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重拾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就书名来理解: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捡起,喻指重拾往事,旧事重提。我重拾这本书,发现对里面的许多篇章,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是不是也算与“朝花夕拾”应景了。
读《父亲的病》,以前我只是觉得鲁迅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就不治身亡,挺可怜的,从不曾思考他为何不惜笔墨,去描写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以前我只是觉得这些“名医”开的药方特别,更神奇的是那稀奇古怪的药引,什么“败鼓皮丸”“原配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从不曾思考鲁迅的父亲是被这些庸医耽误了病情而死;以前只是觉得鲁迅因为父亲的死,而自责,从不曾思考在鲁迅的眼中,这些所谓的“神医”,他们都是“庸医”,中医是落后的,愚昧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的,西医代表了更科学更先进。他讽刺两位“名医”各种可笑的行为,他讽刺他们“出诊费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一次次的加码,高昂的价格,却是故弄玄虚、草菅人命,他讽刺他们在察觉到病人时日不多时,还在叫嚷着“医能医病,不能医命”来推卸责任。他讽刺“那个名医”实名“姚芝仙”,但他的医术却与他的名字完全不符,而陈莲河先生则为“何廉臣”,更是颠倒是非,胡乱用药。鲁迅带着父亲死去的悲伤与立志学医的决心,年少的鲁迅前往日本留学。发誓要用西医改变中国医学的落后。这才有了后面的《藤野先生》。
我突发奇想:“中医”PK“西医”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头疼脑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像我,咳嗽,喝“肺力咳”;发烧,吃“美林”;如果有病毒感染,白细胞特别高,那就得上医院打点滴。不过,今年春天的时候,我的了流感,吃了各种药,治了一个月,还在咳嗽。后来,妈妈听了一个朋友的推荐,带我去看中医,那个中医师为我刮痧,推拿,一天大好,三天痊愈。不止如此,因为我脾虚,医生又给我开了一剂食补药方,来调理。食材虽不珍贵,都是平常的山药,小米。但却十分有效。半年过去,我的脾胃有了极大的改善。原本瘦小的身子也变得强壮了许多。这不禁让我想到,神医华佗、扁鹊,上古时期的轩辕歧伯,他们的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当然,这些肯定不会是鲁迅笔下的“神医”,也不会是“学艺不精半吊子的中医大夫”,更不会是“打着中医旗号卖些反正吃不死人的药的骗子”。
其实,中医和西医,只是两种从不同的角度去治疗病症,他们各有千秋,西医着眼微观,注重当下,腿痛医腿,手痛医手,但是,“是药三分毒”,西药的副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西医也不是万能的,俗话说“治标不治本”,而且目前还有很多绝症西医无法治疗。而中医治病求本,着眼全局,整体论治。在治病救人这件事上,要根据病人的情况,对症下药,有当下,有将来,中西医结合。因而,如果问我“中医”PK“西医”如何?我的回答是:中西医没有好坏,没有谁更胜一筹,或更先进科学,若要有的话,医生的水平有好坏,有更胜一筹,更先进科学。它们都是经过时间历史验证的医学,都是优秀的。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把“‘中医’PK‘西医’如何”这个问题抛给鲁迅先生,相信像战士一样的鲁迅先生批判的,是“庸医”,是“愚昧落后”。他以为学医能够拯救中国所以去日本学医。后来,他又弃医从文,是因为他又认识到只有从精神上唤醒中国人才能真正地拯救中国。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中医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很欣慰地看到在今天有许多人愿意传承这样的文化,但是,在支持中医发展的声音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那就是借赞扬中医来一味贬低西医。其实,中医对人类很重要,西医也代表着现代医学的智慧结晶。
有人认为在疫情期间主要是中医发挥了作用,西医对新冠肺炎基本束手无策。其实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确中医药在这次疫情当中帮助了不少患者,但要知道的是,研发疫苗还是需要西医的积极努力,而且我们国家的国产疫苗在上市推广使用以后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在半年甚至以上的时间内都保持着作用,能够帮助注射了疫苗的人抵御病毒的传播。
