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在大学稳定下来,接触到了电子媒介阅读方式,瞬时一发不可收拾。下载了许多经典著述到电脑、平板中。以往慢慢读书的习惯也渐渐被部分代之以电子化的浏览。以往的一首诗,或许会费上一个下午反复背诵、揣摩。有了电子媒介,对于文本材料的记忆似乎退居二线,太多新内容目不暇接,许多好的文章看了一遍,收藏起来,几乎没有看过第二遍。
数字时代的阅读,最被诟病的一点似乎是“浅阅读”,即人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肤浅化。对此我倒是另有看法。
愿意看有深度的文本的人,自然会在网络上寻找有深度的资源。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存储平台。能想到的阅读文本资源,当下基本上都能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找到。
阅读,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的形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君不见车站、公交之上,多少人低头摆弄手机,其中有不少是在阅读文本。对于其阅读的内容暂且悬置,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当下的科技,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方便地阅读文字的需要了。固然,带一本书上地铁也是一种阅读样态。但毕竟,纸质书携带起来不如手机、平板或电子书阅读器那样方便。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有其利弊。
其利在于方便,在于互联,在于海量资源随时获取。但是,数字化阅读的低廉转换成本,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本书上——或许看了几十页,就不耐烦,进而换成另一本书阅读,最终哪一本书都没有真正读好。当然,传统的阅读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对于“坐拥书城”,在家中书房阅读书籍的人们来说,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交替阅读几本书籍。而这样的对于阅读材料的转换,毕竟没有超链接与搜索按钮带来的那样“任意武断”。
更好的一个态度是,在数字化阅读与纸媒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子化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博尔赫斯《沙之书》中描绘的那种阅读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是由超链接与海量文本加以支持的。
以往的阅读,往往在一个时段内针对一本书的文本加以细读。而有了超链接,书籍的对比阅读、延伸阅读、交叉阅读都要更加方便。如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点下,我们完全可以建构属于自身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某种意义上,超文本链接,也带来了学科间的交互。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其一就是信息与人的互联。在这一点上,人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有人指出,边际成本甚至会趋近于零。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好好阅读吧。基于正确的取舍原则,好好阅读,想不成才都难。
两三年前,在大学稳定下来,接触到了电子媒介阅读方式,瞬时一发不可收拾。下载了许多经典著述到电脑、平板中。以往慢慢读书的习惯也渐渐被部分代之以电子化的浏览。以往的一首诗,或许会费上一个下午反复背诵、揣摩。有了电子媒介,对于文本材料的记忆似乎退居二线,太多新内容目不暇接,许多好的文章看了一遍,收藏起来,几乎没有看过第二遍。
数字时代的阅读,最被诟病的一点似乎是“浅阅读”,即人们阅读的内容越来越肤浅化。对此我倒是另有看法。
愿意看有深度的文本的人,自然会在网络上寻找有深度的资源。
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一个信息来源,同时也成为了一个存储平台。能想到的阅读文本资源,当下基本上都能在互联网的大数据库中找到。
阅读,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自由的形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
君不见车站、公交之上,多少人低头摆弄手机,其中有不少是在阅读文本。对于其阅读的内容暂且悬置,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当下的科技,已经能够满足人们随时随地、方便地阅读文字的需要了。固然,带一本书上地铁也是一种阅读样态。但毕竟,纸质书携带起来不如手机、平板或电子书阅读器那样方便。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有其利弊。
其利在于方便,在于互联,在于海量资源随时获取。但是,数字化阅读的低廉转换成本,使得人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本书上——或许看了几十页,就不耐烦,进而换成另一本书阅读,最终哪一本书都没有真正读好。当然,传统的阅读不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譬如对于“坐拥书城”,在家中书房阅读书籍的人们来说,也可以在一个时间段里,交替阅读几本书籍。而这样的对于阅读材料的转换,毕竟没有超链接与搜索按钮带来的那样“任意武断”。
更好的一个态度是,在数字化阅读与纸媒阅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子化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实现博尔赫斯《沙之书》中描绘的那种阅读的“无限性”。这种无限性是由超链接与海量文本加以支持的。
以往的阅读,往往在一个时段内针对一本书的文本加以细读。而有了超链接,书籍的对比阅读、延伸阅读、交叉阅读都要更加方便。如是,在海量信息的基点下,我们完全可以建构属于自身的完善的知识体系。
某种意义上,超文本链接,也带来了学科间的交互。
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其一就是信息与人的互联。在这一点上,人获取信息的成本不断降低,有人指出,边际成本甚至会趋近于零。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好好阅读吧。基于正确的取舍原则,好好阅读,想不成才都难。
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变革正在走进千家万户,重塑着我们曾经习以为常的生活。智能家居就是最贴近我们平常岁月里的科技成果之一。在人们享受现代科技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也有人对于技术表达了一定的怀疑和担忧,例如智能家居有可能会让人无所适从,甚至忘记了做家务是什么样子。这样的思考并非只有哲学家才有,我在朋友的文章里面也看到过类似的说法。
不过我始终相信智能家居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从生活的琐碎中抽离,从而再次审视寻常人世间岁月的流逝,在不断思考当中坚定心底的追求。
循环往复每一天的轮回中,人们常常被辛劳的家务所累,而忘记了给身边的人一个微笑,也常常因为谁来承担家务而产生冲突。当智能家居把我们从这些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生活不止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循环往复,还应该包括远方的梦想和曾经的初心,懂得热爱生活的人会在平凡的每一天里找到诗意,握持不妥协、不将就的勇气,以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情致点亮属于自己的光芒。
所以,智能化的生活也可以更有品质和温度,寄托着我们享受生活的愿望。
3月18日,我院组织信息科、财务科、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等相关科室代表,在莫副院长的带领下,一行6人冒着三月乍暖还寒的毛毛细雨,到柳州某医院实地参观医院数字化系统运行和使用情况,为我院下一步实现数字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进入门诊大厅,最醒目的就是十几台自助预约就诊机两排排开,供患者方便使用。据介绍,该院是去年11月份正式投入运行医院数字化系统的,经过几个月的调试和使用,目前运行正常,随机问了一下该院工作人员称对这套系统还满意,方便操作,效率明显提高。比如说门诊部分,该系统可经电话、网上或现场自助预约机进行就诊预约。首次就诊必须先办理一张“医卡通”,可以人工或在自助机办理(卡内充有一定金额备用),然后在自助预约就诊机点击就诊,选择某专科,该专科所有当班的坐诊专家或医师就会显示出来,选择某位医师、日期,那么该医师当天的门诊号总数,已挂号数、剩余号数以及剩余号数的时间段、目前候诊人数等等信息一目了然,患者随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就诊时间号。
此外,在诊室外还有一个电子显示屏,上面会显示出就诊人员次序和名字,由坐诊医师控制自动叫号。患者看完医师后,拿着“医卡通”即可直接进行各项检查或到药房取药,费用会自动从卡内扣除。中间节省了排队挂号、交费等环节,虽然当时就诊患者不少,但门诊大厅就诊秩序井然有序,没有排长龙现象。数字化建设真正体现了“一站式服务”,不由得让人赞叹现代化的好处。
这次参观有点遗憾,就是由于时间关系没能进入住院病房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