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是中国福州特有的节日,也被称为“后九节”或“送穷节‘。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庆祝,是福州人非常重视的一个节日。
拗九节的由来是源自目莲戏中的目莲救母。目莲探视在地狱里的母亲,但每次送食物都被狱卒拦下,于是目莲用红枣,糯米,荸荠,红糖,花生,桂圆,红豆等食材煮成粥,带给母亲吃。狱卒从未见过这样黑乎乎的粥,便问这是什么?目莲说,这是“拗垢粥”,福州方言中的拗垢,就是肮脏的意思。狱卒信以为真,才让其母食用。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日,目莲的母亲这年也正好是29岁,闽俗中29称为后九,又因为这粥很黑,就称为拗九粥,这天就叫做拗九节了。
中午妈妈在家中用红枣,糯米等东西做成了一碗粥,这粥香气扑鼻,营养健康,这就是拗九粥。我们吃完粥,还要送一碗粥去奶奶家,原来拗九节又叫做孝顺节,送粥给长辈,是孝亲的表现。
等我回来的时候,妈妈已经把家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把垃圾都堆在了墙角,我好奇地问这是干什么呀?妈妈边抹汗边回答,拗九节这一天,穷神会来,我们要把穷神送走,这些都是送穷神的仪式。
听着目莲救母的故事,吃着甜甜的熬九粥送走穷神,还体会到了孝亲的温情,这就是我家乡的节日——拗九节。
拗九节,是福州特有的节日,闽俗中,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二十九称为“后九”,所以拗九节又称为后九节。拗九节也是福州人十分重视的节日。
拗九节的故事源自“目连救母”的典故。目连每每带饭去监狱看母亲,都会被狱卒给拦下。于是目连用红豆,糯米、花生、桂圆、黑芝麻等煮成粥。狱卒问:“这是什么?” 目连说:“拗九粥。"拗九在福州话中是“肮脏”的意思,狱卒信以为真,就让目连送进去给他的母亲吃。
在拗九节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做拗九粥,妈妈在锅中加入红豆,糯米等做出拗九粥。做完后还让我端一碗给对面的89高龄的老奶奶。原来拗九节又叫作孝亲节,将拗九粥分享给老人是寓意他们平安,幸福快乐。看着老奶奶脸上慈祥的笑容,我心里一阵暖暖的。
拗九节妈妈带着我们全家里里外外地打扫卫生。我们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拖地,一会儿又洗卫生间……忙得支不开手。我们又见妈妈将所有扫出来的脏东西、废弃物品全部装在垃圾袋里,放在墙角准备扔掉。好奇的我便问:“妈妈为什么把垃圾袋放在角落里?”爸爸说:“是因为我们要送穷神,把垃圾放在角落,就表示送走穷神了。”
我一边回味着暖暖的拗九粥,一边听着爸爸讲关于拗九节的又一个典故,我觉得今天时刻充满了温情,也明白了孝顺的快乐。
春节过后,桃花刚吐花蕊时,拗九节就来到了。每到这个节日,我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吃拗九粥。
拗九节的活动都在晚上举行, 这时妈妈叫我过来打扫卫生,我疑惑地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要打扫卫生,不是春节时才要大扫除吗?”