有些愚昧之极的人说:“西医西药是伪科学、假科学是专门骗钱的,没本事治好任何病,天天以科学为幌子骗大家的钱。”这就完全是无稽之谈了,如果每个人的疾病在西医当中都无法治疗,那么西医早就应该断绝了出路,不可能再发展下去,也不会再有人去医院里找西医看病。
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类身体的奥秘还有很多,直到如今也没有完全被揭开,能够实现健康的方式,也绝不应该只有一种。
星期四晚上,我们全校上了一节有趣的中医课——学做八段锦。
晚上七点,校会准时开始。班长打开直播频道,我们将目光集中到电视的大屏幕,大屏幕的中间写首“快乐中医课——学做八段锦”字样。
老师先放了一段八段锦给我们看,然后就开始提问了。“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这八段锦里含有什么元素?”现场里的同学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有武术的元素,有的同学们有太极的元素,老师都给予了肯定。真的是这样子,我看八段锦的动作公园里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打的太极拳有几分的相似。
“同学们,今天晚上我请来了一位体育老师来手把手教我们,悄悄告诉你们,这位老师可厉害了,他还是国家级优秀的运动员哦。”老师在我思考的时候对我们说道。听了老师的介绍,很多同学都张大了嘴,叫出声来:“哇!”是啊,有这么厉害的啊,国家级别的,我们平时还真少见。看来,今天晚上的学做八段锦肯定十分精彩。
在大家焦急又期待的目光下,一位高高瘦瘦的体育老师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他面带着微笑,微笑着对我们说道:“大家好,我是今天教大家的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八段锦。”他让我们先看一遍完整版的视频,感知一下八段锦,然后他就开始教我们。
只见那个老师目视前方,神情专注,蹲着马路,先是双手交叉呈直线,然后从肚子上缓缓向上举到头顶……我们看得入了神,手也慢慢地跟着做了起来。
突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的笑声,而且笑声越来越大,还有人指指点点,我赶紧朝大屏幕看,一下子就知道了原因。原来是因为那个老师在两手上身时,肚子从衣服里露出来了。这与一向严肃正经的老师太不相符了,我也忍不住“噗”的一声笑了出来。笑声传到了空旷的走廊,并向远处荡漾开去……
张老师赶紧拍了拍手,让大家静了下来。我们又进入专心听讲的境界,只见体育老师把手抬高,伸过头顶,然后迅速落下,随着手腿形成一个弓步。在手落下的时候用力拍向大腿。“啪”一声,声音清脆响亮。紧接着,他又把手举上来,紧贴腰部,然后再迅速利落的出拳。老师瞪大着眼睛,仿佛是一个猎人在盯着一个猎物似的。突然,他双拳往前一冲,并大声的喊:“哈!”既有力又有气势。“这一重拳打出去可不可以防身呢?”我小声说道。同桌听到了,笑着对我说:“你可以去试挡一下,就知道能不能防身了。”我回了同桌:“我才不去试呢,你要试我可以向老师推荐你啊。”同桌不吭声了。
后来,那位体育老师将八段锦完整地给我们演示了一遍,校会就在我们的笑声中结束了。学做少儿八段锦真有意思,还能养生,真是两全其美。
学习了《扁鹊治病》这篇课文后,大家对中医都很感兴趣。因为我妈妈是一名中医医生,谢老师问我愿不愿意作为“中医科普知识之中医四诊”课堂的小老师给同学们上课,我马上答应了。
回家后,我和妈妈一起准备讲课需要的课件,因为听课的是班里的同学,妈妈说:“课件得准备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才好。”说着,妈妈拿出了《中医诊断学》,在电脑上忙活起来,我在一旁帮妈妈选模板、图片,不一会儿课件在我和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了。
妈妈先给我演示了一遍,还耐心地为我讲解我不明白的地方,比如什么是“舌像”、“十问歌”是什么意思等等。从舌头也能看出一个人的身体情况,这也太神奇了!听完妈妈的解释,我学到了不少。我以为中医很深奥的,没有想到“中医四诊”的内容这么有趣!我还让妈妈教我怎么切脉,我想:明天我一定要给同学们演示怎么切脉,也当一回小中医。
妈妈为我讲解完课件内容之后,我自己练习了一遍,妈妈纠正了我说得不够好的地方。爸爸回来了,我又给爸爸讲了一遍,第二遍可流畅多了。爸爸表扬了我,我开心极了!我暗自告诉自己:明天我要好好发挥,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让同学们也了解一下中医药文化。
(小作者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和妈妈一起做课件,在班上当小老师,让我觉得很新奇,我今后一定好好努力,当好中医药文化的小宣传员!
