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作文 初中作文 高中作文 话题作文 节日作文 写人作文 动物作文 作文体载 作文素材 作文技巧
50字 | 100字 | 150字 | 200字 | 250字 | 300字 | 350字 | 400字 | 450字 | 500字 | 550字 | 600字 | 650字 | 700字 | 750字 | 800字 | 850字 | 900字 | 更多

“ 乞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5 14:59:12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乞巧》林杰原文赏析和翻译》
  •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乞巧节: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旧时风俗,妇女们于这一天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穿针,向织女学巧,谓乞巧。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译文

    七夕佳节,人们纷纷抬头仰望浩瀚天空,就好像能看见牛郎织女渡过银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赏析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古代,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诗句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创作背景

    幼年时的林杰,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也很感兴趣,也和母亲或者其他女性们一样。仰头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两颗星,期盼着能够相聚,于是写下了《乞巧》这首诗。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 《七夕节》
  • 七夕节那天,我们彩霞岭社区举行了七夕节的乞巧活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那天傍晚,月光透过幽深的树枝,洒在犹如古寺般寂静的小院中。小院里,我们穿着美丽的汉服,手中拿着一朵朵精美的纸花,轻轻地将里面的蜡烛点上,放进许愿池中,默默地闭上双眼许个愿。看着花灯往前飘去。我想,看来它一定是去向织女诉说心愿吧。

    回到活动现场,我们又从乖乖女变回了淘气的小朋友,欢欢乐乐地在一旁给彩泥塑的玩具涂色。还一会儿在那里摸摸有趣的东西,一会儿做美味的棉花糖。

    最有趣的要数摸东西了。我们闭上眼睛,伸出手便可以随便摸取一样东西,有人摸到算盘,有人摸到笛子。要是摸到了包子,你就大饱口福啦。

    做棉花糖的叔叔们一个个摩拳擦掌,不一会儿,一款好吃的棉花糖就做好了。近处看它的样子很像陀螺,吃棉花糖看起来好像是在吃陀螺呢!

    时间飞逝,终于到了最后的环节——一起吃糕饼了。美味的七夕糕饼可真好吃,我们看看有什么呢?有红豆糕、米糕等等,看得我们口水直流三千尺啊!

    七夕节真好玩!七夕节的活动不仅仅是一次游戏,它还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传统习俗,所以呢,我们要保护好中国传统节日,不能让它受到破坏甚至消失!

    【简评】

    小作者在七夕节放花灯许愿、玩游戏、吃美食糕点,你把这些活动写出来,还真让人眼红嘴馋呢。放花灯写得挺安静庄重的,其他活动则显得活泼。把棉花糖比作陀螺,可谓新鲜。(施民贵)

  • 《学做乞巧饼》
  • 暑假里,我回了老家。那时刚好碰上七月初七过乞巧节,我们老家的风俗是乞巧节做乞巧饼,于是,我决定跟姥姥学做乞巧饼。

    我们老家的乞巧饼可跟别的地方的乞巧饼不一样呢!它们分红、绿、黄、白四种颜色:红色是用紫苏叶汁染成的;绿色是用豆角叶汁;黄色是用鸡蛋液;白色就是纯面粉。

    乞巧饼不仅颜色花花绿绿,而且形态各异、小巧玲珑。乞巧饼的形状决定权在模具手上,模具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精致的花篮,有的是一条灵动的鱼,有的是两个挂在树上的寿桃……

    好了,要开始做乞巧饼喽!首先,我们要把豆角叶捣出汁,紫苏叶煮出汁,鸡蛋打碎搅匀,再把它们加入糖和酵母,搅拌均匀。接下来,就要开始和面了。我迫不及待地把手伸进面粉里,姥姥倒入紫苏汁,我用手翻搅着面粉,不一会儿就和成了一个红色大面团。照着这样的方法,没过多久,我就和完了四种颜色的面团。然后,姥姥把面团装在盆里,放在太阳底下发酵。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发酵终于完成了!发酵好的面团松松软软的,摸起来手感好极了!姥姥不紧不慢地把面团拿出来放到面板上,一下一下地揉了起来。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揉起另一个面团来。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之下,面团很快就揉好了。

    终于到最后一道工序——“磕”乞巧饼喽!姥姥拿过“囍”字模具来,先把里面涂了一层油,然后揪了一小段红色面团塞进了模具里,用力按了几下,随后反过来向大面团上用力一磕,只听“啪”的一声,一个红色的囍字乞巧饼落在了姥姥的左手上。“哇!好漂亮的乞巧饼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到。我也学着姥姥的样子,揪了一小段黄色面团,往鱼模具里按了按。哎呀,太少了,不够!我又揪了一段,还不够,就这样,我连续揪了好几段,总算够了。我满怀信心地把模具向大面团磕去,只听“啪”的一声,掉下来一条“残疾”鱼,头不像头,尾不像尾,简直是“破烂不堪”。我和姥姥哈哈大笑起来。

    渐渐地,我磕得越来越好,一个个精致可爱的花篮、鱼、双桃、双鱼、囍字乞巧饼出现在面板上。坐在一旁“观战”的妈妈也忍不住加入了磕乞巧饼的行列,结果,妈妈第一下就磕出了一个“桃树分离”的乞巧饼……

    “吃乞巧饼喽!”姥姥端着一盘刚烙好的乞巧饼走了过来。我、妈妈和姥姥相视一笑,然后……一盘乞巧饼风卷残云一般被我们干掉了……

    刚出锅的乞巧饼热乎乎的,又香又甜,尤其是我自己做的,吃起来更加的美味。做乞巧饼真的是一快乐的事情啊!

  • 《吃巧果》
  •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 《投针验巧》
  •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喜蛛应巧》
  •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穿针乞巧》
  •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有关七夕的传说故事,关于七夕的故事》
  •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相会。此外,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七夕鹊桥会壁纸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另外,在楚地民间,常将牵牛星与河鼓三星搞混淆了。南北朝时南阳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文云:“牵牛星,荆州呼为‘河鼓’”。而在南阳汉画像石“牛郎织女星座”中,正是以河鼓为牵牛。居“汉水之北”的南阳,素有“枕伏牛而蹬江汉,襟三山而带群湖”之称。战国时,南阳属楚,楚始都于淅川丹阳,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文化积淀深厚。如此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是形成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条件之一。

    民间传说中的南阳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神话传说自产生到流传过程中形成定型故事。一般与产生

    地区的地名风物相粘连,这是神话传说地方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致使人们从感情上或从直观的感受上认为这个故事更具可的色彩而广为传播。根据现代诸多的民俗之类的出

    版物,大都记载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南阳,如海燕出版社的1997年版程健君的《民间神话》中有“牛郎是南阳县桑林人”之说,宗教文化出版社的《节俗》和三峡出版社的《中华民俗艺术大全》中均记载“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在南阳桐柏县盘古开天发源地还流传着另一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黄牛是在盘古开天辟地时,因为当时地上没有五谷,它将天仓中的五谷偷来撒向人间,因而被玉帝赐下天庭,摔断了腿。孙如意用百露给黄牛治好了伤,黄牛帮助牛郎和织女成了家。后来,黄牛又不顾受罚,帮助织女和牛郎从天宫偷来蚕蓝、蚕种、织布机、织布梭等。自此,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生活幸福。故事中还描述了织女如何传授养蚕、缫丝、织绸缎技术。不同版本传说中的人物、地点都指向了南阳,完全符合神话传说地方化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