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无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4 21:37:41
  • 《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
  • 同仇敌忾的成语故事

    《诗经•秦风》有一首题为《无衣》的诗,共三节,这里抄录一、二两节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襗)。•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袍,是穿在外面的战袍;泽,同“襗〔zé〕”,是穿在贴身的衬衫。于,作“往”的意思。戈、矛、戟,古代常用的主要兵器。诗的大意是这样的:怎说没有衣服。战袍、衬衫,彼此都可以共着穿。国王有令要去打仗,快把我们的兵器准备好,和你同去报仇,一起来干。

    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秦国军中的诗歌。春秋时,楚国的申包胥向秦国哭求救兵,秦哀公颇受感动,同意派兵援助的时候,念了这首诗。因此后来研究《诗经》的学者,有的就认为这是秦哀公的创作(例如明、清之间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说),但是还不能作为定论。

    不过有句成语倒确实来源于这首诗,那就是“同袍同泽”,比喻军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称部队中的同伍关系为“袍泽”。

    另一句成语“同仇敌忾〔kài〕”的“同仇”一词,也是从这首诗的“与子同仇”而来。至于“敌忾”二字的出处,则在《左传•文公四年》的一段故事里:

    卫国的宁武子聘问鲁国。鲁文公设宴款待。席间,命乐人演奏《湛〔zhàn〕露》和《彤〔tóng〕弓》两首诗歌。宁武子既不辞谢,又不賦诗回答,这按当时外交礼节来说,是很失礼的,文公叫行人(管理礼宾事务的官员)悄悄探问原因。宁武子说:“我以为那是你们的乐人为练习而演奏的呢!因这两首诗歌是天子的宴会才用的。从前诸侯在正月里进京向天子朝贺,天子设宴奏乐,赋《湛露》,以表示诸侯愿为天子效命。‘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诸侯一致抵御天子所痛恨的人,并献出了自己的功劳),这时,天子就賜给他们彤弓、彤矢(红色的弓和箭)以表彰他们,同时举行盛大宴会,而奏《彤弓》。现在我来到鲁国,是为了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我岂敢接受如此大礼而自取罪过呢!”

    宁武子这样委婉地批评了鲁国僭用天子的歌乐。原来并不是宁武子失礼,倒是鲁国严重违反了封建礼制。宁武子以上所说的话中,“敌王所忾”一语,后来缩简为“敌忾”,与 “同仇”合而为成语“同仇敌忾”。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作文950字》
  • 不平凡的日子,一定会有不平凡的人。在疫情来临时,不平凡的人用身躯筑起了一座座抗疫堡垒。可不平凡与平凡,英雄与普通人之间就多了四个字:勇敢无畏。

    疫情在那个凌晨从天而降。怀化查出一例新冠阳性,接着两例,五例……核酸检测,紧接着学校停课。我们一家宅在屋子里。爸爸妈妈对我说,他俩报了小区志愿者。“啊,外面多么危险!”我担心地说,爸爸回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我有被老爸老妈震撼到了。别看短短一句话,那可铸就老爸老妈的热血精神。

    老爸老妈清早就出门当志愿者去了。虽然我只能守在屋子里,但我的心却与所有人一样心系疫情。我把作业做完后,打开了电视。在屏幕里我看到了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正在分析今日疫情,疲倦在强撑的脸庞后窥视,白霜已悄然侵袭乌黑的头发。从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开始到2022年春,短短三年,那肉眼可见的苍老仿佛是三十年。为了这可恨的该死的疫情,无数像吴尊友这样的钢铁战士付出了太多,我不禁哽咽:您辛苦了!3月20日,一辆灵车缓缓地移动着,开始是红色,接着粉色,渐渐天灰暗了,望不见影了——白晓卉同志光荣牺牲了,她年轻的生命就因为这场无硝烟的战争而永远离开了我们。为了这场抗疫大战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内心的痛只有我们自己感知。然而毛泽东同志说过,有奋斗就会有牺牲。虽然白晓卉同志牺牲了,但她不做无谓的牺牲,她是为中国人民为华夏民族而死的。我们虽然再也看不到他们可爱的脸庞与甜美的笑容,但他们确是这个春天最美丽的风景。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着。晚上十点了,爸妈还没有回来,我知道爸妈肯定是一夜鏖战,我用手机给爸妈温馨提示:爸妈,晚上冷,注意保暖,挤时间眯会儿。我收拾好家里,走进房间睡了。第二天早上,门铃叮叮叮响起来,我用迅雷般的速度冲到房门边。门开了,眼前的爸妈与昨日清早精神抖擞出去时的样子判若两人,只见他们手扶门框,黑眼圈围绕着疲惫的眼睛,两眼毫无光彩。我心疼极了: “爸,妈,要不……过两天再去吧。”爸爸似乎又攒够了精神,依然大声回答:“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在疫情面前,我的父母只是一介普通的抗疫志愿者,没有钟南山、李兰娟、吴尊友、白晓卉他们那样伟大,但他们却一直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来保护我们这个社区安全,他们与天使同行,同样如此伟大。

