
人文与科学都基于生活。就仿佛花儿要生长,就必须有养分的供给一样,生活就是她们的基础。如果没有生活作为前提,一切都是空谈。人文立足于生活,才有了曹操“日月之星,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伟大,他目睹诸侯割据混乱,胸怀大志,终成一代枭雄;人文立足于生活,才有了鲁迅“寄意寒轩星寂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他一笔为刃,划开黑暗的社会现实,戳醒人们麻木的神经,成为不朽的民族脊梁······人文立足于生活,才能使所思所感所述更真切感人。同样,科学源于生活。正因为科学源于生活,瓦特凭烧水壶的壶盖的跳动改良了蒸汽机,从而推动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因为科学源于生活,奥斯特因为一次偶然的实验发现,探寻到了电与磁的关系,从而打开了电磁学原本黑暗的大门······科学源于生活,才让发明创造真正服务于人类。人文和科学有着相同的基础,这就注定她们像双生花一样,彼此密不可分。
人文和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当年,梁启超的一篇《少年中国说》激起了此后一代代青少年奋进向前,为着“少年帝国”而努力,可谓震动了原本腐朽封建的旧中国;当年,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推动了电力在社会生活中的更为广泛的应用,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了基础。而如今,一篇网络博客就可以引发广泛关注,成为人们的饭后谈资;如今,乔布斯的苹果手机腾空出世之后,立即引发了手机界的革命,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文和科学都有着无法想象的影响力,可谓旗鼓相当。人文和科学都有着如此的“魔力,就像双生花一样,相映生辉。
人文与科学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比如,无边无际的哲学思想的光辉曾指引着化学家们探索未知的领域,而科学界新的成就也激发了人们的创作欲望。她们仿佛双生花一样,其中一朵花儿轻微摇曳,另一朵花儿也会随之起舞。
人文与科学都不可或缺。人文若是从生活中消失,那么世间的一切感情也会黯淡几分,人们的内心也会少几分善良、欢愉、怜悯、同情等等,人们也不会对于科学有太多热情;科学若是不复存在,那么人类就会依旧停留在野蛮时代,人们也许会在黑暗中艰难摸索而找不到出路。人们心中如同死灰,也不会写出多少饱蘸感情的诗与文章。人文与科学就如同双生花一样,其中任何一朵花儿枯萎凋败,另一朵花儿也不会存活太久,哪怕另一朵花儿一开始开得多么美丽娇艳。
······
既然双生花需要两朵花儿共同绽放才能被人们所惊叹和赞美,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既需要人文情怀的光辉时时照耀,又需要科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样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不会失去平衡与和谐之美。
愿人文与科学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携手并进,共同绚烂整个生活!
许多东西,越是渴望,就越是得不到。
很多时候明明已经很接近,近到伸手就能触及,却因为某个瞬间的犹疑,某一刹那的颤抖,所追寻的梦境,便如冰碎,消失在指尖。也不是火焰灼烧般全部湮灭,只是,永远不够完美。
幸亏人心柔韧,如草梗花茎般易弯难折,我们一次次地重新起飞,一次次地追求完美,心底却明白,所谓纯粹的成败,纯粹的黑白,是多么的飘渺。那是在童话里也难以实现的一个梦境呵!只为了这个梦境,我们不断地坚持又从未停止过犹豫,固守着自己却不得已随命运旋转。理智,感情,似是故意地在心中每个柔软的角落碰撞,让人为难,让人心疼。
常道情理之中,那么,当情理相悖时,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情与理,终纠结为一朵两生花,旋然开放。
为着心安,我们亲手为自己打造了各种框子,道德,法律,无论那看上去是镶了宝石的铁栏,还是欲分仍连的雕花屏风,每一样都以束缚为法,代表了公平公正。我们笨拙地模仿着自然,创造着关于自我的春夏秋冬,然而人毕竟不是自然,自然对花木有情无义,人与人却是情深义重,或许那冥冥之中的力量也会有泪水,只是它足以承受花零叶落,蜂蝶俱寂,而人的灵魂与之相比,太过脆弱。
几乎每个被送上审判席的人都有自己的苦衷,然而在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面前,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他们逃过惩罚。很多时候,尤其对他们的亲人来说,现实残酷得令人不忍,但再不忍,也要面对。
在秋风残阳里,望一只蜂儿,挣了又挣,由蠕动到抽搐,终于无声无息,败于自然的法则,旁观的同样斜阳里的我们,会作何感想?
在十丈红尘间,望一个孩子,逐渐长大,误入歧途,灰暗的阴霾侵入他明净的眼光,最终再也抹不掉,洗不去,永远湿了幼时的嫩白。作为依旧无力的旁观者,我们,又作何感想?
也只能是一叹。
这是两生花冷冷的一瓣,艳丽得残忍,却不可或缺。
另一半是暖暖的情,很多时候,他是我们作为人而生活下去的主要原因。但当一切都沉入感情的湖泊,眼泪与伤痛又同样不可避免。理解所有人的人往往不能理解自己,关爱所有人的人最容易委屈的也是自己,这种人高尚却活得屈辱,自认为勇敢却是真正的懦弱——一个无法照顾自己的人面对别人的喜悲,除了眼泪,又能有何作为?
冷暖两瓣,各有其娇艳风姿,最终却生作一枝。纠结到相容,便也随了幸福的中庸。两生花,开在心房上,把每一分滑向极端的心绪拉回,拉回到简单快乐的生活中,让那些决定放过自己的人们,从完美的幻觉中解脱。蓦然发现振翅乘风的自己,脚下这条已行了一程的路,其实也可能通向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