家长感言
和孩子一起完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我们亲密合作,让我看到了很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孩子的优点,也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新的感受和体会。陪伴和言传身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课。感谢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
教师赏析
廖张岚月同学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医“望闻问切”的神奇,也让大家感受到了好家风。希望通过此活动能鼓励班上的孩子们努力学习,为将来弘扬中华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谢玲)
今年春节期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年近七旬的国医大师张伯礼爷爷,刚上任的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仝小林院士带领团队放弃和家人团聚,在大年初一奔赴武汉重灾区,入驻金银潭医院接手重症患者,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在武汉坚守了四十多天,望闻问切为患者开中药、做针灸、艾灸等治疗,为轻症患者配香囊,闲暇时带着患者们练习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术增强体质。如果我是一位中医师,我也不会惧怕传染病的危险,同样会在第一时间奔赴一线去帮助那些病人,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解除痛苦,让他们早日康复出院。
看了罗大伦博士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我了解到中国古代也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虽然疫情不断,但是我们中国的中医们还是顽强地战胜了它们,这并没有影响到我们中国人丁兴旺,人才辈出,这都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抗疫英雄——中医。在古代较早有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西汉时期的华佗,华佗发现了青嫩茵陈蒿草、甘草或者栀子,用来治疗流行性“黄疸病”和婴幼儿胎黄等疾病。明代的李时珍,还有清代的叶天士等等中医大家。他们都是为祛除瘟疫付出了心血的中医人。
中医认为人体的修复能力是很强的,祛除病邪的能力也很强。中医是在帮助我们调整身体失衡问题,让我们的身体强大起来,只要一身充满正气,病邪就会远离我们。
我长大后也想成为这样的中医,我觉得爸爸妈妈一定会支持我的。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积累知识,坚持目标,为健康中国而奋斗!
爸爸是中医,我对爸爸的职业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就有很多关于中医的问题,比如,中医是什么?中医和西医有什么区别?中医是怎样治病的……这些问题爸爸都一一解答,可是我的问题是无穷尽的,所以他就给我买了一本书叫《漫画中医》。
这本书也刚好是在我幼儿园开学的第一天他送我的,所以也被当作是开学礼物,这本书的作者是罗大伦,原名罗大中,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学博士。这本书有一整套全六册,只不过那时还小就没买这么多,只买了其中一本,那上面有一个我看不懂的字“壹”,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大写的“一”。封面上有“漫画中医”四个繁体字,底下还有一幅画,画着一个小药童穿着小肚兜,跟着一个长胡子老中医学习医术,这个小药童,大眼睛小嘴巴,长得好可爱呀!除了这幅画和书名,其它都是米白色的。
说到中医你们肯定会觉得很枯燥,很无趣,但是这套书融合了漫画的幽默元素,用鲜活生动的漫画来讲述中医的精湛深邃,化深奥晦涩为浅显易懂,变生硬解释为生动演绎。爸爸和《漫画中医》陪伴我度过了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一幅幅可爱又形象的漫画,加上爸爸的讲解,我明白了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探求病因、病性、病位。还有中医的整体观,以及何为阴阳,何为五行……爸爸还特意做了五行牌,让我们明白五行的相生相克。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更健康地生活。所以我向大家推荐《漫画中医》,希望可以让更多人感受中医、学习中医的余韵之中,品味生活的愉悦和阅读的快乐,将这古老而深邃的中医文化散播到每个人的心田。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我都舍不得借给别人,但当我得知我好朋友的梦想也是成为中医时,我就将我最心爱的《漫画中医》送给他,那样我们以后在追寻梦想的路上就可以并肩携手,共同进步。爸爸又重新给我买了一整套《漫画中医》,他要用这套书解开我心中所有的中医知识之疑惑,在这套书中我了解了经络穴位,辨认体质的方法,认识了中药材的药性和用处,还有养生方法以及关于古代名医的治病故事等等。
