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史料里评价他,说他性格急躁、空有狼子野心,有人说他如果逃到江南,也能与大顺南北对峙,有说他迂的,有说他愚昧的,更有人指责他是昏君。这些我都深信不疑。
直到我遇见了那一棵树。
那年我来到北京,春意正浓,鸟语花香,数不尽的琼楼玉宇,所有的建筑都在诉说自己百年的历史,回忆昔日的繁荣。我注意到,诺大的紫禁城里有一棵粗壮的、造型别致的老树,只见那儿坐着一位手执蒲扇的老者。
我来到他身边,正想问他这树有何意义,能种在紫禁城,他像是看透了我心思那般,说:“这是明朝时一位皇帝的归宿之地”,不用说,一定是崇祯皇帝,“那也是我最敬佩、最喜爱的皇帝。”,他语气坚定,我立即与他进行辩论,当然,都是史料中所评价的,老人突然与我辩论,我们好像在做一件悠闲的事。辩了许久,我洋洋得意地说:“哈!我说的都是正史中所著的,他就是个空有野心而无用的政治家!”他叹了口气,我正准备接受他的赞扬时,他小声嘟囔着:“可是,他从来也没有退缩过,并没离开。”
是啊,他并没有离开!并没有退缩!“可是……”正当我准备继续与老人展开辩论时,一阵风吹过,老歪脖子树依旧那么别扭,只是我的思想一瞬间清空了,只剩下一段年代久远的画面在我面前展示出来。
一群农民,现在来说是一群强盗,他们如狼似虎地盯着北京城的财富。大臣们有主张割地求和南下迁都的,也有主张投降的,迁都尚有一线生机?且不论能否安保,独居江南一隅又有何机会收复北方的失土呢?历史上有许多“安乐侯”,选择了就可以不愁吃穿的生活,只是需要在败局已定之中投降。城外已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他似乎下定了决心,不安保、不投降。
他做出了中国上百个君主都不敢做的事。
只见他用剪刀剪去了长发,长发遮脸,金冠御下,他来到了皇林,他只带了三样东西:纸,白绫与凳子,他左顾右盼,神色淡定,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他找到了一株大槐树,用手用力地握住了树干,似乎在说些什么,也许是在哀叹自己的命运,又也许是在宣告自己的死亡,然后,他成了中国皇帝唯一一个与国家共存亡的。也许这就是气节,一种“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这一点都不愚昧。
老歪脖子树上掉落的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微风一起想让我认清现实,历史究竟是怎样呢?没人知道,老人似乎等了我很久,慢慢地说:“崇祯不肯迁都的原因,不肯偷生的原因,自己慢慢去找吧。”黄昏已至,红霞照得老歪脖子树更加静穆,看起来没有那么别扭了,就像一个牧师在庄严祷告……
时至今日,我依旧无法说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却从他那儿学到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更从崇祯身上学到了两种不可或缺的品质,一个叫气节,一个叫勇气。
老歪脖子树,自挂东南枝。
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把一个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了自撰的对联一副: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一时京城士人大哗,洪承畴后来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早上,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洪承看着也是无可奈何。
这年,正好洪承畴60生日,这一天洪府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正这时忽然闯进来一个披麻带孝的人,人们看时却是洪经略的门生,到大厅之后号啕大哭,边哭边大声朗读当年崇祯祭洪诔文,一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洪承畴被弄得无地自容,那门生哭罢,把手中一副对联在桌上摊开,扬长而去,大家偷眼看那对联,见上面写的是:
史鉴流传真可法 洪恩未报反成仇
上联嵌抗清名将史可法姓名,下联“成仇”谐音“承畴”,一褒一贬,跃然纸上,洪承畴面红耳赤,呆若木鸡。
洪承畴以先朝重臣降清,又死心塌地做了清廷鹰太,连他的家乡人也很看不起他,他致仕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一年“谷雨”日,他寂寞难耐,拉了一位氏族弟子下棋,洪承畴难得高兴,棋子下得很顺手,一时想起今日谷雨,便拈须吟道:
一局妙棋, 今日几乎忘谷雨!
他那位小辈把他看看,缓缓对道: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
洪承畴听了,一张脸胀得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