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言我个人认为是《论语》最为精华之所在,其所存在的意义甚至超过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历史性意义。其原因则是这一则不论是在千年前的春秋或是现在,是可以经住时光的磨洗,可以站住的。当今很多人都会认为可以达到这一千年来未变的为人准则,便自诩可至为善了吧。
此则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便是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去达到。但继续深究,可以置于整个社会。譬如,最近热议的城市流动摊点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很多城市的管理层为了表面的光鲜亮丽,冠言甚是美言之,为了摊点小贩的安全着想,还自夸为政以善了?但这一举又会断了多少人唯一的生活来源,断了多少人的希望?这可以说是为了安全着想的善吗?真正达到勿施于人了吗?
在出校门的时候,我看见周边小区的业主同城管一块儿轰赶小摊摊主,我看着小贩们那一张张苦涩的脸,心里也不由得一酸,看着以文明高素质自居的社会的中产市民得意甚至有些自豪的神态,那是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胜利”。我想。曾经的自己也是可以贴上冷漠的标签的,但每次与人们进行心理的换位时,可以算的上是心理上的一种觉悟吧。心里甚至可以想到失落的小贩空手回到家里,看着自己的家人不禁流泪的场面,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多少这样的人?每次这样的浮想都使我想到了这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这可谓是进步了吧。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而论为善的最高点,则是个人对于为善的个人看法了。如果认为为善的人都是伪善,人就应该为自我而活,那此类人是最可以经此论证的。人们对于为善怎样看则就会决定是否会为善。实践毕竟是可得真知的,为善从来都是只要刻意去做便可达到的,但有次数限制,其决定因素便是你刻意的次数。影视剧《芳华》中的男主在文工团中便是一个活雷锋的形象,团内都认为他是装的,是为前途而伪善的,但直到最后他放弃从仕机会,在战争中以牺牲自己的臂膀为代价带回战士遗体时,人们终于明白,原来在世界中真的存在事事为善的人,并不是活雷锋装善,而是自己过于狭隘与肤浅了。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为善之心有了,便可无关利益。而生活中,我也一直相信,有不为利益而为善的人,也相信犯下恶行的人也可以最终向善。
活在世上,与人为善,多博得大家会心的笑容,生活便会幸福与简单很多。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焉知己所欲,也勿要乱施于人。
养金鱼和养仓鼠是个不错的例子。金鱼没有饱腹感,如果你认为对于一条鱼来说,最幸福的事情是永无休止的喂它吃下去,那你大可试试它是否会被撑死。鱼饲料遇水会膨胀,在鱼的肚子里不断变大,最终撑死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而仓鼠的胃不能消化盐,我们觉得好吃的薯片薯条之类,对它们来说可能只是味道不错的毒药。尽管我们的初衷只是想给它们快乐,我们也将会害死它们。世界上许多东西就是如此,你喜欢的东西,总有人不喜欢。别人喜欢的东西,你不一定喜欢。如果把你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的身上,终将会使他们郁结于心。
那是小孩子的想法,自己认为好的,总觉得别人也喜欢,永远不知道会给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困扰。当你喜欢玫瑰的时候,你就送给别人,却不知道这个人恰好对玫瑰过敏;当你喜欢上吃某家火锅的时候,你就请所有人尝尝那家的味道,你让大家盛情难却,但不知道这其中有人正好嘴角上火。生活中大家都遭遇过这样的困扰,一个热情的人非要让你和他做什么他觉得有兴趣的事情,而你却觉得那件事无聊到宁愿睡觉。在我们无法把握别人大大小小的喜好时,不要企图让自己喜欢的变成别人喜欢的。也许会有人说,喜欢一样的东西,这样才是知己。可知己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喜好的掌控,知己是两个人恰好喜欢同样的东西,相知相遇,讨论与这件事情有关的话题,从话题到心灵,变成莫逆之交。如果向日葵觉得阳光是很好的东西,它就要求蛇与它共享炽热的阳光的话,那蛇会是什么感受;如果鱼觉得水是它必不可少的物品,它就要求小狗和它共同遨游于湖中的话,那狗又会怎样。如果你觉得很好的物品,强行要求别人与你一起享用,而别人已经露出厌恶的表情,那别人是什么感受。如果这个“别人”是你呢?你又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固然是言之有理,但也要时刻记住,己所不欲,勿要乱施于人。做一个成熟的人,首先要学会不强求别人的意愿。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造就了流芳千古的伟绩。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故事,他夸口:“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我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国,不是省事很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说:“你错了!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会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这便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小故事,大智慧。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的错误思想难免害人害己。相反地,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推崇。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告诉了后人这个做人的浅显道理,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学会换位思考”,相信道理很多人都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
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我们总是喜欢以自己的喜好去安排别人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人家是不是愿意。而当你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时,往往得到的更多,如果我们多一些爱心,多一点关怀给他人,我们是不是也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宽容。当因为利益冲突或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因素,与他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分歧时,我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经常会认为别人总是不能理解自己、不能体谅自己,却也很少能做到不以自己的认识及偏好来评价他人的行为,真正地去理解别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暂时放开自己的成见,从对方的角度着想,才能体会对方的感受,理解对方的行为。由此可见,换位思考能使人变得宽容。
学会换位思考,多一份理解。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在和别人交往时,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支持,而各执己见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在产生矛盾后,如果还是互不相让,就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破裂,人际关系的僵化。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坦诚相待,更需要懂得换位思考。只要我们心胸开阔一点,襟怀坦荡一点,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别人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而只有不断地换位思考,才会相互尊重和理解。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产生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要懂得如何正确对待与解决分歧、矛盾;要善于换位思考,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相互理解,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在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的这一理论的确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己所不欲”当然“勿施于人”,这是自然的道理。
然而,再看当今时代。
片断:一人爱好猫狗,将宠物艳于怀中,并将其一同带入公车入座。这一举动透到满车怨言。有人问:“己所欲,是否应该施于人呢?难道纯属个人的爱好也需要‘奋众’予以‘公认’并‘公守’呜?”
