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大地上,人们喜欢将大米磨成粉后制成的食物,几乎统称为“粿”。以米浆为原材料的糕粿也不例外。又因其被切成的形状如糕点一般,因此多了个“糕”字当头。可这小小的一盘糕粿,却引发了一件令我刻骨铭心的事。
他,是一位糕粿师傅。他每天清早四五点便要起床,准备所有材料,他已经六十多岁了,头发是那么花白,满面春风,每天都是满面大汗,不用说,他流的汗水应该比米浆原料都多。
那一天,天黑沉了下来,我与爸爸、妈妈在小公园寻找着美食。一股扑鼻的香味传入了我的鼻子里,“是糕粿,我好多年没吃过了”我激动地叫了起来。
我们步入他的小店中,他的小店虽小可人特别多。我们快吃完时,几位卫生局的叔叔走了进来,声称要检查卫生,把我们都赶了出来,老爷爷也无奈不收我们与其他顾客的钱,笑着说:“下次来再收钱。”我们也就走了。
几个月后,爸爸又提起此事,说道再去吃一盘糕粿。
可那间糕粿铺,或许因城市改造而消失于小公园,或许是迁了地址、搬了店铺,我们找不到他。
正在我们要回去时,在小公园的尽头看到了老爷爷,正好他只卖剩一份糕粿,我们买了下来,这一盘糕粿特别的好吃、特别香!
一份看似朴素无华的炒糕粿,虽没有过多修饰,却能在其中尝到层出不穷的中感来。从磨浆到炒粿上桌,每道繁复的制作工序背后,是潮汕人对美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