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86个关于用的成语,带有用字的成语及解释。
以“用”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用一当十] 比喻以寡敌众。
[用行舍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用夏变夷] 夏,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周王朝所分封的各诸侯国;夷,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各族。以诸夏文化影响中原地区以外的僻远部族。
[用舍行藏]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用尽心机] 心机:心思。用尽了心思。
[用兵如神] 调兵遣将如同神人。形容善于指挥作战。
“用”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自用则小] 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运用自如] 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无用武之地] 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枉用心机] 指白费心思。同“枉费心机”。
[利用厚生] 利用:尽物之用;厚:富裕;生:民众。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富裕。
[滥用职权] 指过分地或非法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权力。
[晋用楚材] 指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材。
[节用裕民] 节约用度,使人民过富裕的生活。
[节用爱民]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用”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执两用中] 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意气用事] 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行藏用舍] 行:做,实行。藏;退隐。用:任用。舍:不用。
[无所用之] 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无所用心] 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韬光用晦]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同“韬光养晦”。
[使心用倖] 用心机。同“使心作倖”。
[使心用幸] 用心机。同“使心作幸”。
[使心用腹] 用心思,使坏心眼。
[取精用宏] 用:享受。从大量材料中选取精华充分加以运用。
[取精用弘] 精:精华;用:享受,占有;弘:大。从丰富的材料里提取精华。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极言用兵时离间对方的重要。
[弃短用长] 犹弃短就长。指舍弃短处而采用长处。
[进贤用能] 举荐贤者,任用能人。同“进贤任能”。
[机关用尽] 机关:周密、巧妙的计谋。比喻用尽心思。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比喻越多越好。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感情用事] 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吃穿用度] 指日常衣食费用。
[别有用心] 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用”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英雄无用武之地] 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怀疑的人就不要使用他,使用的人就不要怀疑他。指用人应充分信任。
[一夫之用] 指仅能当一人之用,而无兼人之能。
[一搭两用] 一样东西当两样用。
[洋为中用] 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我所用。
[言听计用]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听计从”。
[学以致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学非所用] 所学的不是将来用得着的东西。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刑措不用] 措:设置,设施。刑法放置起来而不用。形容政治清平。
[心无二用] 指做事要专心,注意力必须集中。
[心不两用] 指一个人的心思一时只能专注于一事。
[物尽其用] 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无所不用其极] 极:穷尽。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师心自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省吃俭用] 形容生活简朴,吃用节俭。
[少吃俭用] 即省吃俭用。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强本节用] 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弃瑕取用] 指不计较缺点、过失而录用人才。
[弃瑕录用] 原谅过去的过失,重新录用。
[量材录用] 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同“量才录用”。
[量才录用] 根据才能大小分配一定工作。
[宽打窄用] 瞀打得宽裕一些,用起来节省一些。比喻作计划要留有余地。
[谨行俭用] 谨慎行事,节省费用。
[谨身节用] 修身饬行,节省其用。
[解铃须用系铃人] 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由谁去解决。同“解铃还须系铃人”。
[厚生利用] 指富裕民生物尽其用。
[古为今用]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使之为今天的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割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刚戾自用]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
[刚愎自用]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恩威并用] 安抚和强制同时施行。现也指掌权者对手下人,同时用给以小恩小惠和给以惩罚的两种手段。
[调停两用] 指居间观望,骑墙投机。
[大计小用] 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材小用]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楚材晋用] 楚国的人才为晋国所用。比喻本国的人才外流到别的国家工作。
[楚才晋用] 比喻用才不当。
[材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
[才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同“材大难用”。
[备而不用] 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百无一用] 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用”字在第五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不得已而用之]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用”字在第六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豪厘不伐,将用斧柯] 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随着国家各方面的增强,国际的交流日益频繁,汉语被各国人民接受和学习,据说现在有16亿多人使用汉语。但是,在大街上,商店里,广告语和广告牌都有错别字、乱造字、乱用成语等现象,这使中华民族,久久遗传下来闪闪发光的明珠失去光泽。
有一次,我在村里玩,突然来了一辆卖鸡的车,上面写着“鸡不可失”,我非常疑惑,跑过去问老板:“叔叔,你为何取个错别字呢,不是机不可失吗,怎么写成了鸡不可失呢?”叔叔回答:“小朋友,这你就不懂了,你看,‘机不可失’不是不能失去机会吗?我现在改成‘鸡不可失’,不就是不能失去鸡吗?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觉得我家鸡是不可失去的。这样就有非常多的人买我家的鸡了呀!”我反驳道:“叔叔,虽然你能有很多钱,但是如果有外国人看见,就以为这个就是个成语,最后形成乱造成语了,快点把广告换了吧!”
除了“鸡不可失”,还有卖衣店的“衣衣不舍”,摩托车车店的“骑乐无穷” ,热水器店的“随心所浴”,蚊香店的“默默无蚊”....这不是典型的乱改成语吗!宣传板或广告牌中的错别字可能会产生误导,影响我们对汉字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在某些重要场合,如医疗、法律文件中,错别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医疗事故、经济损失等。我就看过“一字毁千军”的故事,因为一字之差,冯、阎联军在中原大战全面失败。
汉字是中华的灵魂,我们不应该写错别字,也不应该滥造字。不然的话,这汉字的意思就会被别人误解,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规范用字,从我做起!
“炼字”,就是用字要经过精心选择和提炼,使文章中用的字准确、鲜明、生动。 古人炼字的故事很多,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的“绿”字,据说是费尽脑汁才选定的。最先用 “到”字,觉得太平淡,改用“过”字,又觉得不确切,再改“入” 字,也不准确,七改八改,最后选了“绿”字。这个“绿”字真是一字传神,不但把上面几个字的意思尽数包括了进去,而且生动形象,把春风催春的景象写活了。
唐朝著名诗人高适,有一次路过杭州清风岭,在僧(和尚)舍中题了一首诗,诗是: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日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第二夭,他离开寺院以后,路上忽然想起,日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了半江,诗中“前村日落一江水”与事实不符。他公事完毕之后又返回清风岭,向寺僧借毛笔来改诗,和尚说:“前日有一官人路过,称赞此诗做得好。但说‘一’字不如‘半’字,就作了修改,已经走了。”改诗的原来是诗人骆宾王。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于文章的词语十分重视。他写文章字斟句酌,很重视在“炼字”上下功夫。 《在仙台》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上面这段话,鲁迅先生曾改动多处,才成为规在这样。 第一,现在文中“陌生的先生”与“许多新鲜的讲义”,原文写作“新的先生”与“新的讲义”。你看!原文中的“新的先生”是新来的先生,还是对作者来说是新近才见到的先生呢?“新的讲义”是新印刷的讲义,还是内容新鲜的讲义呢? 这些都不够明确。改成“陌生的先生”、“新鲜的讲义”之后,它们的意思十分明白。“陌生”是因为鲁迅先生与先生是初次见面;而“新鲜”呢?则是指讲义的内容而言。其实,和“陌生”,“新鲜”这两个词的意思差不多的词语还有许多,如“生疏”、“面生”、“崭新”、“时新”等等,但相比之下,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只有“陌生”与“新鲜”两个词最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意思。
第二,现在文中“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一语是原文所没有的,那么,为什么在修改时要增加呢? 首先,这个短语形象地描绘了藤野先生说话时的声调,给人以诚恳、和悦感受,同时也向人们显示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风貌。 再者,这一短语又与下文“仍用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相呼应,从而更加完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使自己要说的意思、要说的内容表达得准确、生动,在运用词语上应该认真比较、修改。注重在“炼字”上下功夫,才能写出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