个人的爱好的确是私生活中的一部分,旁人不得干预。可是,“己之欲”独自偷着乐那也罢了,何必硬要招摇过市,唯恐天下不能与君共“乐”呢?须知:“己之欲”,并非人人所欲;己之宠物,非人人所宠。硬施于人,并非施“恩”,在很多场合中,却是施“谑”或施“虐”,这就难怪众人不领君情,群起而攻之了!
人们常说,好东西要一起分享。有艳宠物上车者似乎大有片士、女士风度,脚裸可谓“海童”:独乐之,何不众乐乐?于是,这类人似乎试田普及“己所欲”,把会众场合办成“宠物爱心学校”。但,在“一厢情愿”之前,起码该征求一下被施人的意见吧,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又何谈“博爱脚怀”呢?
穿袄洗澡,隔软搔痒,尽管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无论是“欲”或“不欲”,不于是“施”或“不施”,都不能说没有干沙他人生活。也许并非故意,但却在无意中,“己之欲”像一支拈来之“衡”,已不偏不移地射在了他人旁上。“欲”并非丘比特之衡,不是人人都能“一见钟情”。即便如此,爱神之衡也不能乱射,红娘之线也不可瞎系;如果不等新娘说:“我愿意”,鱿双双拐手步入教堂,那天下色不大乱钱!
所幸的是:凡此现象还并未连成重大后果。如果不能正确处理“欲”与“施”的关系,那枕像:“己所欲,不允许别人也欲”一样,和“强翁”也鱿没什么两样了。
美国是一个自称民主、自由、解放的国家。一直以来“提倡”的是“言论自由”与“行动自由”。单鱿这两.奴,已经令我国人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美国的确言论自由—自由到将中国的主权完整问题当作饭后的小点妄自评论;美国的确行动自由—自由到在中国顿事馆上空随心所欲地投下导弹五枚之多。
美国号称国际誉察,对一切国家的“欲”都要擂上一脚,擂一脚还不算,并将其纳入“份内”之事,还不允许别人“也欲”,动不动扰用武力来队止旁人国砚肴热闹。什么“自由”,什么“民主”,统统都滚一边去吧。若有旁砚者不小心为了正义人道说“错”了的话,那可要小心咦,抬头看看,说不定导弹已经在你头顶上空盘旋了。
中国一向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刘。欢迎他国提出建设性的带助,但对于那些居心不良的“好意”坚决拒之门外。台烤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它和香港、澳门一样是祖国毋亲最爱的孩子。作为中国的第三大岛,代表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国的“己之欲”不雷要别人的关心。既然是家务事,自然会由自家人处理,哪轮得到外人精手的份。
从北约到台清,“己之欲”一次次遭人干沙。中国历来枕是礼仪之邦,先礼后兵是我国传统的待“客”之道。实在不愿多费口舌和一个变不讲理的国家讲道理,对付这种歼变人的唯一方法是以彼之道还于彼身。中国不是随猫狗胡乱撒波之地,那些“己所欲,不允许别人欲”的强翁之徒必将遭到众人唾写,众板亲离的滋味好受与否,一尝便知。
孔子真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话真足至理名言,“欲”与“施”的关系还真不是我笨凡夫俗子所能解释的进的。这其中的曲奥只有去问孔老夫子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早听说过的。最近,又看见报上有一篇“己所欲,也勿施于人”的文章,我向一些同学介绍了这篇文章。大家说:其实,不论自己“欲”或“不欲”,都不要强“施于人”。
我颇为赞同他们的观点。我认为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俗话说得好:青莱、萝卜各有所爱。不可能有两个人的志趣、爱好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喜欢青莱的人要所有喜欢萝卜的人都喜欢青莱,别喜欢萝卜,那这世界还要萝卜干什么?同样,如果你觉得你讨厌吃萝卜,鱿要全世界人艰着你一齐讨厌,那也是无法令人接受的。试想:全世界的人都拥有一模一样的习惯、爱好,那整个地球上的人就会像工厂里批童生产的产品,完全相同,无个性可言。这难道是你所希望看到的吗?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也许,你是快活了,而那个“被强加者”到像被遇吃下大鱼大肉的素食者,那是多么难受。做一个让人难受的人是你的愿望吗?回答当然不是。
所以,在你与他人意见产生分竣时,请英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时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沪上众多家庭养花爱好者又忙开了。家庭养花能美化环境,怡情养性,本是件值得提倡的好事,但如果在养花上不注意文明细节,不考虑他人利益,就会惹出麻烦来。笔者所住的公房内有几位“花迷”,就是因为种花缺少公德意识,弄得邻里之间惫见纷纷。比如浇花时不顾及楼下,将人家晾在外面的衣被都淋湿了;在清理枯枝败叶时随手往楼下扔,有如“天女散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天长日久,邻里矛盾日深。
古训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顾自己养花寻乐,不惜给他人平添麻烦的行为,实在与新世纪大都市市民应有的形象相去甚远。延伸开去,我们平时有许多行为都在不知不觉影响、妨碍着他人的利益。半夜回家,任凭大铁门“砰”的一声撞在门框上,发出很大的噪音,影响邻居休息;等地铁时,总有人喜欢站在车门正当中,不管是不是挡着别人下车,就争先恐后地往里挤……所以无论是养花还是候车,在公共场合做任何事,我们都应多考虑别人,注意不要因为一己的方便和喜好,损害到他人的利益。在APEC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我觉得讨论这个话题是很必要的。