    心有春光,向春而行,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自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以来,举国上下,“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气概。特别是医务工作者,他们担当起了治病救国的重任。我想说:“有你们在,全国人民心中的那盏明灯永不熄灭!”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本应该是喜庆团圆地准备过年。但是仍有坚毅的身影为这场“战疫”挺身而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1月24日,她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回,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正与病毒在赛跑。李兰娟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目光坚定地说:“我现在做好了长期在武汉奋战的准备,与医务人员共同奋斗,把病人救治工作做好,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我还没考虑过。”李兰娟院士饱含深情且又坚毅的眼神触动了我的心弦,着实是“召必回,战必胜”。

    一个突如其来的病毒疫情降临武汉,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激烈打响。84岁的钟南山院士作为当年抗击非典第一人,这一次他依然冲在了最前线。他在给出了“大家最近没有特殊的情况,就不要去武汉”的建议后,自己却依然挤上一辆前往武汉的列车,挤在餐车的一角前往疫情重灾区。他在列车上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到了医院也是直接开展了工作。您担得起一句:国士无双!2020年1月21日,“武汉肺炎”疫情爆发!随着确诊、疑似的病例不断增加,微博热搜几乎被及时更新的疫情消息刷屏,一种莫名的慌张不自觉在网络上升腾。

    这时候,钟南山院士的发言,宛若一颗定心丸。他谈如何防控,告诉大家该做什么,甚至该买什么样的口罩。他说,我们有信心非典不会重演。在钟南山院士相关的无数条留言里,我看到了一个“信”字。人们相信他,相信众志成城,注意防范,我们可以战胜新的疫情。

    为了这场疫情,无数的白衣天使在请战术上摁上了自己鲜红的手印,他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其实他们心中也害怕,也忐忑,但是他们为了保护人民的安全勇敢奔向前线,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你们的心灵如阳光般圣洁!你们是追光的人!你们是最美的逆行者!

    其实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循着前辈的路,治病救人,在死神手中抢人。但是他们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所以他们更是一群在前线抗疫的战士。加油!白衣天使,正是有了你们,才使我们心中有了这盏永不灭的灯,国家和人民等你们凯旋而归!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礼仪大国,不仅注重品行,连我们的传统服饰----汉服.也是礼仪的体现。

    汉服是我国古代传统服饰的总称,其中包括的类型繁多。如,齐胸襦裙、齐腰襦裙、明立领、唐圆领等等。这些不仅是传统服饰,更是我们华夏民族文明的一种体现。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步入近现代社会,这些传统的服饰也渐渐的被人们所遗忘。到了21世纪一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想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汉服之美,于是就出现了第一批复兴汉服的人。他们为我们的传统民族服饰的复兴,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的努力。从宣传、科普,再到改版、开店设计、穿着汉服走上街头……他们为此付出了太多。被质疑被冷落,被异样的目光看待……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

    2016年,我有幸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套汉服。当我穿着汉服上街时,吸引了很多人的眼光,但大部分人的目光都是怪异的,不理解的。许多人在我背后小声议论的不是关于汉服,而是在议论我。有些人觉得我是去拍戏的演员,也有些人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我是穿越回来,甚至有些人认为我穿的是韩服,连汉服都不认识。路人的种种行为让我感到很可笑,也很心寒。也是因为那一次的经历,更加坚定了我要复兴汉服的决心。无论是在家里,学校里,还是网络上,我都会给那些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科普汉服文化,告诉他们要复兴我们的传统服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地,我身边的汉服爱好者也多了起来。

    现在热爱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我们的同胞,许多海外的友人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同袍”。网络上的汉服店也越来越多,他们所设计出的汉服也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优点。线下的实体店也一家接着一家,人们购买汉服的数量也逐年上升。现在,在路上遇见同袍已经成为平常不过的事了。随着汉服的复兴,每年国内有关汉服的节日也接踵而至。如,花朝节、西塘汉服文化周、中国华服日等等。许多同袍不仅在国内宣传汉服,他们还去到了国外。在异国他乡,穿着汉服进行科普宣传,也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对汉服的热爱。

    未来,同袍们会越来越多。但我希望,这些同袍们都是懂汉服,爱汉服,想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盲目跟风。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方面,我们与日本还相差甚远。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迎来一个专属于汉服的法定节假日。在那天,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穿着汉服在大街小巷游玩,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喝彩。我也相信,我们华夏文明会被世界人民所喜爱。

    汉服的复兴,离不开我们每个华夏儿女。我们的汉服不只是一件衣服,它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我们要弘扬我们的礼仪,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要提高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善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汉服的复兴,任重而道远,与君共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