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颁奖的热潮中,有的报纸介绍了国外颁发首届“可耻诺贝尔奖”。这篇文章似乎在呼唤去科技园里打假,引出笔者的一段感言。 众所周知,在科技界,诺贝尔奖金是当今世界最高层次的奖励,给那些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以最高荣誉。由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和《不可再现成果》杂志联合举办的“可耻诺贝尔奖”,奖励的是那些在物理、医药卫生、生物等领域中,没有科学依据、违背科学发展规律,而又反复宣扬的伪劣鹰品的制造者。主持1992年首届颁奖活动的倒是4位真正诺贝尔奖金的得主。
一项发明,一个发现,你探索到了,我在同样条件下也能重复再现,而且还可能有所改进,决不是属某个人特有,别人力、不到的。所以,判断科学成就真伪,水平高低,必须有精确的数据、同行的验证。获“可耻诺贝尔奖”的“成就”,是制造者为了窃取荣誉鼓捣出来的,别人不可能再现。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托马斯·凯尔撰文论证一种最重的元素,由1个中子、8 个辅子、35个副中子和256个辅副中子组成。至今还没有第二个人能找到这种元素。凯尔自己也承认没有做过研究,只不过为这篇文章签了个名。不管怎么讲,如此不负责任地发表“成果”,理当获得“可耻诺贝尔奖”。
国内是否有类似“研究”的怪影?有的。《中国科学报》在 1993年初揭露的李富斌剿窃一案就是其中一例。能否学外国颁发“可耻诺贝尔奖”?尚待研究。不过,这里的敢于揭伪精神值得提倡。科研不仅需要科技实力,而且需要科学道德。就像眼睛里不能揉进沙子,市场不允许存在假冒伪劣商品一样,科技园里同样需要整治那些不道德的行为。揭露某些人制造的“科学”膺品,维护科学的纯洁性,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