妈妈说:“春节和熬酒节都要大扫除,因为拗九节有送“穷神” 的习俗,有把垃圾堆放在墙角的仪式 。”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我说:“ 把这碗拗九粥端给你的奶奶吃。” 我把拗九粥端给奶奶,奶奶微微一 笑,就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大声地说: “真甜!”之后,妈妈对我说:“你也要喝点拗九粥。”
我问为什么呀?妈妈说:“因为你的年岁逢九,也要吃拗九粥。”
我问妈妈拗九粥的由来,有什么典故吗?妈妈说:“从前,木莲的妈妈死了,关在地狱,每次目莲去送饭都被狱卒给阻挡,有一天目莲把糯米、葶荠、红豆、红枣,花 生、红糖、桂圆、黑芝麻,这些材料混合在一起,狱卒看见了这黑黑的脏脏的粥,就直接让他拿给他的母亲吃了。”
在这个特别有意义的节日里,我心里很感动。
在我的家乡,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拗九节。为什么偏偏喜欢拗九节呢?不是为了玩耍,而是吃拗九粥,孝敬和感恩。吃拗九粥是福州独有的习俗,那浓稠的拗九粥,那扑面而来的香气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拗九节又叫后九节,送穷节,在每年的农历一月廿九日。
吃拗九粥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目连救母”传说。目连的母亲生前干了许多坏事,死后被送去了地狱,目连想要送吃的给母亲,可是看守母亲的妖怪却偷偷地把它吃了,目连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糯米,红糖,花生,红枣,荸荠,桂圆,红豆等谷物熬成粥,这粥乌漆嘛黑的,目连又在粥上撒了一层芝麻,看上去脏兮兮的,那妖怪见了果然不敢喝,目连的母亲终于吃上了饭,安心地离去。那天正好是农历一月廿九日,就这样便有了拗九粥的习俗。
小时候,我总盼着过拗九节,每到农历一月廿九日,总有一股甜甜的腻腻的香味将我唤醒,我连忙冲进厨房,看着妈妈熬粥。
“这粥什么时候才......"
"要午后,心急可吃不了热豆腐!“
“那......那......到时候我吃两碗,你和爸爸各吃一碗,一共四碗,行不?对不?”
“对,对。”妈妈应和着,“好了,快去房间待着吧,熬好了我自然叫你!”
于是我继续睡,梦见自己在拗九粥里畅游,游啊游,游啊游......
"琔,粥好了!“妈妈叫着。
我惊醒,迅速爬下床,一进门,便闻到了粥的味道,我兴奋得两眼放光。
我推开小汤匙,拿起大汤匙,每吃一口,都含糊不清地说一句:“好吃!”
拗九节的时候,我不能忘记拗九粥,更加不能忘记父母,长辈。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又被称为重九节和老人节,重阳节有许多习俗:登高,赏菊,秋游,吃重阳糕,插茱萸……
说到重阳节,它源于战国时期,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分为阴阳两类,阴代表着黑暗,阳代表着光明和欢乐,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两阳相重,便称之为重阳节。
今天我们的郭老师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去登山,我们的地点是神仙岭,本以为神仙岭的范围很小,直到走完全程,才发现神仙岭看似小实则挺大。一路上我们观赏了神仙岭的风景,真是美极了!我们爬上来可真费劲呐,同学们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虽然上到山顶很累,但是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寺庙,就觉得再累也是值得的。一路上妈妈给我和同学们拍了许多照片和视频,把我们美好的画面都记录下来。中途我们休息了一会,又继续朝山上走去。在路上我看见了形态各异的石头,还有渐变色的树叶:有青绿色的,有红色的,还有黄色的,好看极了。
终于到达了山顶,我们的肚子都饿得咕咕叫了,没想到郭老师想得还真周到,她从袋子里拿出了美味的零食,有面包、橘子,还有果冻等等级,同学们一个个都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饱了以后,我们开始游戏活动了,第一个环节是数字成语接龙,轮到我的时候我迅速地答上来了,我非常高兴。第二轮活动我们是组队说出描写春夏秋冬的成语,5人一组,我们这一组是说关于秋天的四字成语。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各组进行接龙,没接上来的这组就要表演节目,最后被淘汰。经过几轮激烈的比赛,最后我们这组赢了,每个同学都得到了奖品。第三个活动就是才艺展示,有朗诵古诗,有唱歌等,而我表演了我最拿手的舞蹈,我们的表演结束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都非常高兴。最后我们全班一起唱起了班歌,做起了手语操,我们在欢快的歌声中结束了这次完美的登山活动。
这次的重阳登山活动真让人难忘,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重阳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今天的重阳节,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巧妙结合,已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我国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
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民间有许多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在民间,茱萸为“避邪翁”,菊花为“延寿客”,两者结合,给重阳习俗以吉庆之兆。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据文献记载,当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我国人民对重阳佳节历来有着特殊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重阳节喜悦之情
重阳节更带给人们无数的欢歌与喜悦。诗人孟浩然就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整篇文章轻快活泼,洋溢着农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宁静和谐,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中,表现出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喜悦之情,并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赏美丽景色。
重阳节思亲之情
重阳节曾勾起无数诗人的思亲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时不禁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在两篇作品中深切表达出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令人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