看到我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去看看这本书呢?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华夏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不仅能够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能通过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3月21日,停课不停学期间,东华小学生活管理处刘焕霞主任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一节生活健康教育课——《快乐的中医课——制作香囊》。
今天早上,我迫不及待的拿出妈妈几天前为我购买的中药蛊、空香囊和青蒿、艾叶、丁香、茵陈四味中药,打开视频观看这节生动有趣的中医课。
做香囊,看上去非常简单,做起来可难哪。“首先,要把要将个体较大的中药材捣碎,再陆续放入个体较小的中药材,全部……”还没等妈妈全部说完,我便插嘴:“做香囊有什么难的,可别小看我!”说完,便动手做了起来,我将药材倒入药蛊,手忙脚乱地使劲锤,一会儿功夫就锤好了,我开心地把药材倒在纸上,我一看糟糕透顶!妈妈一看皱起了眉头,叹了口气道:“制作中药香囊切忌将中药捣成粉末。”妈妈看出我沮丧的表情,说完便动手起来示范给我看。“在研碎的过程中记得查看药的状态,直到大部分成残渣状为止便可以啦!”妈妈把捣碎的药材倒出来,真的跟老师做的一样耶!“哇,妈妈真棒,看一次就能做得那么好!”我一边给妈妈鼓舞一边说“这次我一定能做好,你看着!”
“儿子,我相信你可以的!”在妈妈的鼓励下,这次我十分的认真,兴致勃勃,热情高涨,不敢有丝毫马虎。我重新倒入一份药材,按照妈妈说的一步一步把中药倒入药蛊,手握药锤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有些紧张,在妈妈耐心的指导下,功夫不负有心人,药材都成很标准的残渣状,接着我把研碎的药材倒入准备好的无纺布内胆,然后把内胆放入漂亮的香囊里,扎好绳子,非常成功!闻着那清香中略带苦涩味道的香囊,我终于开心地咧开了嘴!
以制作香囊为载体,寓教于乐,既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医知识,又学会动手实践。从这个过程中让我懂得了上课要专心,做任何事情要一步一步来,遇到困难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样一定能把问题解决好!这香喷喷的香囊中,蕴藏着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思想和中医技术。这节快乐的中医课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小学生,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的重大责任,将伟大的中医药文化知识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我家住在中医研究院西北角的白楼里。我们院经常停电。有一次停电我点燃了一支蜡烛做作业。窗外,一阵风吹过,跳动的火苗闪了几下,蜡烛油象一串断了线的珠子流下来。我停住了手中的笔,看着这燃烧着的蜡烛,想起许多许多……蜡烛在燃烧时,蜡油滴滴,火苗闪闪,无声无息地把光明送给人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是何等高贵的献身精神!中国有一句古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不正是赞美蜡烛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吗?这种蜡烛精神在我身边不是也存在吗?我仅仅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就看到那些培养我们、教育我们的老师,为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了下一代的成长,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
他们有的早来晚归,批改作业,直到深夜;有的节假日不休息,进行家访,给学生补课;有的带病坚持上课,直到把一个个同学的问题解答后才离开教室。这种园丁精神不也象这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吗?夜深了,蜡烛流完了最后的一滴蜡油,我却久久没有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