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式结构,是指将几个同属一个中心的平行的“点”按一定次序逐一表述的结构方式。这里的“点”实际上就是“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中的 “分”。 茅盾的《风景谈》运用了并列式结构。文中描述了六幅风景画:沙漠驼铃,月夜归耕,延河夕唱,石洞雨景,桃园集会,北国哨兵。这六幅画共同歌颂了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再如秦文君的《女孩子》,用“生日”“妈妈”“友情”“希冀”“追赶”五个小标题分写了五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女孩子的美好情感。朱华贤的(优勇广告词贵析》用“一”“二”“三”“四”作小标题,分别对“禁止抽烟,连皇冠牌也不例外” “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千万不要卖掉你的黄金,除非找到合适的买主”这四则广告词进行了赏析,这四则广告词的共同点都是极具艺术效果的优秀作品。
《文竹“五怕”》这篇说明短文则分列五段,并用五个首括句—“一怕日光强”“二怕浓肥”“三怕水分过多”“四怕板结土”“五怕缺铁和雨淋”—介绍了护养文竹的注意事项。上述几篇文章用的都是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的文章,形式整齐,条理显豁。运用这种结构写作,要注意两点:①并列的所有“点”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组织;②并列标准只有一个,不能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
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写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意思,一定的目的。文章从头到尾,都要紧紧地围绕着这一个中心。这样,要表达的那“一定的意思”,“一定的目的”,才能让人抓住。如果这个也说,那个也讲,交叉混乱,什么也表达不清。 有些同学写的作文,中心含混,让人看不清,又像是这,又像是那,没有一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文的内容没有紧扣中心。比如老师让同学们记一次游园活动。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了同学们怎样集合,排队,怎样乘车。路上看到了小贩为贩灾义卖,大学生为灾区募捐,想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接着才写进公园游玩,看到公园景色优美,游人兴高采烈,想到改革开放使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显然,他写路上所见的那些内容,不切合写游园活动的需要。由那所见而产生的想法固然不错,但是在这篇作文中表达就不适宜。
记 游园活动,就应该写游园的见闻和感受,从游园的感受中提炼一个中心。集合、排队、乘车,只要简单地一带而过即可。这些都不是直接反映游园情况的,与游园的感受无关的内容,就应删去。防止内容杂乱,避免节外生枝。这样.才能集中内容,突出一个中心。 如果上面那一位同学作文的教训值得记取,那么下面这一位同学记一次参观活动的经验,就值得借鉴。记一次活动 十一月十二日下午,老师带领我们五年级全体同学去参观乌鲁木齐西站候车室。 我们来到站前街拐角处,迎面就看到乌鲁木齐火车西站主体工程—候车大楼。银白色的铝合金门窗,镶嵌着淡茶色的吸热玻璃,衬上雪白的墙壁,色彩清新悦目,真是淡雅中见豪华。它的建成,为旅客解除了露天等车的苦恼。 迈上台阶,进入正门,来到广厅,可以看到主楼共分二层. 楼层之间以广厅两侧螺旋式步行楼梯联系。
对着广厅正门的是出站口。出站口旁边摆着宣传栏,上面有江泽民总书记为 “乌西一阿拉山口”通车剪彩的合影,还有他为铁路工人的题词:“团结拼搏创优争先”。地面是大理石铺成的。楼层之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全国铁路交通示意图》。图的正上方有一块长方形能够显示年月日的多功能电子表。广厅内设置有问讯处和售货部,极大地方便了旅客。 以广厅为中心,楼上楼下分别设四个候车室,室内清新淡雅;东西两面的墙上都绘有巨幅壁画:东面是《长城秋色》,西面是《天山牧场》。候车室的地面是大理石的,栏杆是银白色的铝合金管,栏杆上的扶手是朱红色的,色彩谐调,显得庄重典雅。南面的墙壁上有《旅客旅行须知》和《列车时刻表》。每个候车室里都有几排长椅,旅客们等车的时候,可以在这儿打扑克、看书、睡觉……叔叔阿姨们服务热情周到,旅客们来到这里就像回到家一样。
抬头一看,天花板上装有许多吸顶日光灯,要是晚仁,候车室一定如同白昼。室内装有取暖设备。 参观完了,我再次欣赏二楼的那巨幅壁画。你看《长城秋色》这幅画!我看到长城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气势磅礴。过去它是抵御外族侵略的屏障,今天,它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建筑,成为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纽带。另一幅壁画是《天山牧场》。那宽广美丽的牧场一眼望不到边,那小巧玲珑的蒙古包和肥壮的马牛羊,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那白雪皑皑的天山终年有流不完的水,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各民族儿女,充分体现了新疆的独特风情。
乌鲁木齐候车大楼的建成,标志着乌鲁木齐铁路事业在腾飞,新疆的建设在腾飞。 这篇文章记叙了参观乌鲁木齐候车大楼的见闻和感受。文章的内容非常集中。开头,只用一句话交代了参观的时间,地点,十分简洁地把我们带到了候车大楼前。然后按空间变换顺序一一记叙了这大楼的结构,设施,以及小作者的感受和体会。文章的内容集中在这座候车大楼上,集中在这大楼的结构、设施上。看大楼,发现了壁画;看壁画,体会了大楼兴建的意义。感受由此产生,中心从感受中提炼。紧紧抓住不放,集中地记叙参观的见闻,全篇文章的内容就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一层深一层地表现了这个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